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仁院士治水38年 与独生女仅见过6次面
2006-05-18 09:57:16 来源:楚天都市报
A-
A+
电力18讯: 本报讯 (记者 宋效忠 通讯员 胡安慰 周泽玲) 郑守仁,1940年1月出生,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工专业。历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施工处副处长、葛洲坝工程设计处副总工程师、处长,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代表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郑守仁主持过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对葛洲坝大江截流、二期高土石围设计技术上均有创新。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获优秀设计金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均是主要获奖者之一。他长期驻守以上工程施工现场,不断研究施工中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他为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一期工程施工、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水利电力部、水利部特等劳模;1986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湖北省清江公司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称号;1994年被中国三峡总公司授予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资料)
司机眼中的总工
“除了工作,我不知道他有什么爱好”
昨日下午2点30分左右,开完全省科技大会的郑守仁院士又匆匆赶往三峡工地。
今年54岁的王游胜为郑守仁开车已9年。他说:“除了工作,我不知道郑总还有什么爱好,没有看到他打过一回牌。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疗养,也没有节假日,至今连庐山、小三峡都没去过。除了曾路过东湖外,没有专门游过一次东湖。长委曾多次安排他休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王游胜说,最近一个月,郑守仁在车上坐了7000多公里。期间,他陪水利部领导到洞庭湖考察,5月12日代表长江水利委员会到北京,参加国务院三峡建委召开的专题会。13日上午在武汉开会,下午即赶回三峡。14日至16日,参加三峡建委专家组对三峡水库一个工程项目的验收会。
妻子眼中的丈夫
“只要他平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本部在武汉。郑守仁和夫人高黛安双双在长委工作了40多年,直到2002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但房子装修4年来,夫妇俩从没有在新居里住过一次。
两间14平方米并没相连的房子,一间卧室,一间客厅,没有时髦的摆设,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就是郑守仁、高黛安夫妇在三峡工地住了十多年的家。
5月15日,记者走进拥挤的小屋,面露惊讶,高黛安却笑道:“以前在贵州乌江渡修电站时,我们住在一间5平方米的粮仓里,也没嫌小。”
1964年,大学毕业的高黛安和郑守仁分配到长委工作。忆及两人从相恋到甜蜜结合的过程,高黛安开心地笑了。她说郑守仁是个“热水瓶”。
高黛安一直从事导流专业设计工作,如今是高级工程师。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比翼双飞在施工现场。
1971年的一天,郑守仁在乌江渡一个隧洞勘探现场,一位领导要郑守仁出洞汇报工作,他走出隧洞没几分钟,隧洞里突然涌进大水,洞里施工人员几乎全部遇难。
“在工地上有许多危险,我这一辈子,对他只有两个字:等待。只要他平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高黛安说。
女儿眼中的爸爸
“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当代治水人郑守仁为了兴建水利工程,独生女儿长到38年他却只见过6次面。其中从1973年至1983年十年间,他和女儿没见过一次面。
记者昨日采访中提及此事,郑守仁愧疚地说,“我也非常想念女儿,只是工作太忙了”。
1968年,在乌江渡工地,郑守仁女儿出生了。夫妻俩因工作太忙,女儿仅几个月大时就被送到苏州的外婆家。
1984年,16岁的女儿高考完后,兴冲冲地从苏州来到当时的葛洲坝工程工地,她想亲眼瞧瞧父亲设计的工程。这是她第二次见到父亲。可是,郑守仁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带女儿到现场看看。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女儿出嫁时,郑守仁也没能到现场送去一声父亲最温馨的祝福。2002年暑假,8岁的外孙女跟着妈妈来到三峡见外公,这是祖孙俩迄今唯一一次见面。
