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供电企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2012-11-22 15:12:42 来源:田光辉
A-
A+
电力18讯: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供电企业“三集五大”内部转型的层层推进,一方面利益格局调整加快,一方面对员工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给基层供电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带来了重重压力,由此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何按照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积极探索员工心理管理新模式,已然成了各级供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基层供电企业员工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据调查,当前在基层供电企业,由于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少数员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呈现多元化、现实化、复杂化特点,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企业、对岗位、对薪酬的满意度下降;缺乏工作热情,情绪波动较大,出现工作消极、厌倦情绪;上下沟通难度加大,员工参与力度减弱。
导致员工“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竞争的加剧和社会保障的相对缺失导致员工的压力感加重。当前供电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年龄在40岁至55岁之间,正处家庭的顶梁柱时期。就业、医疗、教育、婚姻等许多现实问题对员工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二是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员工的紧张感加重。从业要求高,知识更新快,生产任务重,发展指标多,员工原有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未能得到及时调整。三是“三集五大”转型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让员工产生心理失衡。薪酬多年不变,晋升空间渺茫,生活成本提高,使员工产生失落感、焦虑感。
二、加强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时更加注重人文及人的心理影响,民生、民情、民本已成为我们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供电企业,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全力做好生产经营发展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建立机制上动脑筋,在解决矛盾上下功夫,真正尊重和关心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一)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满足员工心理需求。
一是做好认知疏导。心态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就是重构人们的认知。缺乏合理价值观指导的思维或认知方式是导致种种不良心态出现的直接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教育和引导员工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确立和保持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和行为方式的适度性;引导员工养成实事求是、讲究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以理性驾驭情感,矫正情绪化、非理性的思维习惯;引导员工学会用联系、发展、变化的辨证思维来看待企业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思想适应环境的变化,加强沟通,消除误会。
二是做好情感疏导。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培养人们强烈的自尊心、正确的荣誉感、成熟的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引导员工在受到刺激、情绪要发作时保持镇静,做到宽容大度,求同存异,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或过失;引导员工学会转移注意力,能够在陷入情感陷阱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员工正确地进行自我对话、做放松练习,调整生活方式,掌握开发自身潜能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在遇到纠结时及时疏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三是做好需求疏导。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价值需求。当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实现人生价值、寻求自我发展的愿望就会日趋激烈。作为企业,特别是我们的各级管理者,在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员工的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以一贯的物质刺激来激励员工,要多在开发员工潜能、拓展职业生涯上动脑筋、想办法。
(二)建立人文关怀机制,化解员工工作压力。
人文关怀核心思想,就是肯定人的需要、个性和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人的尊严和幸福。当前,供电企业的“三集五大”改革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员工工作压力陡增,如何建立人文关怀关注机制,帮助员工走过这道坎?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加上工作压力的巨大反差,员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培养员工的健康心理,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引导员工树立大局观念,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
二是关注员工心理感受。当员工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激烈。因此,作为企业,在安排工作、下达任务、出台政策的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员工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映,充分关注每一个员工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员工把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创造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聪明才智的发展环境。
三是重视疏通沟通渠道。当前,员工心理问题的很大部分来自对企业相关政策、办法、措施的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各级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要以谦虚、平和、耐心的态度,善于换位思考,注意改变方式,疏通沟通渠道,拓宽沟通层面,让每位员工都有表达个人诉求的平台。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克服不分对象、不分问题的“一刀切”现象,让每位员工都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三)建立有情操作机制,化解员工情感冲突。
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重要管理举措,无情且具强制性。但无情的制度必须通过人情化的操作,在员工获得情感尊重的基础上,赢得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参与,才能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我们要看到,绝大部分员工的情感是朴素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企业改革,还是日常生产经营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真正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够保持与员工的充分沟通,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员工还是能够接受的。因此,要化解员工的情感冲突,就必须纠正和改变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克服命令式的管理方法,采用温和、民主、沟通的方式实施管理,通过有情操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员工利益达的最大化,就能有效化解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冲突,保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只要我们对员工情感心理动态做到常关注、常分析、常引导,就能帮助员工养成正确的心态,就能提高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田光辉)
