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神铁路包神线尚文亮:探伤诊断的“神探长”
钢轨探伤是依靠超声波的回波进行伤损判定,9个通道4种声音相互干扰,确诊难度甚至超过中医的号脉和西医的B超诊断。在长达10余年的探伤生涯中,确诊率高达99%以上,被誉为“神探”——他就是包神铁路包神线探伤作业组长尚文亮。
重载铁路列车以车辆编组长、轴重大、运量大为特点,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途径,重型钢轨和无缝线路是目前的发展方向。所谓无缝线路钢轨其实是由型材25米的钢轨通过厂焊、现场气压焊、铝热焊等多种焊接工艺连接起来,由于钢轨材料和列车的重复荷载作用,钢轨、焊缝会产生“内伤”而导致横向断裂,对列车安全运行带来极大隐患。
学习重于学历 责任大于能力
1999年初,尚文亮转岗成为一名探伤工,没有参照、没有依据、因其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关联,致使他教材看不懂,面对陌生的专业术语和三角函数,他深感知识的脱节与匮乏给自己造成的窘境。
为尽快掌握探伤技术,他自学了数学、物理等知识,工友们都是他的老师。他还自购相关专业书籍,对照日常积累下来的波形、波幅,反复核对、细心揣摩,全面掌握不同钢轨内伤的外在表现,总结钢轨超声波探伤的规律,先后被评为技术骨干、后备人才并升任班组长。
2011年换铺60kg∕m钢轨无缝线路,他作为第一人选参加了换铺钢轨焊缝探伤验收,利用这一机会,他主动向其他兄弟单位同仁虚心请教,广泛吸取其他单位先进探伤技能和操作方法,三个多月的换铺焊接焊缝探伤验收结束时,记录探伤心得40余篇,进一步掌握和完善了焊缝探伤交叉双探的探伤方法和操作要点。
工作中,无论谁发现了伤损他都要刨根问底,记忆在心,并将发现各类伤损显示的波形和伤损位置、大小绘画记录,换轨后再赶去测量验证,并翔实记录到自己的数据库中,现在已积累材料200多份。他曾判定一处钢轨内部伤损达到重伤,但由于钢轨表面鱼鳞伤较严重对准确判伤定性影响较大,大家表示有所怀疑,他又经过了认真的校对核实,在他的坚持下,进行了更换,经解剖验证为鱼鳞伤下掩盖的轨头核伤,大家对此非常佩服,从此神探长名声鹊起。
压力催生动力 用心才能创新
尚文亮常说,干探伤工压力太大,一旦出现误判,往小了说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错误换轨还会导致新的安全隐患;往大了说会发生断轨从而引发重载列车事故,自己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他严格要求员工执行探伤判定标准,严禁以加大评判等级的方法摆脱探伤责任,无论谁发现的伤损,他都必须进一步核实复检确定,做到既不轻易报废一根钢轨,更不能留下一丝隐患。
2011年底,根据工作需要,工区成立了焊缝探伤作业组,他作为第一任焊缝作业组长,负责管段内的线路焊缝探伤,寒冷冬季,一个焊缝就要蹲下去干20多分钟,为了保证探测手感好而且不能戴手套,涂油时手指都是僵硬的,尽管这样,他也一丝一毫不敢马虎,在他的带领下,几年来焊缝探伤作业组确诊了多处焊缝伤损,为确保重载铁路钢轨安全提供了保证。
近几年来随着设备的更新改造,一大批新设备上线投入使用,高密度、大轴重、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钢轨的冲击带来了新变化,在工区相关人员的帮助下,他克服没有原始资料的困难,潜心钻研、执着坚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探伤难题。
不求一枝独秀 致力全员提升
“尚组长对我们的技术业务培训抓得很紧,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把我们召集到仪器测试室或练兵场,说是调试仪器,其实是让我们在试块上相互设活儿,相互比对。这种方法非常直观易懂,刚开始我干焊缝时别人一个“天窗”点能干十几个焊缝,我只能干4、5个,还不敢判断伤损,经过一段学习后我也和大家一样,每天都能干十几个焊缝,而且还发现了多处焊缝重伤,去年11月份一天就发现了两处气压焊缝光斑重伤,这都是尚组长的功劳“。探伤工高鹏说道。
近几年,尚文亮在工队和有关人员配合下,一直在参与多项探伤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探头检测、探头小角度排列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闲暇之余他也非常注重探伤技能的探讨和技艺切磋,不管是在本单位上班还是到其他地方出差,只要是与探伤有关的,无论是谁,只要问他,他一定会热心讲解,直到别人明白为止。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与兄弟单位和同事们的交流、沟通,从中汲取“营养”,不但为己所用,还毫无保留的传给身边的同事们,受他指点和带领的许多员工现在都成了技术骨干、后备人才或班组长。
“我希望伙计们都能超过我。我对他们要求严,就是让他们从小处积累,养成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好习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漏检、不误判,咱们的铁路就安全了。”尚文亮说,他常把自己成功带来的“好处”讲给大家听——取得各项名次名誉奖励,既有“面子”,又得“实惠”,以此激励大家成长、成才。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