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电气化(2001~2015年)发展纲要
2006-05-22 13:01:3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农村电气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电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电气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也没有全国农民的小康。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繁荣以及农民生活水平奔小康,是我们肩负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做好新时期农村电气化工作,结合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电力工业“十五”规划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本纲要。
一、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建国50年以来,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1.建国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村电气化发展的重大政策,通过贯彻“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和“国家筹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集资一点”、“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自建、自管、自用”等集资办电的方针,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和电气化县的建设。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务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电气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全面启动了改革农村电力体制、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实质性飞跃。主要表现在:
农村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全国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为5669亿kWh,比1978年的510.23亿kWh增长1111%;全国县及县以下年人均用电量达到了501.9kWh,比1978年的64.6kWh增长77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101.1kWh;农业人口人均用电量325.97kWh;农业人口人均生活用电量78.93kWh。
农村通电率不断提高。1978年至2000年,全国乡、村、户通电率分别从86.86%、61.05%、93.3%提高到98.45%、98.23%和98.03%。北京、天津、上海、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宁夏、安徽、河北、浙江、福建等12省市实现了村村通电。乡通电率达到100%的县有2303个;村通电率达到100%的县有1917个;户通电率达到95%及以上的县有1910个;户通电率低于50%的县减少到106个。
农村电网已具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末,全国农村电力110kV变电站4000余座、线路13万公里,35-66 kV变电站16000余座、线路31万公里,3-10线路275公里,低压线路716万公里。全国农村已形成了以110 kV和35(66)kV为主网架的农村电力网络,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电网已建有220 kV变电所,县城实现了环网供电。
农村电源开发不断取得进展。国家在加大电网向农村延伸供电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农村多种能源发电。逐步形成了以大电网网供电为主,农村小水电、小火电以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为补充的农村电源格局。2000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发电设备装机容量4613万kW,发电量1541亿kWh,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21.75%。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成绩巨大。从“七五”期间,以小水电供电地区为主开展的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到1994年国家提出到上世纪末建成1000个电气化县的目标,掀起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高潮。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电气化县5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村电力管理新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多年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尚未打破,目前政企职责不分、多家管电的问题仍然存在。农电企业产权不明晰,经济关系和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农村电力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市场主体不明,有关的市场运行规则和监管规则尚未建立和健全。
农村电气化水平很低。在已通电地区,农村用电水平仍然低下,2000年,县及县以下人均年用电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居民用电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用电水平。到2000年底,全国还有无电乡766个,无电村16509个,无电农户706万户,有近3000万人没有用上电。
农村电网结构薄弱的矛盾仍然存在。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由于过去农村电网欠帐多,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还缺乏正常的资金渠道,科学合理的农村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力技术装备落后、电网结构薄弱、供电损耗大、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仍是今后农村电网解决的重点。
农村电价水平高,用电质量及供电服务水平还亟待提高。通过农村电力“两改一同价”工作,农村电价水平有所降低,但农民实际电价负担与城市相比仍然偏高,在没有进行“两改一同价”的地区供电可靠性仍然还很差,农村电力还普遍缺乏服务意识,行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上述问题必须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农村电气化事业面临的新形势
3.新时期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电气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年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
一、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建国50年以来,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1.建国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村电气化发展的重大政策,通过贯彻“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和“国家筹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集资一点”、“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自建、自管、自用”等集资办电的方针,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和电气化县的建设。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务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电气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全面启动了改革农村电力体制、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实质性飞跃。主要表现在:
农村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全国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为5669亿kWh,比1978年的510.23亿kWh增长1111%;全国县及县以下年人均用电量达到了501.9kWh,比1978年的64.6kWh增长77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101.1kWh;农业人口人均用电量325.97kWh;农业人口人均生活用电量78.93kWh。
农村通电率不断提高。1978年至2000年,全国乡、村、户通电率分别从86.86%、61.05%、93.3%提高到98.45%、98.23%和98.03%。北京、天津、上海、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宁夏、安徽、河北、浙江、福建等12省市实现了村村通电。乡通电率达到100%的县有2303个;村通电率达到100%的县有1917个;户通电率达到95%及以上的县有1910个;户通电率低于50%的县减少到106个。
农村电网已具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末,全国农村电力110kV变电站4000余座、线路13万公里,35-66 kV变电站16000余座、线路31万公里,3-10线路275公里,低压线路716万公里。全国农村已形成了以110 kV和35(66)kV为主网架的农村电力网络,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电网已建有220 kV变电所,县城实现了环网供电。
农村电源开发不断取得进展。国家在加大电网向农村延伸供电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农村多种能源发电。逐步形成了以大电网网供电为主,农村小水电、小火电以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为补充的农村电源格局。2000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发电设备装机容量4613万kW,发电量1541亿kWh,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21.75%。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成绩巨大。从“七五”期间,以小水电供电地区为主开展的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到1994年国家提出到上世纪末建成1000个电气化县的目标,掀起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高潮。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电气化县5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村电力管理新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多年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尚未打破,目前政企职责不分、多家管电的问题仍然存在。农电企业产权不明晰,经济关系和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农村电力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市场主体不明,有关的市场运行规则和监管规则尚未建立和健全。
农村电气化水平很低。在已通电地区,农村用电水平仍然低下,2000年,县及县以下人均年用电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居民用电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用电水平。到2000年底,全国还有无电乡766个,无电村16509个,无电农户706万户,有近3000万人没有用上电。
农村电网结构薄弱的矛盾仍然存在。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由于过去农村电网欠帐多,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还缺乏正常的资金渠道,科学合理的农村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力技术装备落后、电网结构薄弱、供电损耗大、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仍是今后农村电网解决的重点。
农村电价水平高,用电质量及供电服务水平还亟待提高。通过农村电力“两改一同价”工作,农村电价水平有所降低,但农民实际电价负担与城市相比仍然偏高,在没有进行“两改一同价”的地区供电可靠性仍然还很差,农村电力还普遍缺乏服务意识,行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上述问题必须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农村电气化事业面临的新形势
3.新时期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电气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年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