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朔铁路探伤工崔小平:钢轨上的匠心人生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当时代的步伐踏上呼啸的动车,当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细节,很多职业人在消失,很多职业人在兴起,也有很多职业人在默默坚守,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十指灵动之间,都流淌着最精美的工艺、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者。在新朔铁路大准线上,有着无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多年只干一个工种,把职业当事业,把理想融入技艺,崔小平就是其中的一员。
扎根铁路一线 绽放人生芳华
他,个子不高,严肃精干,在旷野外,寒风中,骄阳下,风雨里,用时间证明坚守,用近25年时间对话钢轨,为钢轨探伤,把最美年华奉献给大准线铁路建设,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匠心人生。他叫崔小平,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铁路系统的“钢轨医生”。
1995年,崔小平从呼铁局司机学校毕业后后被安排到老牛湾线路工区从事线路工工作,据他回忆,那时候的老牛湾工区用天险之地称呼也不为过,交通全靠走,通话全靠吼,就是这样的条件,他用十足的干劲,饱满的激情感染着身边一批又一批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和弟兄们一起捣固清筛,手舞者洋镐,口喊着号子,汗水和着泥泞在脸上的沟壑中奔腾流淌,时不时会有调皮的石砟蹦起,在本就沟壑纵横的脸上留下一抹鲜红,虽如此,仍就这么一镐一镐敲出了一条整齐划一的大准线,再看今天,在大机的轰鸣声中线路已然是捣固完毕,科技的力量虽震撼人心,仍犹记当年那群赤膊上阵的热血汉子们。
1997年11月工务段组建探伤班组,他坚持自己是大准建设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岗位中去,成为探伤工区第一批探伤工,一干就是11年,2005年5月份,工务段14名钢轨探伤工转岗分流走了12名,在仅仅留下他和另一名探伤工的情况下,段里任命他为龙王渠探伤工区工长,重新组建了新的探伤工区。他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他一边组织新工进行探伤基础理论和实作的培训学习工作同时,为保证探伤任务按周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他和另一名探伤工每人一台仪器由新工人配合上下道,每天一走就是一个区间(10多公里)。春雨、夏阳、秋风、冬雪,花开花谢,花谢花开,大准线上不管哪里总会出现他们孤寂又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就这样走在大准线上,为大准铁路公司钢轨探伤撑起了一片天地。他曾经自豪的说“大准线不管是正线还是站线的每一根轨枕上都有他踩过无数次的脚印”。在大准铁路公司安全生产5000天的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探伤工区被评为“十大标兵班组”。2008年3月,在他调任综合区段副主任的时候,一支成熟的,经得起考验的探伤队伍已形成。
不畏艰难险阻 守护轨道安全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冠状肺炎波及全国。大年三十在单位值班的他,早上八点刚进办公室的门,就接到了上级部门的紧急通知。马上彻底排查春节前14天从武汉返回薛家湾的职工及家属、子女的返程路线及目前身体状况情况,立即上报公司疫情防控办公室。从上级部门紧急通知的字里行间和排查上报的紧急程度,他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这个春节注定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至此他就一直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从疫情防控,到保安全运输......连续作战60多天。
在这个冬春交汇的季节,天气阴晴不定,风雪交加,早晚温差变化剧烈,线路防“三折”工作刻不容缓。受疫情影响,委外探伤公司人员因各地道路封堵无法到达作业现场,造成150多公里的正线探伤周期面临超限风险。工务段原有的26名探伤人员,也因道路封堵、居家隔离观察等原因无法正常返岗,到岗的只有13人。建制不全,人员严重不足,让探伤工作雪上加霜。大准线龙王渠至黄河桥区段,线路条件特别复杂,几乎是桥连着隧道、隧道连着桥,探伤周期已刻不容缓的逼近,这个区段一旦发生钢轨折断,后果不堪设想。后方通道丹洲营至燕庄单线地段的探伤周期也在叫急......如何完成这项探伤突击任务?是摆在段领导和他面前的一道难解的考题。