一、当前基层供电企业员工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据调查,当前在基层供电企业,由于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少数员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呈现多元化、现实化、复杂化特点,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企业、对岗位、对薪酬的满意度下降;缺乏工作热情,情绪波动较大,出现工作消极、厌倦情绪;上下沟通难度加大,员工参与力度减弱。
导致员工“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竞争的加剧和社会保障的相对缺失导致员工的压力感加重。当前供电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年龄在40岁至55岁之间,正处家庭的顶梁柱时期。就业、医疗、教育、婚姻等许多现实问题对员工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二是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员工的紧张感加重。从业要求高,知识更新快,生产任务重,发展指标多,员工原有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未能得到及时调整。三是“三集五大”转型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让员工产生心理失衡。薪酬多年不变,晋升空间渺茫,生活成本提高,使员工产生失落感、焦虑感。
二、加强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时更加注重人文及人的心理影响,民生、民情、民本已成为我们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供电企业,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全力做好生产经营发展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建立机制上动脑筋,在解决矛盾上下功夫,真正尊重和关心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一)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满足员工心理需求。
一是做好认知疏导。心态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就是重构人们的认知。缺乏合理价值观指导的思维或认知方式是导致种种不良心态出现的直接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教育和引导员工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确立和保持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和行为方式的适度性;引导员工养成实事求是、讲究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以理性驾驭情感,矫正情绪化、非理性的思维习惯;引导员工学会用联系、发展、变化的辨证思维来看待企业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思想适应环境的变化,加强沟通,消除误会。
二是做好情感疏导。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培养人们强烈的自尊心、正确的荣誉感、成熟的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引导员工在受到刺激、情绪要发作时保持镇静,做到宽容大度,求同存异,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或过失;引导员工学会转移注意力,能够在陷入情感陷阱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员工正确地进行自我对话、做放松练习,调整生活方式,掌握开发自身潜能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在遇到纠结时及时疏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三是做好需求疏导。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价值需求。当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实现人生价值、寻求自我发展的愿望就会日趋激烈。作为企业,特别是我们的各级管理者,在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员工的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以一贯的物质刺激来激励员工,要多在开发员工潜能、拓展职业生涯上动脑筋、想办法。
(二)建立人文关怀机制,化解员工工作压力。
人文关怀核心思想,就是肯定人的需要、个性和价值,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人的尊严和幸福。当前,供电企业的“三集五大”改革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员工工作压力陡增,如何建立人文关怀关注机制,帮助员工走过这道坎?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加上工作压力的巨大反差,员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培养员工的健康心理,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引导员工树立大局观念,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
二是关注员工心理感受。当员工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激烈。因此,作为企业,在安排工作、下达任务、出台政策的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员工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映,充分关注每一个员工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员工把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创造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聪明才智的发展环境。
三是重视疏通沟通渠道。当前,员工心理问题的很大部分来自对企业相关政策、办法、措施的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各级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要以谦虚、平和、耐心的态度,善于换位思考,注意改变方式,疏通沟通渠道,拓宽沟通层面,让每位员工都有表达个人诉求的平台。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克服不分对象、不分问题的“一刀切”现象,让每位员工都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三)建立有情操作机制,化解员工情感冲突。
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重要管理举措,无情且具强制性。但无情的制度必须通过人情化的操作,在员工获得情感尊重的基础上,赢得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参与,才能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我们要看到,绝大部分员工的情感是朴素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企业改革,还是日常生产经营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真正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够保持与员工的充分沟通,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员工还是能够接受的。因此,要化解员工的情感冲突,就必须纠正和改变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克服命令式的管理方法,采用温和、民主、沟通的方式实施管理,通过有情操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员工利益达的最大化,就能有效化解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冲突,保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只要我们对员工情感心理动态做到常关注、常分析、常引导,就能帮助员工养成正确的心态,就能提高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田光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