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力人物 > 电力人物报道 > 正文

机修部“老将新兵”的故事

  2020-08-11 09:36:03    来源:电建铁路公司 马定喜 田艳秋
A- A+
电力18讯:

四季轮回,对于他们而言却是不见天日的黑暗;风云变换,对于他们而言却是由始至终的高温炎热。虽说不必日晒雨淋,却要日复一日的忍受如盛夏般难耐的高温,穿走在狭小拥挤的施工现场。电瓶车空压机坏了、循环水泵不自动供水了、真空泵无法正常运行了、管片吊机不起升了、循环水管爆了、黄油分配阀不泵油了、刀具需要磨损检测了……盾构机始发了、收尾了随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个时候就需盾构施工“先头军”出马了。

机电维保便是盾构施工的“先头军”。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从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到19号线,攻坚克难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这支队伍,从五湖四海如同星子般凝聚,携手并进闪耀着无穷力量的光,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光辉岁月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秉初心:“铁道兵”成“发明家”

“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去了与朝鲜接壤的边境当特警,后来国家把我们编入铁道兵,从那时开始接触火车、汽车维修技术。”成为铁道兵后就专注火车汽车维修,多年的经验积累让杨师傅在机修方面成为小有名气的“专家”。说道机修工作,今年五十六岁的杨天顺说:“就三个字‘吃得苦。’”机修师的工作环境一向比较艰苦,哪怕有通风系统,可要长时间行走在狭小的隧道内,闷热的空气里弥漫着机油的气味;时常满手油污,面目污黑。“要是刚做这个活儿的,尤其是年轻人怕是适应不了。不仅是早上起得早,更有高温这一挑战,尤其在夏天工作环境跟蒸笼一般,在里边待小会儿衣衫都能拧出水来,多穿戴一件都觉着累赘。”

因为工作经历和年纪稍长,无论老少都亲切的称他为“杨师傅”。“杨师傅可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发明能手,他发明出来的东西成本低效率高,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现场施工人员夸赞道。杨师傅当兵的时候就立过很多军功,后来专业成机修师后出于喜欢又开始研发创造很多小发明。参加工作39年的他来到公司却也不过两三年的光景,时间虽短发明却不少:前后共计七项小发明,为施工建设提高效率,项目节省成本做出了贡献。尤其是他发明的机车车头的车轮拆修装置更是获得了公司“金点子”奖。

“那时候有工人正在拆卸,我路过听到他们说就按照目前这个速度拆完全部的车轮需要一年,我当时听了就不服气了,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这个难题。”后来杨师傅除了上班就开始了不断的研究,连吃饭的时候都不停的计算,汤菜凉了也浑然不知依旧几口刨完又投入研究。如今他研制出来的拆机车车头大小车轮的工具,可以几分钟就拆下一个,最高记录达到一天可以拆下80个底盘车轮。“我自己本来就喜欢这些机修维修,享受创造的乐趣,同时也能方便大家工作。”

从“铁道兵”到“发明家”,这个年近花甲的老师傅用专注的初心诠释了什么叫干一行爱一行。

甘奉献:“领头雁”变“孺子牛”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团队维修的刀盘,根据19号线的土质特点,目前维修改造后的整体均已达到我们接下来盾构掘进要求。”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他是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盾构机修部主任杨平,也是团队里大家口中的另一个“老杨”。第一次见到老杨时不是在狭小压抑的的盾构井下,而是在盾构机维修验收现场。即便当天气温骤降刮着大风,特殊时期带着口罩,他依旧是精神抖擞且骄傲的为到场的专家们介绍着维保后的盾构机各个部件,因为这是他们团队第一次自发进行盾构机的维修维保。

“最初接触盾构维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新领域新挑战,都是摸索着工作,但也只有经历过、解决过不同的问题,才能真正地有所成长。”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施工的关键就是机械设备的使用,而盾构机在地铁施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熟稔水电大坝、筑路修桥的电建人而言,地铁施工这个领域是一项新挑战。要把直径8.6米的盾构机这个大家伙修理得服服帖帖,又是第一次接触大直径盾构机,在老杨这个“领头雁”带领下,大家没少下功夫。白天工作,下班后自发聚集一起研究问题,看视频、查资料、问专家……队员们很快成长为一支高效、团结而技术精湛的队伍。“压力也大,累也是累,但是只要问题解决了心里就很欣慰。” 