崔小平再一次主动请缨,带领探伤工区返岗的13人,决心拿下这场硬战。经过周密的计划部署,本着“重车线优先、线路条件困难地段优先的原则”,编制探伤应急作业计划,组织13名在岗的探伤工分成3个小组,每组由4名探伤工组成,负责探伤检测。驻站防护员和现场防护员由所在线桥工区负责配合,利用工务段轨道车接送探伤人员。到达作业区段后,协调调度临时封锁线路3小时“探伤天窗点”,每个探伤小组要在短暂的3小时内完成平均12公里左右的探伤任务,既要保证探伤的质量,又要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探伤攻坚战就此展开。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大亮,他和探伤工们早早的来到工务段院内,测体温、检查探伤仪、添加耦合水……,一项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着。7点半,轨道车准时发车。点名、布置当日工作任务、辨识危险源、学习事故案例……标准化班前会不会因为疫情发生而简化,车内一项项作业流程有序进行着。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中午根本没有时间吃饭,也没地方吃饭。他提前就给弟兄们准备好了方便面和榨菜火腿肠,人们干活前在轨道车上吃一口方便面,干完活上车再吃一口方便面,一天的伙食就是两桶方便面。因为不是作业的区间大,就是作业地点离得远,每天回到家的时候都是晚上8点到9点,记得正月十五那天干活回来的途中,在唐公塔车站晚上8点多停车会让准东线开来的万吨列车的时候,看到薛家湾镇区里时不时的有烟花和爆竹在空中绽放,他们却又累又饿的在轨道车上焦急的等待着开车的信号灯开放,没有一点节日的感觉。
经过连续五天起早贪黑(星披戴月)、忍寒挨饿的艰苦作业,一举完成重点地区段探伤里程152.069公里,彻底的缓解了钢轨探伤超周期的风险压力,为大准线安全平稳,不间断的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国家能源集团保能源运输做出来贡献。
他常说:“让他感动的是,因为小区都是封闭管理,7点以后才可以出入小区大门,而且要扫码、测体温、登记填表,弟兄们干活出来的早,每次都要和门口的值班人员说好多好话,解释好多才放行,但是没有一个人缺勤,耽误了工作”。当然,他也是这样,他满可以以此为由多在家中停留,但是他还是克服困难,每天清晨早早地来到单位,开始安排布置当天的工作。妻子担心,不愿意他出去。他说:“我不能就用电话遥控、靠嘴指挥弟兄们干活,这个时候要和兄弟们在一起并肩作战,才有说服力,都是一样的生命”。
技术传承创新 与铁路共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钢轨探伤仪器也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5通道模拟仪器,升级改造成了9个通道有B型显示,可存储现场探伤数据的数字式仪器,现场探伤完的数据,回放人员可以在室内进行再次回放分析,查找现场作业有无漏检的伤损,起到“二次探伤”的作用,这是国内钢轨探伤发展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2008年,大准线引进了GCT-8型钢轨数字探伤仪、HT-9D焊缝探伤仪等新仪器,但随着大准线运量的逐年增加,万吨列车开通及C80车的投入使用,对钢轨的冲击和破坏性也不可避免的增大。大准线P60轨换P70轨钢轨大修和“增二线”未改造前,好多地段的钢轨都是超周期服役,钢轨的通过总重早已超出了大修换轨7亿吨的周期,最大通过总重有的地段达到了9-10亿吨。大大增加了钢轨折断的风险,钢轨重伤多的时候一个月有30多根,一年会发现300多根重伤钢轨。有的钢轨甚至出现了脆性断裂(内部无明显伤损痕迹,疲劳原因瞬间断裂)。钢轨疲劳严重,重伤异常增加,严重威胁到安全生产和运输。办法只有一个,缩短探伤周期,由过去的14天/遍,加密到7天/遍的探伤周期,这就等于探伤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如何组织和管理好探伤工作,避免断轨事故的发生,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他只要有时间就深入探伤作业现场跟班作业,卡控探伤质量。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委外探伤和内部探伤技术交流会,年终组织召开探伤专题分析会,对来年的探伤工作集思广益征求意见,制定下一年度的探伤重点工作。
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大准线探伤共发现重伤钢轨3298根(内部探伤1045根,委外探伤2253根),发生责任断轨事故6起,断轨发生率控制在了0.18%的范围内,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实现了“0责任断轨”的好成绩。
“我们一旦疏忽了,就有可能导致断轨事故的发生。”在交谈中,崔小平说得最多的就是,探伤工作一定要有责任心,因为探伤工在作业的时候,一个走神就可能漏掉一个伤损,造成断轨的失误。
探伤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更要真心热爱这份岗位,过硬的技术业务也很重要。崔小平主张成立探伤技术攻关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互相探讨技术,组织班组里的年轻人进行业务训练,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崔小平告诉大家,“钢轨探伤工技术靠的就是传帮带,我们工区就像一个大家庭,老职工都会带新职工,师徒之间还会签订师徒合同。”他不仅要保证所辖钢轨正常,还要负责给年轻探伤工做心理辅导,陪他们聊天谈心,同时还要加油打气。“有些年轻人不能理解这个工作的性质,我得把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既然选择,就应坚守,这是一个人素养品质的体现,更是一位钢轨探伤工对自己岗位的热爱以及价值意义的最好诠释。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