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资讯 > 访谈观点 > 观点 > 正文

魏银仓: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绿色储能产业链

  2017-06-01 00:00:0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绿色储能产业链

  ──访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银仓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记者 秦虹

  储能国际峰会期间,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隆新能源”)作了从材料到电池、绿色储能生态圈的银隆钛储能产品展示。中国电力报记者就储能商业模式、储能标准与技术等话题采访了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银仓。

  中国电力报:储能产业是一个长期规模投资的庞大产业,那么,储能产业的长期性对储能产品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魏银仓:对于储能电池,寿命是第一基础,安全性是核心条件,耐高低温的环境适应性是必备要素,大规模是必须的途径。

  要适合储能发展必须具备长寿命、高可靠、耐宽温、多功能、功率能量密度兼顾的五个技术特征。其中电池寿命是真正的性价比基础,在储能市场上,不具备30年使用寿命的储能产品,都是投机行为。耐宽温就是要求无论是在哈尔滨还是海南岛储能设备均能正常工作。多功能就是要求具备互联、调频、调峰、UPS、抗震救灾等功能,这样才能把储能对社会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银隆新能源通过近十年发展并打造闭合式循环产业链的基础上,银隆钛电池已经实现了6分钟快充放、耐宽温(零下50摄氏度~60摄氏度)、30年循环使用寿命、不起火不爆炸高安全性、高效率的五大优势。经过持续的研发,在保持电池使用寿命和耐高低温性能高水准的基础上,银隆新能源所研发的第四代高能量密度钛酸锂电池,与第三代相比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提高60%。

  此外,银隆新能源已经开发出氢钛动力总成系统,系统集合了氢燃料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钛酸锂电池高功率特点。

  中国电力报:目前储能的商业模式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点,您认为如何寻找或完善储能的商业模式?银隆新能源有何成功经验?

  魏银仓:银隆新能源进入储能市场时间较早,在对储能商业模式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基于当前的环境与条件,将传统工业产品的运作模式运用在储能上,明显不匹配。时下无论是家庭储能还是工业储能,其能否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取决于产品本身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储能效率、设备寿命(年)或充放电次数、技术成熟度、以及安全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除技术上的综合门槛外,储能商业模式的真正目的是把工业产品和金融产品有效地组合,变成金融储能市场,让投资者轻资产运营,让政府不负债,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其中,金融创新是关键,储能商业模式要最终实现零价供货、质保30年、多功能服务、能够高安全高品质地参与电网的配套电能存储。

  商业模式方面,银隆新能源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基于银隆钛的技术优势,银隆新能源提出了零价供货、四方共赢的储能商业模式,把工业产品变成金融产品,把金融资本导入工业产品,再进入市场化运作。该储能商业模式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客户重资产经营,不需要负债运营。这样企业、投资者、金融和用户,达到了四方共赢。同时,银隆新能源也构建了绿色的储能产业链。企业赢在解决了产品的市场销售,金融机构赢在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可靠的回报,用户赢在无需投资、无需补贴。目前,银隆新能源在欧洲、美国都已经收到订单。

  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现阶段推动储能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市场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魏银仓:正确的政策引导,远比财政补贴、指定技术路线、制定标准要健康得多。以目前的风光储技术,成本已经降低,但无奈当前还是处在需要电时无法提供,在不需要时却拼命供电的尴尬境地,这正是由于政策造成的,最终浪费的成本会直接转移给消费者。

  当务之急,应该在技术和标准的层面对储能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目前对储能的输入与输出没有制定标准,导致市场上出现投资浪费、生产混乱、盲目使用等现象,因此,制定标准的意义要大于推行补贴。为了储能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个公平公正的标准,给企业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让投资者放心,让用户使用放心。

赵雅君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王志轩: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