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故里的“光明使者”――记全国电力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武康供电所所长胡勇明
2004-12-13 12:31:22 来源:湖州日报
A-
A+
电力18讯: 凡是认识胡勇明的人,无一不夸他办事认真、工作踏实、作风严谨。他的“严”在武康供电所是出了名的,对自己“严”,处处以身作则,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作为自己工作的标杆;对员工“严”,工作兢兢业业决不允许马虎。胡勇明1990年从浙西电力技术学校毕业,一直在电力基层部门工作,干过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检修和供电营销服务等工作。岗位虽然在不断变动,但有8个字却在一直伴随着胡勇明:诚信、学习、创新、激情。
人还是那么几个 一改革面貌换了
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1999年3月,刚过而立之年的胡勇明挑起了县城武康供电所所长的重任。上任之后就积极探索电力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新办法、新举措,以一贯过硬的作风和敬业的精神、真诚的服务,向上级部门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异的答卷。
这几年,德清县城武康不断拓展,居民新装电表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供电所装表接电班共有6名职工,如果照以往“一户一表”的安装速度,要按时对社会公开承诺的工作时限完成装表任务那是不可能的。胡勇明为此陷入了沉思,苦苦寻求解决办法,他深知假如不能按规定时限完成装表任务,拖延供电时间,就会失信于民,更有损企业声誉。
胡勇明认为,人员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内部挖潜,在通过对武康近年来新装电表急速增加趋势和内部职工实际工作量的调查分析,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考核机制,实行计件制考核办法,改变过去“装多装少一个样的不合理现象”。这一改,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人还是那么几个,工效却大大提高。安装人员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内部计件制可谓立竿见影,2001年完成新装“一户一表”2669户,2002年安装表计4266户,每只表平均用线材11.47米,2003年共计安装表计5012户,每只表平均用线材5.93米,由此带来职工劳动效率提高,安装速度由原来每天安装3.47只,上升到现在的5.56只。计件制的实施,不仅保证了表计安装的按时完成,保证用户及时通上电,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装表接电班尝到计件制考核的甜头后,胡勇明的劲头更大了。根据这一考核模式,又在抄表收费班和运行检修班逐步推广以量化计件为主的考核方式,通过一系列考核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供电所的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达到了由“人治”到“法冶”而后到职工“自治”的境界。通过改革,一直在电力系统存在的收费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当年电费均100%完成,陈欠电费从1999年的440多万元下降到现在的30多万元。
随着德清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武康供电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所辖区域内的售电量从1998年的一个亿上升到2003年的2.4亿,线路损耗从6%下降到3.5%,这些数字中无不凝聚着当家人胡勇明的心血和汗水。2002年,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供电所承担了300多万元资金的街道亮化工程。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在城区街道上施工又十分不便,有些地段还需要多方协调,谁都知道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困难不少。胡勇明接到任务后,毫无怨言,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等不靠,立即组织规划、实施,并自始至终指导、参与工程的建设。正是由于措旋得力,该工程在一个月的时可内即告完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要让别人做好 自己先做榜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所长,胡勇明凡事身先士卒,为职工树榜样。基层供电所,直接面对用户,服务是第一位。“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胡勇明首先自己坚持做到,2002年8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前来缴电费,并怀疑自家的电表可能不准。胡勇明了解到老人住在祥和小区,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人,行动不太方便,于是用车把老人送回家,还亲自上门为老人家的电表检修,并给老人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请他需要帮忙的时候只管打电话。
去年夏天,由于用电量急骤上升,负荷过大,武康地区经常跳闸停电,胡勇明冒着炎炎高温,和职工一起奔赴在各个故障抢修现场,在突发事件面前,第一个看到的是胡勇明那高高瘦瘦的身影。6月1日晚,突降暴雨,莫干山风景区因线路故障停电,当时已是深夜12时,已经忙了一天的胡勇明由于前一天在抢修过程中淋了雨,正感冒发烧,同事劝他回家休息,可胡勇明考虑到夜间巡线难度大,硬撑着一起参与巡线检查,一直到凌晨2点半才找到故障点,待故障排除,胡勇明已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缺电不缺服务,限电不限真情。自去年夏季以来,我省出现持续高温,用电形势异常紧张,武康作为德清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方面要保证居民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各种重要活动的供电。
