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上航疏浚公司:创新引领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上航疏浚公司紧紧围绕疏浚企业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兴企。在实践中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解决航道清淤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较好地发挥出科技创新对疏浚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年1-7月份完成航道清淤2458.76多万立方,产值4.67亿多元,实现了安全生产新突破。清淤质量赢得客户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公司发展的主旋律
该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紧紧扭住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放松,以技术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技改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为抓手,攻坚克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企业整体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把科技创新纳入公司发展规划,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创新工作例会,研究创新工作落实情况。制定下发《神华上航疏浚公司创新工作方案》和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措施。建立了“专题研究创新工作事项、每月对创新任务目标考核、年度进行总结并确定新目标”的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创新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制度保证。开展了设备改造及技术创新;船机设备研究及科技创新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横向联合,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开展船舶操作方式、施工工艺改进、项目管理以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创新。
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围绕船舶疏浚实际,开展清淤技术、现场应用技术以及新技术应用等研究工作,对科技项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统一规范管理;把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深入持续开展QC创新与实施,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近年来,实现立项创新专项资金近百万元。实现“五小”技改创新项目近100项。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外观设计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技改成果应用到挖泥船改造后,施工效率提高10%以上。
人才,促进创新的不竭动力
该公司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经批准成立了苗士勇创新工作室。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苗士勇长期从事黄骅港航道整治和泥沙治理、工艺研究、疏浚维护工作,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曾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泥沙治理工程技术专家顾问等等。团队拥有高级及以上职称12人,国家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3人。聚集了信息与智能方面专家于长亮,河北省创新英才“双百双千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宋子路等技术创新型人才。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不平凡业绩。
紧扣航道疏浚主题开展技术创新。创新工作室以技术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技改创新为抓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并积极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公司整体创新实力的提升。目前已具有技能骨干培养、技术传承、解决疏浚施工难题等能力。取得黄骅港航道科研项目成果30多项。完成《淤泥份沙质海岸长航道疏浚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解决了板结式航道淤泥挖掘的世界性难题,被河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并获得河北交通行业科技成果一等奖。为河北沿海地区实施国家战略规划发展,彻底解决航道这个制约黄骅港发展最大的瓶颈问题,确保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大通道的畅通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攻克技术难关。创新工作室依托公司发展平台,不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完成设备技术改造100多项。成功创建了黄骅港航道疏浚的安全施工新模型,创造性地提出数字施工的概念,把疏浚船舶施工的定位精确到耙头,并根据潮位定深挖泥,使航道疏浚平整度提高了30%。船舶疏浚过程中的进舱浓度提高了1倍左右。
帮助指导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工作室帮助指导职工完成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参加驻地工会组织和跨区域技能大比武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创新工作室把培养提高职工技能作为重要抓手,使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指导培训职工分别参加了中交上海航道局第六届职工技能比武总决赛,一举夺得机工团体第1名的好成绩。指导培养高级船员11名,人员储备比例达150%,普通船员6名,人员储备比例达30%。
全力研究智能数据库的发展应用。创新工作室针对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普及,为加强疏浚公司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确定了数据库建设方针;明确了按照标准化格式建库方案;充分把好数据输入质量关。积极促进数据库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的试金石
该公司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疏浚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奔着“一线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施工生产中遇到什么难题就组织科技攻关”的理念,全面抓好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应用。为提高竞争力,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攻克防城港工程施工难题。广西防城港施工中遇到了石块及粘性黏土多,且石头较大,黏土块粘性强,挖泥时石头和土块经过泥泵时,泥泵震动强烈,此导致耙齿磨损严重,耙头格栅大部分堵塞,造成了闷泵现象。起耙后清理耙头时间长达2个多小时,严重影响挖泥运转周期,使挖泥船次减少,挖泥效率降低。为杜绝大型石块及土块进入泥泵,造成堵塞及损坏,同时降低清理耙头垃圾时间,防止耙齿磨损严重,提高施工运转时间效率,公司组织船舶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攻关,研究解决方案。通过在耙头格栅处加装活动防护链条的方式,较好的防止大石块及土块、黏土堵塞至耙头内的现象,大大减少了清理耙头垃圾时间,从原来的1.5小时清耙时间降低至30分钟左右,并使耙头格栅磨损降低,泥泵震动变小,进舱疏浚管路磨损降低,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疏浚设备安全。
杜绝漏油、垃圾污染难题。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研究绿色施工方案,不断改进航道疏浚施工工艺。所有船舶全部采用含硫量低于0.5%的低硫燃油和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轻质柴油,提前满足国家关于船舶排放控制区的要求,降低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院合作,积极探讨船用柴油机尾气排放SCR催化剂检测等项目,提高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为节约燃油成本,积极挖掘设备潜力,将神华浚1轮0#燃油系统改造为兼容4#油两用装置,极大节约了燃油成本。为避免船舶碰撞而发生溢油事故,强化对新进场施工船舶的管理,多次举行碰船溢油事故演习,组织船舶人员开展了船舶避碰及溢油防控知识的学习,积极研究探讨并完善避碰及溢油应急措施,为构建生态港口、绿色海洋做出了贡献。
改进耙齿挖泥工艺。在黄骅港项目、湛江项目施工中,针对板结式淤泥的特点,不断推进耙齿工艺的技改。在原有耙齿基础上做出了结构改进,编制完成了抓斗挖泥船不系缆泊位清淤施工工法,成功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抓斗船码头前沿施工的安全系数,节省了抓斗船系缆时间和船机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码头使用效率。在长江口施工中,针对长江口复杂的淤泥结构和水流走向,成功完成了对“神华引1”轮的恢复性技术改造。减少了船舶总吨和装机功率,有效节省了人工成本和油耗成本。完成了长江口疏浚施工顺水挖泥工艺的创新技改,提高了施工效率。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