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改革与多种经营发展态势分析
2005-10-21 13:39:1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一、多种经营繁荣后面的隐忧
1999年,电力系统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041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3.15%和21.12%,资产总额1567亿元,所有者权益49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1.6%,远远高于电力主业的投资回报。单纯从以上数据反映,似乎可以看到多种经营呈现的是一派繁荣景象。那么,是否可以由此判断整个多种经营的发展态势已经从安置型、福利型,迈入规模效益型继而又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问题的核心在于能否冷静地看到并分析多种经营繁荣表象下存在的问题。
1、多种经营反映的速度效益,并非是竞争意义上的市场盈利能力,而是取决于对电力主业内部市场的专营及其电力垄断地位影响所带来相关的外部市场份额。所谓多经的规模效益更多的是统计意义上而不是生产力意义上,更不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反映。一旦垄断被打破,专营的特权被消除,所有的泡沫与水分将被挤干,多种经营真正的竞争力就赤裸地表现于市场之中,原有的优势就迅速转化为弱势,特别是"两网"改造结束以后,戏还能唱多久?
2、多种经营资产总量,全国而言已达1567亿元,净资产49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8%,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电力建安、电力设备产品制造和电力物资经营占70%-80%,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与产品比重很低,且大多无效益,高科技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将呈严重的弱势,比较早地走向市场的宾馆饭店已出现大面积亏损。目前尚能维持的电气产品制造企业,待两网改造结束以后,将难以为继,由局部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多种经营的许多资产由于不能适时重组而可能沉淀为不良资产,像当前部分国企资产那样,欲卖不得,欲送不甘的局面可能重演。
3、居高木下的收入分配水平,既是多经企业沉重的负担,又严重地削弱了多经企业的竞争能力。工资收入水平高,本来是好事,问题是职工收入的高低并不与劳动的高效率成正比,收入分配水平更多的取决于电力系统单位之间相互的攀比,而不是由企业效益水平所决定。这种状况造成的实践后果是:
由于收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客观上的劳绩不相对应,在相当程度上使部分收入演化为人人享受的福利,而丧失应有的激励作用。
低成本扩张,低价位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电力多经单位人头费用奇高,丧失了许多市场竞争机遇,过高的分配也使部分积累消化殆尽而失去后劲。
多经企业的"改制",在高分配欲望的驱使下,更多地着眼收益的瓜分,只解决如何分钱的形式,而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经营机制转换的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4、分层次的利益格局已形成稳态的既得利益驱动,并由此造成主业与多经之间严重的市场失准和经济交往的不规范性。
(l)主业与多经相互依存,事实上形成分层次的利益群体,上下层次之间,主业是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行业利益,是几乎统一和大锅饭式的分配福利政策,利益关系是间接的。而多经则是各层次、各单位的直接利益,上下左右可以说毫不相干。因此,主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目标与各层面多经的既得利益目标很难匹配与兼容。
(2)各个层次的利益群体,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地采取某种不规范行为。在这种体制前提下,一方面不愿,一方面不让,多经走向市场成为一句空话。经济交往的规范与约束,由于缺乏制度或体制的前提,最后演变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导致监督约束的疲软与失效。
(3)局部利益驱动,直接的利益关系,使部分单位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处理上,行为偏斜,急功近利的动机使电力企业交易费用无节制抬升,特别是在分配上相互攀比之下,为满足逐年增加的既得利益,内部"转移支付"的规范情况日趋严重。
(4)由于相互分割的局部利益,多经企业总体上不可能有机地融入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区域性市场保护与封锁无不与此有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由此而大量产生。
二、转变观念,消除垄断意识刻不容缓
(一)狭隘的电力系统观念
多年以来,电力行业是以整体的姿态,即以"电力系统"的面貌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之中。从自然属性角度或生产力意义来讲,电力发供用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密不可分,似乎就是天然的托拉斯,各环节存在技术的相关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存在是无容置疑。但问题是:从生产关系和体制角度来讲,由于整个系统是以行政经济关系组成的体系,使电力资产分布很宽,成为包容社会的大而全,所有的单位,企业(包括近万家多经企业是系统的单位和企业),产权经营责任不到位,事实上已成为自身沉重的包袱,导致了体制的封闭和机制的僵化,资产运行的低效率;从观念形态来讲,长期形成的"系统"观念,已沉淀为一种普遍的心态,认为电力系统不会受到市场的挑战。在实践上墨守成规,不想政的惯性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1999年,电力系统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041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3.15%和21.12%,资产总额1567亿元,所有者权益49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1.6%,远远高于电力主业的投资回报。单纯从以上数据反映,似乎可以看到多种经营呈现的是一派繁荣景象。那么,是否可以由此判断整个多种经营的发展态势已经从安置型、福利型,迈入规模效益型继而又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问题的核心在于能否冷静地看到并分析多种经营繁荣表象下存在的问题。
1、多种经营反映的速度效益,并非是竞争意义上的市场盈利能力,而是取决于对电力主业内部市场的专营及其电力垄断地位影响所带来相关的外部市场份额。所谓多经的规模效益更多的是统计意义上而不是生产力意义上,更不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反映。一旦垄断被打破,专营的特权被消除,所有的泡沫与水分将被挤干,多种经营真正的竞争力就赤裸地表现于市场之中,原有的优势就迅速转化为弱势,特别是"两网"改造结束以后,戏还能唱多久?
