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资讯 > 访谈观点 > 观点 > 正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谢宏文:降低非技术成本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

  2018-11-30 20:56:1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可再生能源要通过竞争实现成本的下降,关键是要降低非技术成本。”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在2018能源年会暨第十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表示。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正在第十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演讲

 

谢宏文认为,降低整体的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优化发展规模,提高运行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平价上网。这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较好的协调,既要降低成本,又要保护地方一些方面的诉求。

 

以下是谢宏文发言主要内容: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新增电力装机主要来源

 

能源消费随着经济回暖而有所增加,世界能源发展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清洁化发展的趋势。2017年能源消费总量193亿吨标准煤,比2016年(189.4亿吨)增加3.6亿吨,增长1.91个百分点。2017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了10.4%,比2016年的10%和2010年的7.8%,提升了0.4和2.6个百分点。

 

从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来看,规模实现了新的突破。从2015年起,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首次超过新增化石能源装机,且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了所有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和,全球电力系统发生结构性转变。

 

2017年,全球新增电力装机2.55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装机0.524亿千瓦,占比20.55%,光伏新增装机0.94亿千瓦,占比36.86%,风电光伏合计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7.4%,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绝对主力。截至2017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21.79亿千瓦,其中水电11.52亿千瓦,风电5.1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91亿千瓦。

 

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和常规能源的竞争力愈加明显。2017年全球陆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levelizedcost ofelectricity,LCOE)区间已经明显低于全球的化石能源,陆上风电平均成本逐渐接近水电,达到6美分/千瓦时。

2017年以来新建陆上风电平均成本为4美分/千瓦时。IRENA预计随着技术进步,2019年全球成本最低的风电、光伏项目的度电成本将达到甚至低于3美分/千瓦时,将成为最经济的绿色电力之一。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

 

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包括欧盟、德国、美国、日本等都提出了非常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成绩显著

 

在中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约6.5亿千瓦,比2016年增加7983万千瓦。其中,水电(含抽水蓄能)34119万千瓦,风电16367万千瓦,光伏13025万千瓦,生物质能1476万千瓦。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1.7万亿千瓦时,比2016年增加3943亿千瓦时。在这之中,水电(含抽水蓄能)11945亿千瓦时,风电3057亿千瓦时,光伏1182亿千瓦时,生物质能795亿千瓦时。

 

可再生能源取得如此明显成就,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包括为规范和指导可再生能源行业健康发展,制定和完善引导绿色消费、加强电力消纳、加强与环境保护协调、促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出台了绿证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引导绿色消费,减少大气污染。建立市场环境监测预警和评价机制,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有关措施,有效解决弃水弃风弃光。印发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标准化工作要点、生态红线划定指南,规范和指导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以及印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光伏扶贫实施意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水电方面,常规水力资源开发已经过半,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6.6亿千瓦。截至2017年底,已建、在建常规水电装机总量36350万千瓦,已建抽水蓄能总装机2869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6%,距“十三五”规划目标尚有差距。水电的特点是开发成本在提高,常规水电开发逐步向流域上游布局,非常重视水电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风电方面,2017年规模指导和项目核准稳步推进。新增核准陆上风电4552万千瓦,新增核准海上风电406.5万千瓦,分别比2016年增加1180万千瓦和170.5万千瓦。风电开发建设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保障性收购成效初显,年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风电年发电量305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7%。平均年利用小时数1948小时,同比增加206小时。

 

风机的单位千瓦造价也在持续下降,2017年风电机组设备价格部分陆上风电项目造价达到6800元/千瓦以下,明显下降。风电机组向大容量发展,低风速、海上风电技术不断进步。

 

同时,风电的建设投资布局进一步优化,“三北”地区有一些限制,新增并网装机474万千瓦,同比下降50%。而中东部和南部地区新增并网装机847万千瓦,同比上升40%。

 

另一方面,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全年新开工海上风电项目14个,共计398.5万千瓦。分散式风电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以“本地平衡、就近消纳”为原则。

 

太阳能发电在2017年是高歌猛进的一年,规划新增规模是2240万千瓦(含领跑基地800万千瓦),然而实际备案1405.3万千瓦(领跑基地除外)。光伏发电规模在快速增长,累计装机1.3亿千瓦,当年新增装机5306万千瓦。年发电量1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太阳能热发电制造产业链初步形成。

