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资讯 > 访谈观点 > 访谈 > 正文

吴吟:能源发展思路"六大转变" 煤炭工业"华丽转身"

  2010-07-28 15:35:08    来源:中国能源报 
A- A+
电力18讯:    记者 郭力方

  “未来,我国能源发展思路要实现‘六大转变’,而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也将有明显改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对记者表示。他解释说,这“六大转变”是: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化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内能源向立足国内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协调发展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

  时下,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即将收官,“十二五”大幕将启。中国能源报值此之际专访了这位刚刚履职一年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请他着重就“十二五”期间涉及煤炭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十二五”末煤炭消费比重

  将降至65%左右

  中国能源报:“十二五”期间,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将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吴吟:目前,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分别占75%和70%左右。特别是2001年以来,煤炭比重有所增加。随着全球低碳时代的到来,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必然要逐步降低。能源“低碳化”发展除了要增加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之外,在传统能源领域,由于煤炭是碳元素多氢元素少,石油和天然气是氢元素多碳元素少,因此传统能源“低碳化”需要增加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消费量。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较低,未来将要大幅度增加。

  按照我国能源未来发展的态势,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现在的4%提高到8%左右。另外,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比重将有所增加,而煤炭的消费比重将下降至65%左右。

  总量过剩趋紧

  需设“天花板”

  中国能源报:按照未来能源发展要实现“六个转变”,对煤炭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吴吟:过去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政策主要是保障供给,但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和节能减排大政方针的要求下,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保障供给,还需要引导消费,从国家角度讲,还需求对能源消费进行调控。过去强调“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来就要多元化发展能源。过去煤炭和电力行业各自独立、平行地发展,按照“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的要求,就需要鼓励大型企业积极采取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禀赋、安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客观上要求我们未来要加强行业的引导和调控。

  今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12号文件”,强调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目前,我国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空前压力,处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煤炭行业也不例外。另外,由于近几年煤炭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出现“千军万马齐搞煤”的局面。目前,全国在建规模很大,加上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矿井改造后产能释放,以及一些大型非煤企业纷纷涉足煤炭等因素,“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过剩的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形势下,为保证我国煤炭行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一方面要考虑设置煤炭产量的“天花板”,实施总量控制,并科学规划产能;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包括煤炭在内的整个能源领域的消费目标,对各个行业、各个地方的能源消费量都提出一些硬性要求。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煤炭的产量在未来必须要有个限度,能源的短缺可以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替代。我们希望的局面是煤炭生产得越少越好,消费得越少越好。

  长远看煤炭

  应用作原料而非燃料

  中国能源报: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煤炭产量过剩的问题,须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

  吴吟:应对此问题,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要在已有的煤炭存量的基础上做文章,具体说来,就是调整存量向专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少开发新的资源量,严格控制增量。

  煤炭资源整合需要进一步往纵深方向发展,对于整装煤炭资源量,不是新建一大批矿井,而是尽量少开采,加大已有矿井的开采强度。不是多出煤,而是出好煤。这也是提高矿区资源回采率的必要之举。

  事实上,《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须走“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道路,这也是未来需要继续坚持的方向。按照目前规划,今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小煤矿数量要控制在一万处以内。

  同时,调整存量的开发规划,还需企业积极思考“煤究竟该怎么用”的问题,目前将煤作为燃料用的观念需要改变,代之以“把煤作为原料来用”的观念。长远来看,国民生活各个层面所用的燃料将越来越少地依靠煤,更多地将是利用电。小到居民生活用的电饭锅、电磁炉,大到汽车、火车也将逐步依靠电力来驱动。而电的来源未来将更多地依靠清洁能源,普通燃煤电厂最终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说,未来煤炭的最佳利用形式是将其转化为气,既可生产化工原料,也可生产电力、供热等。因此,煤作为燃料逐步向作为原料来用,意义非凡。

  资源开发

  还须进一步深度整合

  中国能源报: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工作下阶段的发展,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吴吟:目前,山西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河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相继开始这项工作,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说,煤炭资源开发还需要进一步深度整合。

  资源整合工作是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必由之路,产业集中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百万吨死亡率就降低0.58个百分点。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煤炭产业集中度还相对较低。山西省内的煤炭企业数量虽然从2200多家减少至130多家,但产业集中度还是偏低,而且,整合过程中一个矿区的整合主体过多,不利于矿区的整体科学开发。相比较而言,河南省目前正在推进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层次就更高一些,坚持了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也贴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炭产业政策》提出的“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的要求。

  在中国,能源产业中煤炭行业集中度低,而石油行业由4大公司主导,电力行业以5大公司为主。因此,从长远来看,向石油行业和电力系统靠近,应该成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煤炭行业企业众多,竞争过度带来的安全问题、资源回采率问题较突出,客观上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组建大集团,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另外,就目前来说,很多地方的煤炭企业重组都是依靠省里的力量推动,跨地区跨省域的整合比较少。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应该鼓励推动整装煤田跨省区整合的实践。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焦点访谈特别节目:推动新时代能

2020-12-30

专访比尔·盖茨:我深信核能会像

2019-01-05

高端访问 | 智利前总统拉戈斯:

2018-10-09

以工匠精神引领卓越——专访中

2018-08-01

国家能源局李创军:不是要控制光

2018-06-03

热点排行
  •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陈安伟:全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争做驻皖央企扶贫表率
  • · 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卢健新春话发展(附图)
  •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孟庆强:坚定践行“一六八”新时代发展战略 全力迎接湖南特高压发展重大机遇
  • · 建设坚强战斗堡垒的制度保证——对话厦门供电吉林供电嘉兴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 国网浙江电力公司董事长肖世杰:树立互联网思维 推动电网形态向综合性的能源互联网升级
  • · 发电公司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孟振平
  • · 电力体制改革: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飞
  •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我与核电共成长
  • · 中国证券报:专访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首任主席柴松岳
  • · 市场吹响电力建设的号角―――访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顾问谢松林
推荐阅读
  • · 焦点访谈特别节目:推动新时代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 · 专访比尔·盖茨:我深信核能会像疫苗一样产生革命性影响
  • · 国家能源局李创军:不是要控制光伏发展!
  • · 聚焦丨华龙一号总设计师走进央视《大家》 这一次他谈了一个梦想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