这一次,郑守仁破天荒地带着外孙女进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商场。回来后,外孙女高兴地对外婆说,“外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一下子为我买了100多元钱的东西?”高黛安说:“外公是难得见你一回啊……”
在郑守仁窄窄的家里,记者看到电视机和墙上贴着外孙女和女儿的照片,还有外孙女送给他们的小工艺品。
高黛安说
郑守仁主持过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对葛洲坝大江截流、二期高土石围设计技术上均有创新。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获优秀设计金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均是主要获奖者之一。他长期驻守以上工程施工现场,不断研究施工中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他为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一期工程施工、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水利电力部、水利部特等劳模;1986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湖北省清江公司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称号;1994年被中国三峡总公司授予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资料)
司机眼中的总工
“除了工作,我不知道他有什么爱好”
昨日下午2点30分左右,开完全省科技大会的郑守仁院士又匆匆赶往三峡工地。
今年54岁的王游胜为郑守仁开车已9年。他说:“除了工作,我不知道郑总还有什么爱好,没有看到他打过一回牌。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疗养,也没有节假日,至今连庐山、小三峡都没去过。除了曾路过东湖外,没有专门游过一次东湖。长委曾多次安排他休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王游胜说,最近一个月,郑守仁在车上坐了7000多公里。期间,他陪水利部领导到洞庭湖考察,5月12日代表长江水利委员会到北京,参加国务院三峡建委召开的专题会。13日上午在武汉开会,下午即赶回三峡。14日至16日,参加三峡建委专家组对三峡水库一个工程项目的验收会。
妻子眼中的丈夫
“只要他平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本部在武汉。郑守仁和夫人高黛安双双在长委工作了40多年,直到2002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但房子装修4年来,夫妇俩从没有在新居里住过一次。
两间14平方米并没相连的房子,一间卧室,一间客厅,没有时髦的摆设,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就是郑守仁、高黛安夫妇在三峡工地住了十多年的家。
5月15日,记者走进拥挤的小屋,面露惊讶,高黛安却笑道:“以前在贵州乌江渡修电站时,我们住在一间5平方米的粮仓里,也没嫌小。”
1964年,大学毕业的高黛安和郑守仁分配到长委工作。忆及两人从相恋到甜蜜结合的过程,高黛安开心地笑了。她说郑守仁是个“热水瓶”。
高黛安一直从事导流专业设计工作,如今是高级工程师。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比翼双飞在施工现场。
1971年的一天,郑守仁在乌江渡一个隧洞勘探现场,一位领导要郑守仁出洞汇报工作,他走出隧洞没几分钟,隧洞里突然涌进大水,洞里施工人员几乎全部遇难。
“在工地上有许多危险,我这一辈子,对他只有两个字:等待。只要他平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高黛安说。
女儿眼中的爸爸
“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当代治水人郑守仁为了兴建水利工程,独生女儿长到38年他却只见过6次面。其中从1973年至1983年十年间,他和女儿没见过一次面。
记者昨日采访中提及此事,郑守仁愧疚地说,“我也非常想念女儿,只是工作太忙了”。
1968年,在乌江渡工地,郑守仁女儿出生了。夫妻俩因工作太忙,女儿仅几个月大时就被送到苏州的外婆家。
1984年,16岁的女儿高考完后,兴冲冲地从苏州来到当时的葛洲坝工程工地,她想亲眼瞧瞧父亲设计的工程。这是她第二次见到父亲。可是,郑守仁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带女儿到现场看看。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女儿出嫁时,郑守仁也没能到现场送去一声父亲最温馨的祝福。2002年暑假,8岁的外孙女跟着妈妈来到三峡见外公,这是祖孙俩迄今唯一一次见面。
这一次,郑守仁破天荒地带着外孙女进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商场。回来后,外孙女高兴地对外婆说,“外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一下子为我买了100多元钱的东西?”高黛安说:“外公是难得见你一回啊……”
在郑守仁窄窄的家里,记者看到电视机和墙上贴着外孙女和女儿的照片,还有外孙女送给他们的小工艺品。
高黛安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