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能源陈兴冰获评“第二届深圳国企十大工匠”
2019-01-23 15:31:3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近日,深圳市国资委发文表彰“第二届深圳国企十大工匠”,集团所属妈湾公司员工陈兴冰成功入选。继蔡海峰获评“第一届深圳国企十大工匠”后,集团员工再获此项殊荣,这是集团多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结出的又一硕果。
今天就请随小能一起走近陈兴冰,了解一下这位身边的楷模。
技术过硬,靠实力说话
陈兴冰是妈湾电力有限公司检修部锅炉分部的主任工程师。深耕电力技术领域26年,她是全国电力行业少有的锅炉设备检修女专家。作为高级工程师,她曾主持过妈湾公司重大改造项目50余项,有效降低了公司设备运维成本。
其中,她主持的双尺度低氮燃烧器改造被国家环保部推荐为火电厂首选技术路线,获中国电力科学进步二等奖。她和同事们一起在国内率先将脉冲电源技术应用于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9.98%以上;实施锅炉点火系统油改气项目,实现了全过程全时段粉尘超低排放,并在十多家燃煤电厂中得到推广应用。
此外,陈兴冰还发表3篇学术论文,拥有1项国家专利,1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来自基层,扎根基层
然而,这样一位诸多光环加身的技术大咖,并非天生就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每一位技术工匠的炼成背后都是超出常人的坚定意志和持续地付出。
她和众多普通人一样,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凭着内心对技术事业的热爱,从普通员工走向了技术专家的行列。
陈兴冰大学学习的是热动专业,93年毕业后来到妈湾从事检修工作。但随后的职业成长路线不断扩展着她的技术边界,为后来技术的精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常说,“是锅炉的事业成就了我,让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我对此一直心怀感激。”
钉子精神铺就“工匠之路”
回忆起1997年,她还在化学公用部负责检修设备。作为一个技术小白,她跟着老师傅学习钳工,和工人一起去现场干活。当时她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老师傅可以做到仅靠目测就能知道螺栓该用什么规格的扳手。对于这样的“绝技”她无比羡慕,便虚心请教。
当得知这些东西手册上都有,熟能生巧,她第一时间买回五金手册,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从最基础的学起。日积月累下,她也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看到备件外观基本就心理有数了。正是这样不服输的钉子精神,帮助她克服技术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逐渐走上“工匠之路”。
如今在大修现场,你依然经常能看到她从锅炉里钻进钻出,全身布满灰尘,有时连体防护服也被钩破个大洞。当问起她为何这样亲力亲为、执着于技术,她总是笑着说,“要知道炉膛内的情况就必须爬进去看看管子,这样才放心啊”。
深度学习获得全面提升
2003年底,她加入到妈湾三期工程生产准备部。这次和往常不太一样,她深度参与其中,完全介入到三期工程后期的技术验收。这段经历对她的技术提升是质的变化,对日后掌握整个机炉电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做了件很令自己骄傲的事,那就是收集整理了全部三期的施工图纸。有一次,她在跑现场时发现施工方的图纸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总目录分目录呈现树状分布,要查的资料一目了然,这令她豁然开朗,如获至宝。于是她千方百计向施工方索要备份图纸,并将其收集整理珍藏起来。至今这些图纸资料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一代又一代妈湾年轻工程师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
厚积才能薄发,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
2007年她开始负责锅炉的日常工作。她逐渐显现出前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深厚的专业功底。
在做低氮燃烧器改造,空预器改造,后续烟气处理系统评审(电除尘改造,脱硫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她每天都扑在现场做研究。为了确定最终技术方向,她四处请教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充分比对各种方案的优劣,最终形成清晰的技术路线。
“我的主要目标是做到公司利益最大化,既要符合经济最佳、环保性能最佳,还要改造成本低、施工方案优。”
为应对海潮,海水碱度、天气等极端工况,她还专门研究海潮的潮位问题和全球海潮定位系统,成了名副其实的内行。
超会过日子的女专家
如果你问外协单位或者有过合作的设计院,他们除了对陈兴冰主任技术实力大加赞赏之外,也常常提到她是出了名的“会过日子”。在精打细算方面,她将女性的精明和细致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总强调大家在使用物料时务必“省吃俭用”,做到物尽其用,不奢侈,不浪费。在她以身作则地带领下,妈湾锅炉分部在“修废利废”、“降本增效”方面成绩斐然。在设备改造方面,她也是捂紧钱袋子,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且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就是陈兴冰,大家身边又一个始终坚守技术的深能人。她二十年如一日地将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了妈湾的锅炉事业,带领公司专家工作室成员,为设备诊治疑难杂症,奉献了青春,也赢得了成就。
“匠人”都有一颗“匠心”。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竭其心智、穷其工力,并心甘情愿。专注于工作,就能忽略外界的纷扰,把精力和智慧都用到要做的事情上;专注于工作,就能淡泊名利,不与他人争,只与自己比,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专注于工作,就能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形成专心做事的宁静平和的心态。