有<
人还是那么几个 一改革面貌换了
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1999年3月,刚过而立之年的胡勇明挑起了县城武康供电所所长的重任。上任之后就积极探索电力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新办法、新举措,以一贯过硬的作风和敬业的精神、真诚的服务,向上级部门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异的答卷。
这几年,德清县城武康不断拓展,居民新装电表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供电所装表接电班共有6名职工,如果照以往“一户一表”的安装速度,要按时对社会公开承诺的工作时限完成装表任务那是不可能的。胡勇明为此陷入了沉思,苦苦寻求解决办法,他深知假如不能按规定时限完成装表任务,拖延供电时间,就会失信于民,更有损企业声誉。
胡勇明认为,人员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内部挖潜,在通过对武康近年来新装电表急速增加趋势和内部职工实际工作量的调查分析,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考核机制,实行计件制考核办法,改变过去“装多装少一个样的不合理现象”。这一改,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人还是那么几个,工效却大大提高。安装人员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内部计件制可谓立竿见影,2001年完成新装“一户一表”2669户,2002年安装表计4266户,每只表平均用线材11.47米,2003年共计安装表计5012户,每只表平均用线材5.93米,由此带来职工劳动效率提高,安装速度由原来每天安装3.47只,上升到现在的5.56只。计件制的实施,不仅保证了表计安装的按时完成,保证用户及时通上电,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装表接电班尝到计件制考核的甜头后,胡勇明的劲头更大了。根据这一考核模式,又在抄表收费班和运行检修班逐步推广以量化计件为主的考核方式,通过一系列考核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供电所的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达到了由“人治”到“法冶”而后到职工“自治”的境界。通过改革,一直在电力系统存在的收费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当年电费均100%完成,陈欠电费从1999年的440多万元下降到现在的30多万元。
随着德清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武康供电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所辖区域内的售电量从1998年的一个亿上升到2003年的2.4亿,线路损耗从6%下降到3.5%,这些数字中无不凝聚着当家人胡勇明的心血和汗水。2002年,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供电所承担了300多万元资金的街道亮化工程。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在城区街道上施工又十分不便,有些地段还需要多方协调,谁都知道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困难不少。胡勇明接到任务后,毫无怨言,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等不靠,立即组织规划、实施,并自始至终指导、参与工程的建设。正是由于措旋得力,该工程在一个月的时可内即告完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要让别人做好 自己先做榜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所长,胡勇明凡事身先士卒,为职工树榜样。基层供电所,直接面对用户,服务是第一位。“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胡勇明首先自己坚持做到,2002年8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前来缴电费,并怀疑自家的电表可能不准。胡勇明了解到老人住在祥和小区,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人,行动不太方便,于是用车把老人送回家,还亲自上门为老人家的电表检修,并给老人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请他需要帮忙的时候只管打电话。
去年夏天,由于用电量急骤上升,负荷过大,武康地区经常跳闸停电,胡勇明冒着炎炎高温,和职工一起奔赴在各个故障抢修现场,在突发事件面前,第一个看到的是胡勇明那高高瘦瘦的身影。6月1日晚,突降暴雨,莫干山风景区因线路故障停电,当时已是深夜12时,已经忙了一天的胡勇明由于前一天在抢修过程中淋了雨,正感冒发烧,同事劝他回家休息,可胡勇明考虑到夜间巡线难度大,硬撑着一起参与巡线检查,一直到凌晨2点半才找到故障点,待故障排除,胡勇明已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缺电不缺服务,限电不限真情。自去年夏季以来,我省出现持续高温,用电形势异常紧张,武康作为德清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方面要保证居民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各种重要活动的供电。
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