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资讯 > 访谈观点 > 观点 > 正文

江亿院士:一份电相当四份热 如不科学使用就是极大浪费

  2018-08-28 16:18: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A- A+
电力18讯:

清洁取暖事关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看来,“革命”必然伴随着技术、经济、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困难,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是重要的路径所在。

能源消费要适应供给侧变化

能源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低碳发展。谈及推行“革命”的原因,江亿表示,为落实《巴黎协定》将“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内”的要求,到2050年,我国人均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从7.5吨/人降至2吨/人。“在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控制排放,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唯一路径是在能源供给侧结构上展开调整,也就是所谓‘革命’。”

那么,革命如何展开?江亿认为,我国燃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0%、燃气对外依存度达30%,除非在资源量上有所突破,否则二者很难成为主导能源。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则更为适合。

“从分布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例如,西北可发展风光火互补,保障自用并向南、向东稳定输电;西南则靠水电,满足自身发展并向东部供电;东北、华北及蒙东既要供电、也要供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可将余热利用起来;东中部及南边重点解决调峰问题,用好西北、西南来的稳定电力即可。”江亿称,各方依托不同资源、满足不同要求,共同形成一个良好布局,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成为现实。

与能源供给相匹配的,还有消费侧调整。对此,江亿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向予以发展:

一是采用高效用电方式,大幅增加电力在终端用能中的比例;

二是通过灵活电源和末端用能模式的革命,解决用电峰谷调节问题;

三是尽量减少末端燃料的直接燃烧应用,尤其是为北方供暖找到新的清洁热源。在此基础上,化石能源未来可仅用于工业生产、部分交通、供热调峰等领域。

多渠道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是表现形式是“电”,从消费侧出发,如何更好地应用电能?

江亿认为,首先应评估好电的实际价值,而非简单将电和热等同。一份电相当于四份热,若不科学地用一分电生成一份热,实际是极大浪费。对此,提倡在末端加大用电比例,如通过热泵技术等方式实现电热转换、提高热电比。按照未来的能源发展,电力应占到终端能源总量的2/3以上,才与源侧发展的可再生能源相一致。

其次应关注调峰瓶颈,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峰谷差问题。江亿提出,可发挥当地燃煤、燃气电厂的灵活调节能力,从源侧进行调峰;同时在消费侧发展新的用电模式,通过需求侧响应让终端用电设备参与调峰。“比如大力发展电动车,不仅是为解决尾气排放,这也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举措。如果真正用好智能充电桩网络,哪怕有一半电动车参与调峰,都对解决电网峰谷差有着巨大作用。或者可使用热泵供暖,借助建筑的热惯性参与调峰。”

此外,不应忽视低品位热源的重要作用。江亿指出,北方冬季只需保证屋内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即可满足供暖要求。因此理论上说,任何20摄氏度下释放的热源都可应用,此前一度被忽视的热电联产乏汽余热、一些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低品位余热等,实际上均大有可为。

尤其针对低品位工业余热,我国工业生产耗能目前达25亿吨标煤以上,在此过程中排放的100摄氏度低品位余热超过5亿吨标煤。“这些低品位余热60%以上位于北方供暖区,每个冬季的排放量约达1亿吨标煤。”江亿举例称,其中绝大部分热量是以冷却塔散热的方式排出,导致每年冬季工业耗水量达30亿吨水,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每年调水量的三分之一。如能将50%工业余热用于供暖,再加上70%热电联产提供的热量,可为北方地区200亿平米建筑提供35W/㎡基础负荷热量。由此,既可兼顾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也可避免过量供热,形成一个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良好供热局面。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王志轩: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