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业内大咖来支招!
本次年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来自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代表专家、能源研究会会员、能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共计800 余人出席。与会专家就能源各领域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成果经验。
小编现将
主旨演讲环节部分院士、
专家观点摘编如下,
以飨读者
1
杜祥琬:高质量发展呼唤能源转型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高速度走向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而节能提效是其中的关键。能源向低碳、绿色转型的驱动力大致分为以下四点:第一是改善环境;二是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培育新动能、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杜祥琬看来,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首位。本世纪前15年,我国的能源强度下降了30%,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效提高了19%,但我国能源强度仍然偏高。2016年我国能源强度仍然偏高,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5倍,是典型发达国家的数倍。
为此,杜祥琬首先建议,将低碳、智慧和无废城市试点结合起来,主动节能减排。其次是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大文章;再次,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与政策息息相关,需要政策引导。非化石电力占比的持续提升、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多能互补以及储能和智能控制相结合才是新一代电力系统应具备的特征。最后,杜祥琬在会上强调,能源转型过程是长期、复杂的,目前应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现经济、环境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2
凌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氢能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在会上指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是当今能源技术革命的重点方向。
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4.9亿吨标准煤,位居全球首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较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石油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2017年已经达到67.4%。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一步扩大,氢能作为高能量密度无污染排放的二次能源,是有效耦合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大力发展氢能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
凌文表示,如今,我国已经将氢能和燃料电池由先进能源技术逐步提升到战略性能源技术高度。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氢能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已建成正式运营的加氢站15座,其中10座为固定式,且大部分站的日加氢能力约在200公斤以下,未按照SAE标准执行。
为此,中国氢能联盟在今年2月,由特大型能源中央企业——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联盟联合17家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冶金材料等行业的大型企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并邀请政、产、学、研及金融界50多家单位首批加入。随着中国氢能联盟的成立,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有组织、有计划、有方向的集群攻关开始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线路谋划、公众科普、向政府部门建言制定产业政策、标准规程的工作也稳步推进。
3
金之钧: 中国将迎来页岩气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学会副理事长、页岩 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之钧在会上表示,美国的页岩革命已取得成功并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自1976年美国政府组织实施东部页岩气工程以来,经过20多年探索实现技术突破。2006年起,美国页岩气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产量达到4747.2亿立方。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迎来页岩气革命,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具备商业化开发页岩气能力的国家。目前,我国尚未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评价,不同单位采用类比法和体积法对我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结果相差比较大,但总体显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
金之钧表示,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场开拓顺利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将力争达到300亿方;2030年产量将达到800~1000亿方。
另外,金之钧表示,中国页岩油革命虽未到来,但具备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但从目前来说,页岩油勘探开发充满挑战,在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分布规律、低成本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为了加快中国页岩气革命前进的步伐和尽早迎来页岩油革命,需加强产学研各方面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行业快速进步。
4
叶奇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优化能源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在会上指出,核电已经成为全球电力供应的三大支柱之一。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了巨大的恐慌,让公众对核安全心生疑虑。但从中长期来看,要显著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电是以安全、高效、清洁的方式供应能源,同时又是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现实选择之一。
叶奇蓁在会上表示,与能源密度更低的能源来源相比,大型核电站发电高度集中,因而所需厂区面积更小,能提供现今和未来涌现的超级城市所需能源。核电站既可以作为基荷供应可调度电力,又可参与调峰响应电能需求,在没有风和阳光时,为间断性的可再生能源(风电和太阳能)形成很好的补充。
叶奇蓁认为,目前人类还无法预见足够经济发展的大规模储存电力的解决方案,以补偿间歇性能源在剧烈变化的电力需求时,电力系统具备足够的反应和协调能力,而且不受时间限制。中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技术成熟,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比较高,安全水平优于现役国际同类核电站。
作者:张栋钧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