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资讯 > 访谈观点 > 观点 > 正文

金达仁:推进中国智造应从强基开始

  2015-06-10 14:54:43    来源:科技日报 
A- A+
电力18讯:    
  当今世界各工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先机。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列为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主攻方向,以此全面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全社会对此都予以了高度关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条件并不扎实、完备,中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

  比如:截至2015年2月,全国3万多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显示,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应用这个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仍高达82%,而随着评估数量的增加,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上升。

  又如: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共性技术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乏高效管理,产业链协同商务平台尚未建立,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也未全面深入优化重组;车间自动化水平不高,2014年1―9月,我国金切机床产量数控化率仅为29.73%,全国现仍有600多万台各类普通机床用于产品零部件加工;车间生产组织和设备工艺平面布局不尽合理,物流不畅,效率不高;国产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关键智能设备不能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需求等等。

  5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在“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在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方面,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将是一个跨界融合的企业创新发展系统工程,任务十分复杂而艰巨,也更为任重而道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破解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信念和决策,也促使我国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必须冷静思考,制定差异化且跨越式实施路径;既要创新战略思维,立足于智能工厂建设方向,还要耐得住性子,首先是全面增强企业主体意识,强化方方面面的基础工作。总体而言:

  在思想认识上:不能简单的认为智能制造就是互联网++车间智能化,也不能过于强调加工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更不能忽视与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紧密相关的企业业务体系优化重组问题。

  在推进方法上:要尽快、全面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工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宣贯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深化应用ERP,所有这些都应作为支撑体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在系统建设上:除了建立基于互联网+ICT、AMT、工业软件、加工设备和测控装置为一体的企业信息物理系统,加强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还要优化重组以研发、制造、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配套体系。

  在设备改造上:既要新增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和新型传感器等智能设备,也要改造升级现有各类普通机床和生产线的数控功能、数控化率和联网率,还要优化调整产品制造工艺和车间设备工艺平面布局。

  在资金投入上:一定要打破以往重硬轻软的惯性思维,应大幅增加咨询、培训、规划、实施、监理和售后服务方面的资金预算。

  总之,我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一定要立足于智能工厂建设方向,既要建立智能制造系统,也要同步建立与之紧密关联的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既要建立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物理系统,改造升级企业现有的加工设备和制造工艺,也要同步优化重组企业现有的业务体系,打通企业及产业链数据壁垒,并使之深度融合,全面发展,这才是中国智造乃至中国制造2025之本意。

  除了企业需要强基,社会相关跨界机构也要加快强基步伐,实现协同发展。主要是:坚持标准规范先行,制定并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认证等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基础性研究,掌握一批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感知获取与识别、智能控制与导航和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加快工业软件研发,建立先进而完整的软件研发体系、业务与软件功能架构和知识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以容量、带宽、存储与数据处理为特征的通信基础设施功能更强,更具可靠性;创新科研体系管理,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各类科研课题/项目的立项、评审、检查和验收体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管理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金达仁)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

2019-12-17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

2019-09-1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2019-09-13

曹耀峰:地热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

2019-06-30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

2019-06-16

热点排行
  •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亮:担当作为 贯彻落实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
  •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黎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电力发展新篇章
  • · 毛伟明首谈综合能源;新投资方向:“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强化担当 聚焦提质 以加强能耗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
  • · 周大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王金行:牢记使命责任 服务发展大局
  • · 18位行业专家预见2019
  •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大唐浙江分公司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区域公司建设
  • · 国家电投李连荣:未来我国终端能源将呈现稳定的“电氢体系”
  • · 【新基建 快进键】南方电网贺晓柏: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助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 · 周孝信院士: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分布式能源发展加速电力系统去中心化
  • · 王志轩: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