2、多种经营资产总量,全国而言已达1567亿元,净资产49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8%,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电力建安、电力设备产品制造和电力物资经营占70%-80%,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与产品比重很低,且大多无效益,高科技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将呈严重的弱势,比较早地走向市场的宾馆饭店已出现大面积亏损。目前尚能维持的电气产品制造企业,待两网改造结束以后,将难以为继,由局部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多种经营的许多资产由于不能适时重组而可能沉淀为不良资产,像当前部分国企资产那样,欲卖不得,欲送不甘的局面可能重演。
3、居高木下的收入分配水平,既是多经企业沉重的负担,又严重地削弱了多经企业的竞争能力。工资收入水平高,本来是好事,问题是职工收入的高低并不与劳动的高效率成正比,收入分配水平更多的取决于电力系统单位之间相互的攀比,而不是由企业效益水平所决定。这种状况造成的实践后果是:
由于收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客观上的劳绩不相对应,在相当程度上使部分收入演化为人人享受的福利,而丧失应有的激励作用。
低成本扩张,低价位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电力多经单位人头费用奇高,丧失了许多市场竞争机遇,过高的分配也使部分积累消化殆尽而失去后劲。
多经企业的"改制",在高分配欲望的驱使下,更多地着眼收益的瓜分,只解决如何分钱的形式,而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经营机制转换的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4、分层次的利益格局已形成稳态的既得利益驱动,并由此造成主业与多经之间严重的市场失准和经济交往的不规范性。
(l)主业与多经相互依存,事实上形成分层次的利益群体,上下层次之间,主业是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行业利益,是几乎统一和大锅饭式的分配福利政策,利益关系是间接的。而多经则是各层次、各单位的直接利益,上下左右可以说毫不相干。因此,主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目标与各层面多经的既得利益目标很难匹配与兼容。
(2)各个层次的利益群体,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地采取某种不规范行为。在这种体制前提下,一方面不愿,一方面不让,多经走向市场成为一句空话。经济交往的规范与约束,由于缺乏制度或体制的前提,最后演变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导致监督约束的疲软与失效。
(3)局部利益驱动,直接的利益关系,使部分单位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处理上,行为偏斜,急功近利的动机使电力企业交易费用无节制抬升,特别是在分配上相互攀比之下,为满足逐年增加的既得利益,内部"转移支付"的规范情况日趋严重。
(4)由于相互分割的局部利益,多经企业总体上不可能有机地融入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区域性市场保护与封锁无不与此有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由此而大量产生。
二、转变观念,消除垄断意识刻不容缓
(一)狭隘的电力系统观念
多年以来,电力行业是以整体的姿态,即以"电力系统"的面貌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之中。从自然属性角度或生产力意义来讲,电力发供用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密不可分,似乎就是天然的托拉斯,各环节存在技术的相关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存在是无容置疑。但问题是:从生产关系和体制角度来讲,由于整个系统是以行政经济关系组成的体系,使电力资产分布很宽,成为包容社会的大而全,所有的单位,企业(包括近万家多经企业是系统的单位和企业),产权经营责任不到位,事实上已成为自身沉重的包袱,导致了体制的封闭和机制的僵化,资产运行的低效率;从观念形态来讲,长期形成的"系统"观念,已沉淀为一种普遍的心态,认为电力系统不会受到市场的挑战。在实践上墨守成规,不想政的惯性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