文/樊兴
近日,深圳市国资委发文表彰“第二届深圳国企十大工匠”,集团所属妈湾公司员工陈兴冰成功入选。继蔡海峰获评“第一届深圳国企十大工匠”后,集团员工再获此项殊荣,这是集团多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结出的又一硕果。
今天就请随小能一起走近陈兴冰,了解一下这位身边的楷模。
技术过硬,靠实力说话
陈兴冰是妈湾电力有限公司检修部锅炉分部的主任工程师。深耕电力技术领域26年,她是全国电力行业少有的锅炉设备检修女专家。作为高级工程师,她曾主持过妈湾公司重大改造项目50余项,有效降低了公司设备运维成本。
其中,她主持的双尺度低氮燃烧器改造被国家环保部推荐为火电厂首选技术路线,获中国电力科学进步二等奖。她和同事们一起在国内率先将脉冲电源技术应用于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9.98%以上;实施锅炉点火系统油改气项目,实现了全过程全时段粉尘超低排放,并在十多家燃煤电厂中得到推广应用。
此外,陈兴冰还发表3篇学术论文,拥有1项国家专利,1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来自基层,扎根基层
然而,这样一位诸多光环加身的技术大咖,并非天生就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每一位技术工匠的炼成背后都是超出常人的坚定意志和持续地付出。
她和众多普通人一样,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凭着内心对技术事业的热爱,从普通员工走向了技术专家的行列。
陈兴冰大学学习的是热动专业,93年毕业后来到妈湾从事检修工作。但随后的职业成长路线不断扩展着她的技术边界,为后来技术的精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常说,“是锅炉的事业成就了我,让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我对此一直心怀感激。”
钉子精神铺就“工匠之路”
回忆起1997年,她还在化学公用部负责检修设备。作为一个技术小白,她跟着老师傅学习钳工,和工人一起去现场干活。当时她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老师傅可以做到仅靠目测就能知道螺栓该用什么规格的扳手。对于这样的“绝技”她无比羡慕,便虚心请教。
当得知这些东西手册上都有,熟能生巧,她第一时间买回五金手册,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从最基础的学起。日积月累下,她也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看到备件外观基本就心理有数了。正是这样不服输的钉子精神,帮助她克服技术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逐渐走上“工匠之路”。
如今在大修现场,你依然经常能看到她从锅炉里钻进钻出,全身布满灰尘,有时连体防护服也被钩破个大洞。当问起她为何这样亲力亲为、执着于技术,她总是笑着说,“要知道炉膛内的情况就必须爬进去看看管子,这样才放心啊”。
深度学习获得全面提升
2003年底,她加入到妈湾三期工程生产准备部。这次和往常不太一样,她深度参与其中,完全介入到三期工程后期的技术验收。这段经历对她的技术提升是质的变化,对日后掌握整个机炉电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做了件很令自己骄傲的事,那就是收集整理了全部三期的施工图纸。有一次,她在跑现场时发现施工方的图纸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总目录分目录呈现树状分布,要查的资料一目了然,这令她豁然开朗,如获至宝。于是她千方百计向施工方索要备份图纸,并将其收集整理珍藏起来。至今这些图纸资料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一代又一代妈湾年轻工程师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
厚积才能薄发,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
2007年她开始负责锅炉的日常工作。她逐渐显现出前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深厚的专业功底。
在做低氮燃烧器改造,空预器改造,后续烟气处理系统评审(电除尘改造,脱硫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她每天都扑在现场做研究。为了确定最终技术方向,她四处请教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充分比对各种方案的优劣,最终形成清晰的技术路线。
“我的主要目标是做到公司利益最大化,既要符合经济最佳、环保性能最佳,还要改造成本低、施工方案优。”
为应对海潮,海水碱度、天气等极端工况,她还专门研究海潮的潮位问题和全球海潮定位系统,成了名副其实的内行。
超会过日子的女专家
如果你问外协单位或者有过合作的设计院,他们除了对陈兴冰主任技术实力大加赞赏之外,也常常提到她是出了名的“会过日子”。在精打细算方面,她将女性的精明和细致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总强调大家在使用物料时务必“省吃俭用”,做到物尽其用,不奢侈,不浪费。在她以身作则地带领下,妈湾锅炉分部在“修废利废”、“降本增效”方面成绩斐然。在设备改造方面,她也是捂紧钱袋子,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且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就是陈兴冰,大家身边又一个始终坚守技术的深能人。她二十年如一日地将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了妈湾的锅炉事业,带领公司专家工作室成员,为设备诊治疑难杂症,奉献了青春,也赢得了成就。
“匠人”都有一颗“匠心”。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竭其心智、穷其工力,并心甘情愿。专注于工作,就能忽略外界的纷扰,把精力和智慧都用到要做的事情上;专注于工作,就能淡泊名利,不与他人争,只与自己比,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专注于工作,就能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形成专心做事的宁静平和的心态。
文/樊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