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劳动节不缺席!
在大唐湘潭发电公司检修部热机四班有这样3位员工,他们中两人今年即将年满60周,将要退休,另一人也虚岁60岁了,明年上半年退休。今年的这个“五一”劳动节,对他们来说既特殊,又不特殊。特殊在于,这是他们在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劳动节;不特殊在于,和往年一样,他们也是奋战在机组检修一线,在劳动中过劳动节,10几年、20几年、30几年……从不缺席。
带着对老师傅的崇敬,记者走近3“60”,翻开过去的照片,听听那时他们的故事。
232岁的检修4人组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开展除盐水管更换工作,我们作业组4个人年龄加起来有232岁了。”聊到工作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周小明师傅侃侃而谈。
周小明,热机四班高级工,1972年初中毕业下乡,3年后来到当时的湘潭电厂工作,从事电厂化学系统设备检修40年。
“那次更换除盐水管是去年的事。管子是高空架管,离地5米高,管长6米,管径320毫米。当时,作业组4人,我、李鑫炎、袁国荣、周小利年龄加起来232岁。安措做好,吊车把管子吊装就位后,我和李鑫炎负责上紧管子两头的法兰螺栓,他俩配合、监护。高空现场工作条件有限,我们都是蹲着干活,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完成一部分工作之后,休息下,继续干。一天下来,工作完毕后,因为蹲的时间长,腿都不住地发抖。”听着周师傅聊当时的情况,真心为这232岁的检修4人组点赞,检修一线老师傅不容易!
“在老厂的时候,化学检修基本上安排在下半年进行,劳动节有时候还是休息了。从新厂30万千瓦机组投产至今,连续18个年头了,五一都是在集中检修任务中度过的。如今,厂里化学系统设备我都相处得有感情了。”周师傅说,“检修做事,手上功夫少不了,任何事都得手到、心到。我带了不少徒弟,关门弟子就是去年你们报道的《师徒110岁》中的徒弟张振雨,他很不错。在化学检修这块,所有我会的技术技巧,都会全部教给他的。张振雨年纪也不小了,将来的工作还是需要年轻人来干。”在检修各个专业,技术的传承、技能的提升,离不开这些老师傅们手把手的传、帮、带。
0.2丝的骄傲
李鑫炎,热机四班高级工。
“我1975年参加工作,也是整整40年了。最初5年在化学运行岗位工作,后来无论是在化学仪表检修,还是汽机检修,还是现在的热机四班,没离开过检修岗位。印象中,连续30多个五一节都是在现场过的。”李师傅说,“这跟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性质、行业特点有关,每年上半年都是集中检修季,老厂也好、新厂也好,为了备战迎峰度夏,这个时节必须把机组检修好。”
说起工作中最难忘的事,“就是那次完成给水泵振动检修任务!”李师傅的言语中透露无比的自豪。仔细听来,确实值得骄傲!
当时,老机组13号给水泵运行中一处振动大,一直不能解决。外委检修单位来了之后也一筹莫展。厂里决定还是自己干,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于是,在汽机检修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李鑫炎师傅被委以重任――振动必须消除。
“之前我有仔细观察、记录给水泵运行参数等。结合工作经验,再加上对相关技术资料的研究,我确定了消缺方案,同时也确定了目标是把振动降至5丝,这优于6丝的振动标准值。”李师傅踌躇满志。说干就干,他带着班员们按照既定方案,开展改造和缺陷处理,并经过多次调整,完成了任务。给水泵运行后,振动值测量结果――4.8丝,比目标值还要低0.2丝!困扰多时的重大设备缺陷解决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了更好的保障。
“后来厂里给了我特殊奖励!”李师傅依然是很自豪。
“这0.2丝,您是怎么做到的呢?工作中,有什么可以教给班里新来的年轻人的呢?”
“其实,所有工作都一样,要靠平时的积累和用心的去琢磨。技术资料、运行参数都得仔细研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多锻炼动手能力,检修得靠手上功夫!”
通宵应战“劳神机”
肖斌术,热机四班中级工,1975年参加工作。辗转锅炉、燃运、汽机等多个岗位、工种,他扎根检修40年。
“没记错的话,这么多年的五一节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肖师傅淡淡地说着。记者听了却是肃然起敬。
“新厂30万千瓦机组刚投产那会儿,我在锅炉检修。管辖的设备捞渣机就是‘劳神机’,老出问题,不让人省心。当时,30万千瓦机组是省内主力机组。一边是机组高负荷运行抢发电量,一边是捞渣机链条卡死、必须马上抢修出来。碰上这种情况,我们都是通宵工作。那时候年轻些,40多岁。但说实话,抢修到了凌晨几点,体力上很有些吃不消。班里就轮着安排。我们都是守在现场歇口气,又轮着抢修。必须抢出来啊,为了不影响安全发电!”回忆起工作中一些难忘的事,肖师傅觉得,工作需要,无论何时,都必须在岗位上履职。“在汽机检修,在热机四班,也碰到过很多次抢修。比如,我们班负责的消防水系统。有时候,管道有破裂,不管多脏、多累、多冷、多热,都必须紧急抢出来,消防水不能停久了。”
是啊,再脏、再累,该去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去做好。检修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后记】记者今天在现场采访的还有控制部工龄最长、年龄最大的电控班罗泽师傅,检修部热机一班的何大明师傅。和3“60”一样,他们都是在检修一线工作了快40年的老师傅,都是连续几十年劳动节从不缺席。在公司的各个岗位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老师傅。或许,他们没有做出特别大的贡献,但这么多年,他们在岗位上辛勤劳动,把一生奉献给了企业,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致敬,最美的老师傅们!致敬,每一位劳动着的大唐人!(谭 宇)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