“杨主任常跟我们说盾构机上的任何零部件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工作里要细致到像每一颗螺栓的扭矩一样差距在微米之间,熟练到一个线号就知道电源的来与往,一个故障显示就知道在设备的哪一个位置。”徒弟吴卓盼说道。老杨还是会经常去盾构机维修停放现场现场指导维修工作,既是团队的领导也是团队的老师,就像“孺子牛”一样亲身传授着经验,助力这支年轻的团队快速成长。

回忆起那段时光他也是很感慨:“历经了18号线这个项目,这些年轻人也成长起来基本能够独当一面。最值得开心的是在相互磨合和共同学习后,人员专业素质不断提升,我们终于拥有了专业的团队。”现在的盾构团队足足有五十多人,这较之最开始只有几人专长盾构机修的队伍而言壮大不少。

从“领头雁”到“孺子牛”,杨平迎难而上用点滴行动诠释着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

耐得住:“菜鸟”变“专家”

“我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要学会一样东西。”就是这个倔劲让“90”后的吴卓盼快速成长为了机电部的副主任。2014年,吴卓盼毕业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进入施工单位从事盾构机的拼装工作。

2016年建设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时,吴卓盼才第一次真正接触盾构机的维修修维保。“学习盾构维修一定要‘耐得住’,耐得住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和日夜反复的巡检工作。”那时候的吴卓盼一边悉心记录很多专业性的知识点,一边根据需要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对盾构机维保的细节进行着逐步了解,对机械设备日常检查项目逐一进行。“那时候每天六点就得起来了,六点半准时出发,最开始还很是适应了一段时间,可是没办法心里想着喜欢,我就来劲。”即便起得早,事情多,他也从未抱怨,跟随着师傅和队友们为盾构机保驾护航了300多个日日夜夜,维修与维保的设备不下千次。 

“小吴是个很踏实的孩子,平时看着挺腼腆一孩子,可是学起机修他却从不害羞。遇到不懂的就拿本子记下来,及时向同事领导请教;实在问不到的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查阅资料翻看视频自学。”既是师傅也是领导的杨平主任这样评价他。2018年盾构机完成了它的掘进使命,此时的吴卓盼已经沉淀成长为一个“小专家”,可以带领一小部分队员进行设备的拆机运输、维修维保等工作,最多的时候他需要一天奔波在三台盾构机之间,专业化、多样化的设备维护保养,对这个小团队都是艰巨的考验。“最忙的时候,遇到设备故障,维修过之后,下班回去都错过了饭点。可是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让我和我的队友们学习到新的维修的技能和经验。”

从“菜鸟”到“专家”,正如吴卓盼自己说的那样“学习盾构维修维保就像我热爱的长跑一般,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阅尽征程好风光,更有胜景在前头。这支久经考验的优秀盾构机修团队,从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到19号线,一路披荆斩棘,用专注诠释初心,用奉献彰显实力,用热爱传承技艺。他们就像盾构机的各个部件,凝聚齐力,点滴积累,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盾构匠心;用实干奏响属于新时代地铁建设者的奋进之歌。

杨天顺


吴卓盼


杨平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

热点排行
  •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业家——陕西地电总经理刘斌
  • · 陕西地电:“96789成长答卷”
  • · 矢志不渝的沙漠之舟——记山东电建中东区域公司总经理张中翔
  • · 电建地产戴继刚:“刚”直不阿的工程硬汉
  • · 【最美一线职工】 坚守初心 勇当使命 探索国际履约路
  • · 邹学:匠人匠心 李惠萍 中国发电 1周前
  • · 张广山:我推销,我成功
  • · 冯应贵永当人民的公仆
  • · 【最美一线员工】巾帼不让须眉的“小”女子
  • · 倾心创大业的尼尔基人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