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的节约型电力结构
2006-01-17 16:08:17 来源:中国电力报
A-
A+
电力18讯: 朱成章
电力结构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的能源战略和与能源战略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如果没有能源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引导,电力结构就会形成自流。现在对于电力结构选择的意见分歧,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中国的电力结构与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电力结构的优化与一次能源结构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电力消费结构也必然要以煤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电力结构的能源效率必然要比以油气为主的国家要低。我们一方面要求能源以煤为主,要求立足国内;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的能源效率、能源工业的废弃物的排放量达到以油气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这是不现实的。中国的能源工业和电力工业在2010年到2030年之间是最困难的时候,等到核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获得大量开发,替代了化石能源之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的能源结构、电力结构都有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应该记住,对未来世界的最大威胁,也是对人类本身最大的威胁,对我国能源和电力工业的最大威胁,是我们的无知;仅仅是无知也罢了,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可能还不是我们不了解的事情,而是我们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恰恰不是那样的事情。
一、煤电比重大好还是煤电比重小好
煤电比重的大小是一个长期讨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煤电比重大好,还是煤电比重小好。1958年提出"水主火辅"的方针,要以大力发展水电来降低火电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装机容量中水电比重由1952年的9%提高到30%左右,煤电的比重由90%下降到70%左右。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电装机比重下降到24%左右,而煤电比重却上升到74%~75%。进入21世纪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由于煤电的建设周期比水电、核电短,无论是开工规模、建设规模和投产规模,煤电都有上升趋势,因此舆论认为中国电源结构趋向劣化。
煤电比重是否上升与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有关,改革开放以后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加快,20世纪90年代煤电比重上升到74%~75%;在21世纪头20年中,电力发展速度较慢,比如到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为9.5亿千瓦,考虑水电、核电、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煤电有可能下降到60%;如果电力发展速度加快,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则煤电比重可能仍维持在74%~75%。
煤电比重的维持和增长,决定于国家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国家已经决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我们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煤电比重的维持和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我国能源消费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工业是能源转换工业,也必然要以煤炭为主体;二是电力工业是各行各业中最善于干净利用煤炭的企业,为了减少能源利用中造成的污染,电力工业应该把污染较少的石油、天然气让给其他用户使用,电力工业应尽可能多地使用煤炭;三是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有一个准备时期,要有较长的勘测、设计和建设周期,煤电应当承担起应急供电任务。应当说近期煤电比重上升是必要的。
煤电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如果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煤电保持很高的比重,2020年煤电的需煤量达到17亿~18亿吨,再加上钢铁,化工及其他用煤,有可能超过国内煤炭生产极限;二是煤电数量急剧增长,燃煤污染问题突出;三是燃煤电厂用水问题难以解决;四是燃煤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比油电和气电低。在这四个问题中一、四两个问题难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用加强环保措施来解决,第三个问题可以采用矿区电厂、负荷中心电厂和路口电厂相结合来解决,劣质煤、洗中煤在矿区建空冷电厂、优质煤可以运出来在海边建利用海水的电厂。
二、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是建负荷中心电厂好还是建坑口电厂好
关于输煤输电国内外都作过许多研究,早已有明确的结论,劣质煤和洗中煤应当建坑口电厂,发热量较高的煤炭和优质动力煤应当输煤,总的说来应当输煤、输电并举。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力体制改革中批评省为实体,就地平衡;提出中部和西部大开发,为促进中西部煤炭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强调建设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由于铁道部门改革滞后,铁路运输不能满足煤炭运输要求,被迫以输电代替输煤。实践已经证明,以煤为能源主体的中国,输电完全代替输煤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一条大秦线每年可以输送煤炭2亿~2.5亿吨,输送了8千万千瓦到1亿千瓦电力所需的煤炭,如果以坑口电厂输电替代,需要多少输电线?多少输电走廊?多少输变电投资?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本来就不均衡,由于片面强调煤质差,煤炭运输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产业链短,迁就煤炭生产地区的要求,实现煤电一体化,变输煤为输电,使得电力需求与能源资源地区不均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矛盾日趋尖锐,在电力发展中,不仅存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有电源结构与地区结构的矛盾。
