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资讯 > 访谈观点 > 观点 > 正文

徐潜:核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5-07-01 09:40:27    来源:学习时报 
A- A+
电力18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于电力在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必然要求电力行业加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安全高效清洁的核电理应更积极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既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也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为一种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约21.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天花板”,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能源代价。再依靠高排放、高耗能、资源耗竭的粗放外延发展方式,未来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将更大,能源资源约束和不可持续问题将更严峻,能不能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和更多资源将成疑问。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经济发展全要素效率,开发低碳和无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创造、生产和应用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才能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优化电力能源结构

  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结构和高碳能源体系现实存在。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的68%比例远高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预计2020年能源需求也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推进能源生产革命,已成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产业,电力责无旁贷,十分关键。必须要通过电力能源结构革命,培育形成既能最有力地支撑和保障经济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和环境的电力能源产业。

  实际上,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已刻不容缓。一方面,电力是煤炭消耗的第一大户,电煤需求量占到动力煤总需求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煤电发电量占比远高于其他类型发电总量。到2014年底,煤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60.7%,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70.5%。虽然煤电产业已做出很大努力,部分技术先进的机组可以实现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等近零排放,但主导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此列,排放控制微乎其微,排放总量仍然巨大。要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煤炭等化石能源依赖,必须从电力入手、大幅降低煤电比重,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无碳能源发电来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发电。

  可再生能源发电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受到种种问题和自身短板限制,总体的节能减排作用还不够。一方面,普遍问题是发电成本过高,影响电力消费和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个性化问题客观存在,主要如:水电开发已经比较充分,存在改变水文与物理现象等生态环境;风电对电网要求高、限电弃风等问题难以根治;支撑太阳能发电的多晶硅生产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等等。所以,尽管可再生能源对于优化电力能源结构的贡献巨大,但客观讲,由于可再生能源在容量、效率、投资、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担当起从根本上调整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重任。

  因此,在安全、高效、无碳、经济等全方位具有明显优势的核电,必然成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的最重要选项。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考虑或启动核电站建设,已有6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采用核能发电,国际原子能预测,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至少增加40%。我国核电建设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多,目前正在提速,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核电将在既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发展核电的条件已经成熟

  当前,我国加快发展核电的客观要求迫切,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核电拥有明显的清洁和零碳排放优势,是煤电的首选替代能源。核电的发电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可导致酸雨的气体,不像煤电等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会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对空气的污染是“零”,即使是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在这一点上也无法相比。甚至,其放射性污染也比煤电少得多,正常运行的时候所产生的辐射量小于周边自然体。国际能源署(IEA)年度《全球能源展望》报告中称,核电对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减排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的零增长,同时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核电的作用则更加凸显。显然,加快发展核电,对实现我国电力能源的低碳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重大。

  核电的高效优势是无可比拟的。核电站只需消耗少量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巨大能量。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与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电的高效优势巨大,发电效率更好,替代煤电效应更佳,按照目前标准测算,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显而易见,利用核电,既会大大减少电力对煤炭的消耗量,又能有效支撑和保障经济发展。

  同时,核电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优势:首先,发电成本较其他任何发电方法都更为稳定和低廉,30公吨的铀燃料即可满足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运送完成,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且燃料成本不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其次,对照“稳增长”战略要求,核电站建设具有技术含量高、投资总量大、涉及产业多、工序链条长、建造周期长的特点,是带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区别于传统的优质因子。一个500万千瓦的核电站,建设期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3000个左右,增加税收近10亿元(投产后每年为地方增加税收近32亿元)。更有价值的是,对照“调结构”的战略要求,核电可成为创新驱动战略重要抓手,核电设备的国产化和核电建设的自主化,能有效带动装备制造业,带动设计研发、工程建设、装备(材料)制造、运行检修等全产业链的技术、产能和人才升级,极有利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品牌。

  我国三代核电的安全性、技术成熟性、设备国产化、建设自主化,都已有质的提升并走在世界前列。人们对发展核电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根据国家决策,我国未来建设的核电机组是在世界上领先的AP、CAP系列核电及华龙一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和预先发展的具有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核电,技术上已经成熟,安全上坚强可靠。(作者徐潜: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王志轩: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