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乐天:聚焦“互联网+”构建能源互联网
2015-08-04 17:31:12 来源:国家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一个行业热词“互联网++”。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一提法一出来,就成为舆论焦点,引发社会热议。
什么是“互联网+”?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将由此创造出多种新业态,帮助中国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互联网+”,强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同传统产业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着力加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基础前瞻性研究,深化信息通信(IT)技术与电网技术融合,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系列举措与“互联网+”行动计划高度契合。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其重要作用和时代特征更为鲜明和突出。通过深入发掘“互联网+”的精神内涵,着力探索IT技术与电网技术融合发展模式,不难发现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一些新趋向,以及对IT技术的新需求。
第一,未来智能电网将更加坚强柔性。随着远距离和超远距离输电的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接入,电力调度范围更广,电网结构日益复杂,电网本体作为能源互联网的硬件基础必须足够强壮和柔韧。只有形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大规模互联网架,才能实现更加广泛和更大规模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各级电网只有规划科学、结构合理、运行灵活,才能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为此,需要通过广域传感和测量技术广泛采集电网运行相关信息,利用高速信息通信网络结合先进计算和柔性控制等技术,实现电网和电源侧的快速响应,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
第二,未来智能电网将更加贴近客户。新形势要求电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以用电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消费者需求、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参与能源生产消费链条每个环节,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能源价值链,就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汇集全社会的智慧,与客户共同赢得未来。在这个链条上,通过收集大量客户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刻画客户行为,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三,未来智能电网将发挥更重要的能源平台和桥梁作用。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它将广泛连接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电力能源传输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模式,能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共享,促进能源像信息一样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多元化服务,拉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因此,电网只有通过大规模分布式实时计算各类海量信息和数据,在能源流动大趋势下进行精准预判,在区域范围内通过智能化电网控制设备自组织、自适应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的平衡关系,才能实现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紧密结合、快速对接,提供自由化的供电服务。
践行“互联网+”,构建能源互联网,打造电网与互联网协同发展的新业态,需要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作保障,尤其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方式的革命。实现这一目标,未来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是构建能源互联新模式,包括商业、营销、研发、运营、服务等模式。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信息叠加产生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并成为阻碍。只有充分考虑信息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革新能源互联模式,才能构建能源生产者、运营者、消费者和谐的生态系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电力为中心、全球配置资源的世界能源发展新格局。
二是建立能源互联机制,包括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政策保障。互联网的广泛接入和迅猛发展,是建立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原则上的。能源互联涉及世界政治、经济、能源和技术的各个方面,同样需要建立相互依存、互信互利的合作机制,实现各国政府、企业、社会和客户广泛参与、合作共赢。
三是加快能源互联技术研发,包括电源、电网、储能和信息通信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电源、储能等技术紧密结合,赋予电网更多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决策功能,提升电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将电网打造成一套广域协同、具有自主行为的复杂网络系统,实现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和细微感知,做到见微知著,控制电网稳定可靠运行。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打造能源互联平台,全方位接入能源消费者、能源生产者,深入洞察能源消费需求,精准安排能源生产,科学管理能源传输,自动合理地分配利用资源,动态智能地配置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实现能源互联的高度智能化,实现能源利用经济性、高效性及环保性目标。
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它已呼之欲出。(原文发表于《国家电网报》作者为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一个行业热词“互联网++”。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一提法一出来,就成为舆论焦点,引发社会热议。
什么是“互联网+”?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将由此创造出多种新业态,帮助中国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互联网+”,强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同传统产业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着力加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基础前瞻性研究,深化信息通信(IT)技术与电网技术融合,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系列举措与“互联网+”行动计划高度契合。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其重要作用和时代特征更为鲜明和突出。通过深入发掘“互联网+”的精神内涵,着力探索IT技术与电网技术融合发展模式,不难发现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一些新趋向,以及对IT技术的新需求。
第一,未来智能电网将更加坚强柔性。随着远距离和超远距离输电的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接入,电力调度范围更广,电网结构日益复杂,电网本体作为能源互联网的硬件基础必须足够强壮和柔韧。只有形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大规模互联网架,才能实现更加广泛和更大规模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各级电网只有规划科学、结构合理、运行灵活,才能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为此,需要通过广域传感和测量技术广泛采集电网运行相关信息,利用高速信息通信网络结合先进计算和柔性控制等技术,实现电网和电源侧的快速响应,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
第二,未来智能电网将更加贴近客户。新形势要求电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以用电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消费者需求、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参与能源生产消费链条每个环节,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能源价值链,就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汇集全社会的智慧,与客户共同赢得未来。在这个链条上,通过收集大量客户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刻画客户行为,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三,未来智能电网将发挥更重要的能源平台和桥梁作用。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它将广泛连接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电力能源传输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模式,能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共享,促进能源像信息一样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多元化服务,拉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因此,电网只有通过大规模分布式实时计算各类海量信息和数据,在能源流动大趋势下进行精准预判,在区域范围内通过智能化电网控制设备自组织、自适应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的平衡关系,才能实现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紧密结合、快速对接,提供自由化的供电服务。
践行“互联网+”,构建能源互联网,打造电网与互联网协同发展的新业态,需要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作保障,尤其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方式的革命。实现这一目标,未来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是构建能源互联新模式,包括商业、营销、研发、运营、服务等模式。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信息叠加产生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并成为阻碍。只有充分考虑信息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革新能源互联模式,才能构建能源生产者、运营者、消费者和谐的生态系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电力为中心、全球配置资源的世界能源发展新格局。
二是建立能源互联机制,包括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政策保障。互联网的广泛接入和迅猛发展,是建立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原则上的。能源互联涉及世界政治、经济、能源和技术的各个方面,同样需要建立相互依存、互信互利的合作机制,实现各国政府、企业、社会和客户广泛参与、合作共赢。
三是加快能源互联技术研发,包括电源、电网、储能和信息通信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电源、储能等技术紧密结合,赋予电网更多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决策功能,提升电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将电网打造成一套广域协同、具有自主行为的复杂网络系统,实现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和细微感知,做到见微知著,控制电网稳定可靠运行。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打造能源互联平台,全方位接入能源消费者、能源生产者,深入洞察能源消费需求,精准安排能源生产,科学管理能源传输,自动合理地分配利用资源,动态智能地配置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实现能源互联的高度智能化,实现能源利用经济性、高效性及环保性目标。
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它已呼之欲出。(原文发表于《国家电网报》作者为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