输煤与输电比较,除了输煤要修建交通设施,支付运煤的代价;输电要修建输电设施,支付输电的代
电力结构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的能源战略和与能源战略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如果没有能源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引导,电力结构就会形成自流。现在对于电力结构选择的意见分歧,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中国的电力结构与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电力结构的优化与一次能源结构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电力消费结构也必然要以煤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电力结构的能源效率必然要比以油气为主的国家要低。我们一方面要求能源以煤为主,要求立足国内;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的能源效率、能源工业的废弃物的排放量达到以油气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这是不现实的。中国的能源工业和电力工业在2010年到2030年之间是最困难的时候,等到核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获得大量开发,替代了化石能源之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的能源结构、电力结构都有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应该记住,对未来世界的最大威胁,也是对人类本身最大的威胁,对我国能源和电力工业的最大威胁,是我们的无知;仅仅是无知也罢了,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可能还不是我们不了解的事情,而是我们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恰恰不是那样的事情。
一、煤电比重大好还是煤电比重小好
煤电比重的大小是一个长期讨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煤电比重大好,还是煤电比重小好。1958年提出"水主火辅"的方针,要以大力发展水电来降低火电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装机容量中水电比重由1952年的9%提高到30%左右,煤电的比重由90%下降到70%左右。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电装机比重下降到24%左右,而煤电比重却上升到74%~75%。进入21世纪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由于煤电的建设周期比水电、核电短,无论是开工规模、建设规模和投产规模,煤电都有上升趋势,因此舆论认为中国电源结构趋向劣化。
煤电比重是否上升与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有关,改革开放以后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加快,20世纪90年代煤电比重上升到74%~75%;在21世纪头20年中,电力发展速度较慢,比如到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为9.5亿千瓦,考虑水电、核电、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煤电有可能下降到60%;如果电力发展速度加快,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则煤电比重可能仍维持在74%~75%。
煤电比重的维持和增长,决定于国家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国家已经决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我们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煤电比重的维持和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我国能源消费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工业是能源转换工业,也必然要以煤炭为主体;二是电力工业是各行各业中最善于干净利用煤炭的企业,为了减少能源利用中造成的污染,电力工业应该把污染较少的石油、天然气让给其他用户使用,电力工业应尽可能多地使用煤炭;三是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有一个准备时期,要有较长的勘测、设计和建设周期,煤电应当承担起应急供电任务。应当说近期煤电比重上升是必要的。
煤电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如果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煤电保持很高的比重,2020年煤电的需煤量达到17亿~18亿吨,再加上钢铁,化工及其他用煤,有可能超过国内煤炭生产极限;二是煤电数量急剧增长,燃煤污染问题突出;三是燃煤电厂用水问题难以解决;四是燃煤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比油电和气电低。在这四个问题中一、四两个问题难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用加强环保措施来解决,第三个问题可以采用矿区电厂、负荷中心电厂和路口电厂相结合来解决,劣质煤、洗中煤在矿区建空冷电厂、优质煤可以运出来在海边建利用海水的电厂。
二、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是建负荷中心电厂好还是建坑口电厂好
关于输煤输电国内外都作过许多研究,早已有明确的结论,劣质煤和洗中煤应当建坑口电厂,发热量较高的煤炭和优质动力煤应当输煤,总的说来应当输煤、输电并举。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力体制改革中批评省为实体,就地平衡;提出中部和西部大开发,为促进中西部煤炭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强调建设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由于铁道部门改革滞后,铁路运输不能满足煤炭运输要求,被迫以输电代替输煤。实践已经证明,以煤为能源主体的中国,输电完全代替输煤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一条大秦线每年可以输送煤炭2亿~2.5亿吨,输送了8千万千瓦到1亿千瓦电力所需的煤炭,如果以坑口电厂输电替代,需要多少输电线?多少输电走廊?多少输变电投资?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本来就不均衡,由于片面强调煤质差,煤炭运输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产业链短,迁就煤炭生产地区的要求,实现煤电一体化,变输煤为输电,使得电力需求与能源资源地区不均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矛盾日趋尖锐,在电力发展中,不仅存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有电源结构与地区结构的矛盾。
输煤与输电比较,除了输煤要修建交通设施,支付运煤的代价;输电要修建输电设施,支付输电的代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