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七局泸州省道308线项目部工程部“技术青年”的骨干力量
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技术团队,一位毕业不到4年的年轻人负责,一段长达30多公里的“战场”,很难想象这群年轻人是如何将这段公路由图纸变为现实——这就是泸州省道308线项目部工程部的小伙子们。
泸州省道308线项目战线长达31.404千米,却涵盖618米赤水河特大桥,大桥、中桥共15座、隧道、高填方、软基处理、市政道路等多个重难点施工项目,其工期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2013年进场之初,各种难题就摆在建设者面前——11亿的投资,被压缩近15%的成本,缺乏BT项目承包经验,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变化莫测的材料组价,路桥建设人才的缺乏,无不考验着泸州项目部是否能够承担起分局转型升级“马前卒”的重任。
面对空前的挑战,项目班子提出“优先打造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在进场后的立即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学习,并同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在开工后的两年间,培养出张淼、许访坤、曹刚、戴声茂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技术骨干,形成了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技术团队,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青年”们
“青年标兵”亮出3000万成绩单
“自信、内敛、谦虚”这是张淼给人的第一印象。2012年大学刚毕业的他,就被分配到了分局的第一个市政项目——金芙蓉大道项目。
金芙蓉大道工期紧、挑战大,而且缺乏相关经验施工人员,工程建设困难重重。正是在这样环境中,张淼迅速成长,他白天坚守在施工一线,遇到不懂得就向前辈和同事请教,晚上下了班,他又抓紧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做好整理记录。在金芙蓉大道项目工作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道路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及各阶段的施工工艺,这也为他参与泸州省道308线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施工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结合相关规范,他及时发现并提出设计文件中技术问题存在的“错漏碰缺”,单管线施工一项就为项目部增加了500万元的工程款项。在路面施工的前期,他积极配合项目领导在充分熟悉了解图纸设计的前提下,大胆假设,仔细论证发现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成功为项目部挽回了3000万元的损失。获得了项目部领导及同事们的大力赞扬。
身为工程部的副主任,张淼也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部门的建设和管理。2015年4月刚调回项目部时,他发现工程部存在相关资料收集、编制工作滞后。张淼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整体效能,共同打造人员复合、组织精干、工作高效型团队。为此他将工程部的所有人员按照工程需要分成了“计量组”、“资料组”、“变更组”、“质量组”四个小组。为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他提出实行AB岗,将各项工作的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精确到个人,既侧重分工,又注重协调,搞好工作关系,保障了各项业务正常开展。这样一来在帮助大家全面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最大化地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工程部这帮年轻小伙子们调整到了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外,早在工程建设前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保了6个月内完成赤水河特大桥基础施工,成功避开了汛期,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让业主方对我们的技术实力由怀疑转变为认可。而张淼本人也被分局评为“青年标兵”。
“曹岛主”一个人的战斗
提到泸州项目的曹“岛主”,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曹岛主”本名曹刚,想当初,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他在接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后,就只身一人前往了赤水河大桥右岸的“半岛”,主管实录乡段所有工程。从1#拌合站到对岸的一工区营地,直线距离不到1KM,但却要耗费三个小时的才能到达。而他负责的路段,从衣食住行到现场管理,从内业资料制作到与当地政府及外协队的工作协调,无一不是他一人负责。于是,“岛主”这个称呼也就在他的身上“安身落户”了。
2014年夏季的一个凌晨,瓢泼的大雨如洪水猛兽般袭来,由于施工便道坑洼泥泞,混凝土罐车无法顺利前行。为了保证混凝土的顺利浇筑,他和项目部的几个年轻职工开始徒手搬方木、片石,愣是铺出了一条几百米的“大道”,保证了工程建设。夜色模糊了他们的身影,雨水冲刷着年轻的脸颊,泥浆布满了工作的衣衫,但是看着混凝土顺利的浇筑,“曹岛主”和他的同事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岛上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正是这种艰苦磨练了曹刚的意志,也更加坚定了他对于赤水河特大桥贯通的渴望。用他的话说:“成长不如说是在工作中不断成熟,少了当年的书生意气,多了些沉稳老练。”
以项目为家的年轻人
从华北水利水电毕业后,许坊坤告别了养育自己的家乡,只身一人来到了四川泸州这片热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七局人生”。
来到泸州省道308线项目之后,许坊坤被分配到了工程部内业组,负责工程部的各项内业资料制作。正是这段时间的“充电”帮助他将现场施工图纸以及施工规范理解地更加地通透,为工程后期的施工提供了理论保障。赤水河特大桥悬臂梁浇筑的周期为十天,由于材料特点,单是预应力混凝土的强度等待期就要花费七天。为了保证工期的顺利进行,他利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他跟项目领导主动建议采取奖励机制,激发工人们的干劲,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张拉时间。另一方面,在项目领导的支持下,尝试在纵向预应力封锚混凝土中使用早强剂,使封锚混凝土的等强时间从原来的8个小时缩短到了一个小时,有效提高效率,并及时减少预应力损失。
虽然通过施工现场的锻炼,许坊坤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现状。从工区回到项目部之后,他被又被分到了工程部变更组,负责设计、施工变更工作以及工程后期的创优工作。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内业水平,努力让自己成为各方面发展的人才。而泸州项目涵盖之广、设计面之多无疑是他施展抱负的最好平台。
三年间,许坊坤也完成了人生的另一件大事,与项目部的一位女同事喜结连理,自此异乡漂泊变成了夫妻二人的携手拼搏,在泸州这片热土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以兴趣为工作的戴声茂
毕业于长安大学桥梁专业的戴声茂,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对桥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工作之后他更是主动要求到泸州项目赤水河特大桥的施工一线工作。桥梁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这个来自重庆的小伙子。
两年的工作,让初出茅庐的戴声茂学到了很多理论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现场施工经验,一切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大学校园里接触不到的珍宝。而经历的每一个施工工序,他都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一字一句,既是他的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也是日常工作的真实缩影。不仅如此,戴声茂还将自己的总结与相关规范结合、比较,将它们整合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帮助自己不断提高。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在施工环节中他更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软件对比赤水河特大桥的模型,以计算内力及应力,为项目部的特大桥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只要一提到桥梁,即使是不熟悉的人,有些内向的戴声茂也能侃侃而谈数个小时。他总是说:“桥梁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将工作与兴趣完美结合,何乐而不为。”正是有了这股对桥梁的钻劲,他的专业技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而越来越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让他在现场管理中得到了施工队伍的认可。
这些年轻人只是整个泸州省道308线项目青年技术团队的缩影,正是他们用青春的激情和汗水为分局乃至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之源,促进这部“巨型机器”的协调运转,而他们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深深地根植于“乐成文化”的沃土中,在赤水河畔茁壮成长。
- 宁东发电: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03-03
- 淮北市电视台聚焦大唐淮北发电
2016-04-14
- · 电建核电公司沙特吉赞项目:红海东岸展波澜
- · 江西水电中电投分宜电厂扩建工程项目:追求卓越 铸就经典
- · 两河口水电站一二·五联合体:同心协力争先创优 志镶雪域高原璀璨明珠
- · 国家电投人才学院:一流班组,向新而生
- · 水电十一局郑州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绿化工程中牟项目经理部劳动竞赛拔得头筹背后的“三件宝贝”
- · 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担当
- · 全国最大的沙漠光伏电站投产发电――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项目建设纪实
- · 电建铁军山东电建一公司:建功“一带一路”献礼祖国华诞
- ·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霍煤鸿骏铝电公司电解二分厂副厂长刘玉轩:电解槽里装着的“创新梦”
- · 水电五局:奋斗2018,追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