 

太阳能发电的发展特点,首先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总投资规模3500亿元,比2016年增长41%。单位千瓦造价持续下降,光伏电站单位千瓦造价约6500元,部分降至5500元以下。其次促进消纳取得成效,年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此外像风电一样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分布式光伏成为投资热点,而且光伏发电多元化利用趋势显著,“光伏+”模式多样化发展。光伏发电与扶贫、农业、渔业、沉陷区治理、建筑一体化等非能源领域的综合利用结合越发紧密。

 

生物质发电也在稳步增长,全国已投产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1476.2万千瓦,同比增加262万千瓦。年发电量79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48亿千瓦时,基本没有限电现象。2017年,全国农林生物质发电总投资约52亿元,垃圾焚烧发电投资约455亿元。

 

生物质发电布局在进一步优化,立足中东部地区的基础上,逐步向东北、西南等地区扩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区域不断集中化,还有垃圾焚烧快速增长。生物质发电在逐步转向热电联产,国家也鼓励向热电联产方向发展。

 

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推动了20余项多边机制下的可再生能源领域交流合作活动。与40多个国家或地区政府签署了涵盖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效率、智能电网、电源开发等方面的双边合作协议。

 

可再生能源将持续中高速增长

 

从发展目标来看,未来可再生能源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单一模式转向多种能源互补的综合利用模式,推动风、光、储多能互补和利用方式多样化发展。

 

水电要协调解决好政策、移民、环保和市场等方面问题,有序推进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运行,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常规水电站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也逐步进入了高峰阶段。风电是三个方向,“三北”地区,分散式和海上风电。以消纳为导向,向东南部倾斜,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就地消纳利用。到2020年,“三北”地区在基本解决限电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就地消纳和利用现有通道外送,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左右,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5亿千瓦左右。

 

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到2020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建设方面,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太阳能发电以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两种结合,地面电站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分布式光伏促进就地利用,“十三五”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亿千瓦以上。

 

生物质发电方面,积极推进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发电,2020年预计达1700万千瓦;推进生物燃气开发利用,2020年预计达100亿立方米;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利用,2020年预计达3000万吨;推进以农林剩余物为主要原料液体燃料示范工程,2020年预计达600万吨。在综合利用方面,结合绿色能源示范县、市的建设,推动生物质能利用从单一原料和产品模式转向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梯级综合利用模式。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综合利用的趋势。在电源侧和用户侧都有一个集成,在送端水电、风电、光伏、光热、抽水蓄能等各类清洁能源通过合理配置,能够实现灵活互补和多能协同,向外实现清洁稳定的电力送出。在区域内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储能、热泵等各类技术深度耦合,与公共电网等互为支撑,构建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总体上构建一个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也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

 

对此,有相应的工作建议。对于源-网-荷系统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在发电侧做好各类电源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电网侧加强输电通道建设,推进送出工程与项目建设协同规划和推进。用户侧,要做好消纳和市场研究,使各类电源建得成、送得出和用得掉。

 

此外,要兼顾清洁性和经济性,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平价上网,减少财政补贴。技术进步要提升自身经济性,以光伏为例,其单位千瓦投资从2012年11000元/千瓦降低至目前约6500元/千瓦,5年内造价降低40%。未来还是要继续以光伏领跑基地、平价示范项目等示范类工程引导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提高可再生能源项目经济性。

 

风电方面也有相应的要求,鼓励竞争性配置。国家相继出台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竞争性配置方案、集中式光伏竞争性配置方案,鼓励通过竞争性配置方案逐步实现平价上网。

 

通过行业自身的竞争,实现成本的下降,非常关键的是降低非技术成本。这需要全社会的配合,降低整体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优化发展规模,提高运行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平价上网。

 

可再生能源除了补贴以外还有很重要的消纳问题,建议多措并举,重点解决消纳问题。其中,加快调峰电源建设,提高系统调峰能力;优化发展布局,深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输电通道建设,促进新能源外送消纳。

 

同时,鼓励分布式新能源开发,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推进多能互补示范,加快电能替代应用。另外包括实施绿证机制,落实消费侧消纳责任。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王志轩: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