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班长”――记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保护自动化一组谢邦鹏
2013-01-17 11:19:1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从谢邦鹏成为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保护自动化一组员工那天起,围绕他的问号就不少――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来供电企业当上一名一线员工,这不是大材小用吗?他能干长久吗?
面对疑问,谢邦鹏从没正面回答过,但他用行动说明,清华大学的博士可以成为一线员工,也可以干得很好。这不,他因为工作出色,还当上了班长。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谢邦鹏总是很忙。
从工作计划到设备验收,从继电器校验到整定单,从绩效考核到QC研究,谢邦鹏就像个转不停的陀螺。
“班长,你天天那么忙,总是加班,你爱人有没有意见啊?”常有员工关切地问。
每到此时,谢邦鹏总是回答说:继保是电力施工的“最后一道防线”,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大事故,把这个道理跟家人解释清楚,家人是会理解的。
不久前,保护自动化一组管辖的站中有四座35千伏站点同时开工改造,偏巧还有大量扩仓、新仓、改整定的工作,配网自动化、智能电网的任务也很繁重。此时班组仅有的十几个人中还有主力调离,怎么才能做好工作呢?看着厚厚一沓工作任务单,谢邦鹏绞尽脑汁,他每天都详细规划班里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规划每辆工作车的行进路线和时间节点,务求达到人力、车辆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他合理安排每一台设备,核对每一张整定单,紧跟各个工程队的施工进度,保证现场施工没有错漏,赶上每一个工程节点……
每一项工作谢邦鹏都出色完成,代价是他每天加班加点,而且“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带领班组成员一同创新
人们习惯把博士生与研究院、实验室联系起来,似乎博士生在那里才能有用武之地,谢邦鹏颠覆了这个观念,他用行动证明:班组是个广阔的天地,博士生在这里同样大有可为。
2010年,谢邦鹏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E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各1篇。他所撰写的文章在2010年获得“上海市电力公司优秀青年科技论文”,在2012年获得“上海市十佳优秀青年科技论文”。
在科研上,谢邦鹏一发不可收拾。有员工感觉大电流试验时短接线用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不太规范,谢邦鹏就研制短接工具,写出了《大电流试验万用组合短接工具研究》。
在看到现场拆装电磁型继电器劳动强度很大时,他就在想:“为啥不能用电动工具呢?”于是,有了班组2012年的QC项目《保护自动化设备电动拆装专用成套工具研制及电气化作业研究》。此外,他还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多个科技项目。
谢邦鹏注重带领班组成员一起创新,指导班组内员工撰写科技论文。在他的指导下,保护自动化一组在2012年里共有四篇青年员工撰写的科技论文上报上海公司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还有一篇论文在EI收录的国际会议中公开发表。
他还经过分析研究后给班组制定了“111”培训机制,即“一个人、一套资料、一年时间”。通过这个计划,让班组的新进员工使用班组整理出的一套资料,通过一年左右的教育培训基本达到工作负责人所要求的技术水平。通过这个计划,青年员工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以团队精神实现“三个100%”
保护自动化一组主要担负着金桥中心站和川沙中心站所包含的全部区域二、三次设备的验收、调试、维护和消缺工作,共计3个110千伏变电站、69个35千伏变电站、170余个10千伏开关站和若干装配了配网自动化设备的箱变等。
由于管辖站点数量多、地域广、距离远,保护自动化一组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都很大。谢邦鹏却要求员工在繁重苦累中干出成绩,努力做到“现场标准化作业100%,继保动作正确率100%,安全生产无事故100%”的承诺。
围绕这三个100%,谢邦鹏带领员工,着力打造班组团队协作精神。
