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鹏:关于我国电网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重建核心价值:
关于我国电网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2008年冰雪灾害的反思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肖 鹏
引 言
2008年初春一场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在全国范围电网造成36740条10kV及以上电力线路、2016座35kV及以上变电站停运,10kV及以上杆塔倒塌及损坏310321基,其中110-500kV8381基,导致3330多万户、约1.1亿人口停电[1],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其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受灾民众之多、基础设施破坏之严重、社会经济损失之巨大,前所未有,也为世界电力工业史所仅见。大灾面前,百万电力职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爬冰卧雪,奋力抗灾,用他们的生命、汗水和血肉之躯扛起了灾难中的电网,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事实证明,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惟有国有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中央企业,才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危难时刻,不惜代价,不辱使命,砥柱中流,无愧为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电力是现代社会和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动力之源,这场灾难的主因虽然缘自罕见冰灾对电力设施的破坏,但电力供应中断毕竟给社会和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危害,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作为电力系统直接参与这次抢险救灾的一线指挥员,痛定思痛,举一反三,深深感到确实有许多值得深刻反思、反省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的根本任务与核心价值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长期存在的电力瓶颈制约,在电力发展上一直存在着注重外延发展和发电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此也形成了电力系统长期存在的“重发轻供不管用”的传统观念。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电源建设投资约占电力总投资的70%,比发达国家高出约20个百分点。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形成的,无可厚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电源投资大幅增加,从1980年到2007年,全国电源投资总额达21097亿元,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电力系统也进入了引以为豪的大容量、大机组、高参数、特高压、长距离输电的新阶段。但是,这一庞大的系统在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脆弱,不堪应对:几十万基各级送电杆塔倒塌,数万条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断,远方电源基地无法送出,大型电厂因无法接入系统被迫停运;孤网运行,大机小网,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无济于事,大容量直流无法馈入;受端系统负荷中心、重要城镇无电源支撑、上亿人口受停电影响、数百万人口长时间处于无电的煎熬之中……由此导致的骨牌效应将灾害迅速扩大,电气化铁路大动脉中断,沿途数百万人滞留,输油泵站及管线停运,煤炭及救灾物资运输受阻,通信线路中断等等。触目惊心的事实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①电力系统在实现以大容量、高参数为标志的规模化、效率化的同时使得遭遇的灾害也被规模化、效率化并社会化了;②我国在电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与确保电力资源在各种条件下有效配置的保障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我国电力工业尚未完成由量到质的根本转变。换句话说,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中,仅靠发电规模和送出规模而缺乏其它环节及结构性要素的有机联系与配合,是无法实现系统的整体价值的[2]。
基于电力企业在国计民生、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公用事业性质,从实现电力企业整体价值考虑,笔者认为,电源建设、电网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在任何条件(无论是正常状态,还是事故状态、灾害<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