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供电邱晶光:抢修现场的“定心丸”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英 报道 “泥沙掩埋,洪流冲击,村里高低压电杆、线路都不同程度有损坏,灾情及其复杂。”,“时间紧急,20多人的抢修队要怎么分工安排?”“洪水堵路,道路中断,开车勘察极其危险,怎么办?”“怎么办?走啊!”说话的人身板笔直,两眼有神,言谈举止中透出刚性。他叫邱晶光,是武平供电公司支援永泰县抢险保供电抢修队队长。
7月10日晚上七点,邱晶光刚完成武平辖区内的台风受灾抢修工作,还没来得及扒上两口饭,就接到了支援永泰县供电抢修的任务。没来得及多想,他立即组织人员,备齐材料当晚十点三十分,带着26名抢修人员,4辆抢修车辆及抢修工器具赶往长泰县。持续暴雨,又是夜间行车,一路上,邱晶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提醒着每辆车的人员注意安全。
第二天凌晨五点,抢修人员终于安全到达永泰县城。来不及片刻休息,安排好人员住宿后,邱晶光立又参加抢修工作紧急会议,了解灾情。
抢修工作首要是勘察线路和编制方案。由于强台风带来的持续暴雨,部分地区道路中断,塌方滑坡还在持续,车辆行驶极其危险。匆匆吃完早饭,邱晶光和两名勘察人员便徒步行走了整整7公里,终于赶在午饭前完成了灾区受损线路的勘察。
在抢修工地,邱晶光一直是最为忙碌的人。调集力量,排兵布阵,指挥作战,组织人员立杆、抬杆、拆线、架线……他们的身影异常活跃,每一项工作他们都认真布置协调。持续高强度的抢修工作也让他面容有些憔悴,脚上的雨鞋粘满了淤泥,两天下来,我没有看到他休息一刻,哪怕是中午在抢修现场吃饭时,他也是边吃边与施工班组讨论抢修情况,安排饭后的抢修任务。嗓子喊哑了,就喝点水润润;衣服湿透、鞋子进水,他没心思理会,一心扑在抢修复电工作上。
每天抢修现场工作完毕,邱晶光并没有闲着,他还要到供电所协调第二天的抢修任务,然后再到现场勘查,回到驻地的他没有进行片刻休息,抓着馒头就跟抢修队员讲解、讨论抢修作业的重难点。他对地形、线路变动的细致了解让当地电力工作人员都惊叹不已,大家都钦佩地称他为“过目不忘的灾区活地图”。
同行的抢修副队长安全督查曾庆平谈到邱晶光队长时,他说:“任务面前,邱晶光总是冲锋在最前面”,曾庆平说:“洪水刚刚退下,前行道路异常艰难,路上满是烂泥巴,部分道路未通,我们只好徒步行进。勘察所走的路大部分都在洪水过后的淤泥中,一脚踩下去,直接没过膝盖,泥巴全部跑进水鞋里。邱晶光走在前面探路,并挑重的工器具扛。勘察回来后我看到所有抢险队员中邱晶光队长身上泥巴最多的,大半条裤子和鞋子都是泥水。”
在10千伏清凉线的抢修现场,台风洪水过后,四周都是石头烂泥,断木残枝,“‘古田之光’党员服务队”、“抗洪抢险保供电”等旗帜却鲜艳醒目。伴着一声声整齐的口号声,在邱晶光的指挥下,一根根电杆在小坡上、在泥田里昂首挺立,一条条电线正慢慢升起。
连日来,邱晶光带领抢修队每天早上5点起床、中午在工地就餐,天黑才收工,啃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从不言累,仿佛是一群铁打的汉子。“弟兄们,我们干完这活再吃饭,工期太紧了,难为大家了。”7月11日晚上,为了在当天完成抢修任务,让当地老百姓早一份钟用电,抢修现场的晚饭推迟了两个多小时。“都是在泥里淌、雨里泡了几天的兄弟,我也不忍心啊。但国网人肩上的责任重。”邱晶光拍了拍肩膀说。
在抢修现场,邱晶光喊得话也是最多最响最有号召力。不认识他们的人,如果乍一听会认为他太凶太横,但只要与他们相处,立刻会发现工作需要这样的,尤其是抗灾现场最需要这样的负责人。几天下来,这个“大嗓门”已变成了“小哑巴”,喉咙早已嘶哑。但在他们的带领和鼓舞下,抢险队安全地、高效地完成了每项抢险任务。
邱晶光告诉我,自从1994年入职以来,他参加过不下20次较大的抗灾复电战斗,6次支援抢修,多年的抢修经验,也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再棘手的抢修工作,只要他在场,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打趣说自己是“劳碌命”,一有抢修任务就坐不住,“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我就想到哪里去,抢修前线对我有着说不出的魅力。”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