每天清晨8点,都能看到班员们着装整齐、精神饱满地参加军事化站班会,这样的军事化站班会使每一个人都熟知当天的工作任务并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凭借制度约束、师傅们的经验能够保证现场安全,但如何才能把制度提升为文化,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呢?针对班组新员工众多的现状,保护自动化一组设计了“授帽”仪式,由班组长和安全员给新员工授予安全帽,并讲解安全帽、工作服等使用方法,以及现场工作的注意事项。
面对疑问,谢邦鹏从没正面回答过,但他用行动说明,清华大学的博士可以成为一线员工,也可以干得很好。这不,他因为工作出色,还当上了班长。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谢邦鹏总是很忙。
从工作计划到设备验收,从继电器校验到整定单,从绩效考核到QC研究,谢邦鹏就像个转不停的陀螺。
“班长,你天天那么忙,总是加班,你爱人有没有意见啊?”常有员工关切地问。
每到此时,谢邦鹏总是回答说:继保是电力施工的“最后一道防线”,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大事故,把这个道理跟家人解释清楚,家人是会理解的。
不久前,保护自动化一组管辖的站中有四座35千伏站点同时开工改造,偏巧还有大量扩仓、新仓、改整定的工作,配网自动化、智能电网的任务也很繁重。此时班组仅有的十几个人中还有主力调离,怎么才能做好工作呢?看着厚厚一沓工作任务单,谢邦鹏绞尽脑汁,他每天都详细规划班里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规划每辆工作车的行进路线和时间节点,务求达到人力、车辆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他合理安排每一台设备,核对每一张整定单,紧跟各个工程队的施工进度,保证现场施工没有错漏,赶上每一个工程节点……
每一项工作谢邦鹏都出色完成,代价是他每天加班加点,而且“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带领班组成员一同创新
人们习惯把博士生与研究院、实验室联系起来,似乎博士生在那里才能有用武之地,谢邦鹏颠覆了这个观念,他用行动证明:班组是个广阔的天地,博士生在这里同样大有可为。
2010年,谢邦鹏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E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各1篇。他所撰写的文章在2010年获得“上海市电力公司优秀青年科技论文”,在2012年获得“上海市十佳优秀青年科技论文”。
在科研上,谢邦鹏一发不可收拾。有员工感觉大电流试验时短接线用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不太规范,谢邦鹏就研制短接工具,写出了《大电流试验万用组合短接工具研究》。
在看到现场拆装电磁型继电器劳动强度很大时,他就在想:“为啥不能用电动工具呢?”于是,有了班组2012年的QC项目《保护自动化设备电动拆装专用成套工具研制及电气化作业研究》。此外,他还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多个科技项目。
谢邦鹏注重带领班组成员一起创新,指导班组内员工撰写科技论文。在他的指导下,保护自动化一组在2012年里共有四篇青年员工撰写的科技论文上报上海公司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还有一篇论文在EI收录的国际会议中公开发表。
他还经过分析研究后给班组制定了“111”培训机制,即“一个人、一套资料、一年时间”。通过这个计划,让班组的新进员工使用班组整理出的一套资料,通过一年左右的教育培训基本达到工作负责人所要求的技术水平。通过这个计划,青年员工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以团队精神实现“三个100%”
保护自动化一组主要担负着金桥中心站和川沙中心站所包含的全部区域二、三次设备的验收、调试、维护和消缺工作,共计3个110千伏变电站、69个35千伏变电站、170余个10千伏开关站和若干装配了配网自动化设备的箱变等。
由于管辖站点数量多、地域广、距离远,保护自动化一组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都很大。谢邦鹏却要求员工在繁重苦累中干出成绩,努力做到“现场标准化作业100%,继保动作正确率100%,安全生产无事故100%”的承诺。
围绕这三个100%,谢邦鹏带领员工,着力打造班组团队协作精神。
每天清晨8点,都能看到班员们着装整齐、精神饱满地参加军事化站班会,这样的军事化站班会使每一个人都熟知当天的工作任务并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凭借制度约束、师傅们的经验能够保证现场安全,但如何才能把制度提升为文化,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呢?针对班组新员工众多的现状,保护自动化一组设计了“授帽”仪式,由班组长和安全员给新员工授予安全帽,并讲解安全帽、工作服等使用方法,以及现场工作的注意事项。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