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保障能源安全 国际电力合作是重要保障途径
2015-07-16 13:38:32 来源:中国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与周边国家开展电力合作,大规模受入清洁电力,不仅可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和雾霾天气的发生,还可多元化我国能源输入,保障能源安全。
低碳发展任重道远 要求进行国际电力合作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0%左右,近几年来出现缓慢下降,但依然在65%以上。虽然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加快,但考虑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核能、水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上升缓慢。
长期且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使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PM2.5等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大,已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仅海口、舟山、拉萨3个城市达标,达标率仅4.1%。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低碳发展形势下,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低碳发展任务艰巨。在2014年举行的G20第九次峰会上,我国领导人宣布中方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目前,我国水电开发面临着生态环保和开发成本上升等问题;核电安全标准要求提高,项目选址与核准进度受控;风能与太阳能存在着能量密度低及大规模开发需要大范围联网消纳等要求。总体来看,我国能源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只有积极开展国际电力合作,未来才能更有保障。
开展国际电力合作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
“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力消费随着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预计2020、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8万亿千瓦时和11万亿千瓦时以上,电力需求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在我国发电结构中,燃煤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超过70%,电煤消费占煤炭消费比重超过50%。未来,要满足电力消费需求,我国不仅需要引进天然气,还需要加大清洁电力的引进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稳步增长,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一次能源进口量快速增长,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2.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7%;天然气全年进口量约5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5%,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自2009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煤炭净进口总量高达3.2亿吨,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世界主要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往往把能源安全战略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虽然2014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定,以及美国加大非常规油气开发、推行能源独立的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全球油气市场供需形势缓和。但长远来看,受资源有限性、能源输出国经济发展依靠能源输出等因素作用,未来油气价格将高位运行,大国对于全球油气资源的争夺将继续激烈。
电力属于二次能源,产业链长,对输出国的经济社会与工业化发展贡献大,国际电力合作的可参与竞争范围有限,国际关注与竞争度相对较低。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电力合作,增大电力进口规模,不仅可有效减少我国煤炭消费量,还可提高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程度,增强承受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的能力,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度。
周边国家能源资源丰富合作前景好
我国周边的俄罗斯、蒙古及中亚各国拥有丰富的发电能源资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1570亿、336亿和243亿吨,其中俄、哈煤炭储量全球排名分别为第2、第8位。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为1700亿千瓦时、1420亿千瓦时和2600亿千瓦时。蒙古国风电可开发装机11.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约4.8万亿千瓦时,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中亚五国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万亿千瓦时/年。
重要的是,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蒙古、中亚各国地广人稀,当地电力需求规模小,未来增长规模远小于其资源可开发规模,具有建设大型电站直接向我国电力负荷中心大规模送电的潜力,各国政府也有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电力的意愿。
总体来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都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电力合作,加大清洁电力引进力度,将成为我国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益补充,保障能源安全的可靠途径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与周边国家开展电力合作,大规模受入清洁电力,不仅可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和雾霾天气的发生,还可多元化我国能源输入,保障能源安全。
低碳发展任重道远 要求进行国际电力合作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0%左右,近几年来出现缓慢下降,但依然在65%以上。虽然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加快,但考虑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核能、水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上升缓慢。
长期且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使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PM2.5等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大,已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仅海口、舟山、拉萨3个城市达标,达标率仅4.1%。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低碳发展形势下,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低碳发展任务艰巨。在2014年举行的G20第九次峰会上,我国领导人宣布中方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目前,我国水电开发面临着生态环保和开发成本上升等问题;核电安全标准要求提高,项目选址与核准进度受控;风能与太阳能存在着能量密度低及大规模开发需要大范围联网消纳等要求。总体来看,我国能源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只有积极开展国际电力合作,未来才能更有保障。
开展国际电力合作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
“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力消费随着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预计2020、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8万亿千瓦时和11万亿千瓦时以上,电力需求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在我国发电结构中,燃煤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超过70%,电煤消费占煤炭消费比重超过50%。未来,要满足电力消费需求,我国不仅需要引进天然气,还需要加大清洁电力的引进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稳步增长,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一次能源进口量快速增长,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2.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7%;天然气全年进口量约5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5%,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自2009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煤炭净进口总量高达3.2亿吨,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世界主要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往往把能源安全战略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虽然2014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定,以及美国加大非常规油气开发、推行能源独立的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全球油气市场供需形势缓和。但长远来看,受资源有限性、能源输出国经济发展依靠能源输出等因素作用,未来油气价格将高位运行,大国对于全球油气资源的争夺将继续激烈。
电力属于二次能源,产业链长,对输出国的经济社会与工业化发展贡献大,国际电力合作的可参与竞争范围有限,国际关注与竞争度相对较低。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电力合作,增大电力进口规模,不仅可有效减少我国煤炭消费量,还可提高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程度,增强承受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的能力,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度。
周边国家能源资源丰富合作前景好
我国周边的俄罗斯、蒙古及中亚各国拥有丰富的发电能源资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1570亿、336亿和243亿吨,其中俄、哈煤炭储量全球排名分别为第2、第8位。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为1700亿千瓦时、1420亿千瓦时和2600亿千瓦时。蒙古国风电可开发装机11.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约4.8万亿千瓦时,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中亚五国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万亿千瓦时/年。
重要的是,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蒙古、中亚各国地广人稀,当地电力需求规模小,未来增长规模远小于其资源可开发规模,具有建设大型电站直接向我国电力负荷中心大规模送电的潜力,各国政府也有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电力的意愿。
总体来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都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电力合作,加大清洁电力引进力度,将成为我国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益补充,保障能源安全的可靠途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