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变"电实习之旅
2011-12-05 10:14:40 来源:邓荣
A-
A+
电力18讯:
变电管理所,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是熟悉的,因为在过去所学的书本上有很多关于它的解读,从它的外部构架再到与之的必然联系,都总会工整、赫然地排列在关于变电章节的前言部分,曾经以为倚靠自己所学足以应付那些冷冷的开关设备了。怀着满满的自信和憧憬,2011年9月29日、周四、天气晴朗,我与遵义县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结缘"。
起初认识变电管理所,得要从白城变电站说起。我们6名新入企员工被统一分到白城变电站实习。"要想弄清电力行业的门道,就必须先认识设备。"这一点我心里十分清楚。9月29日晴朗的早晨,我踏入了白城变电站的大门。执笔的这一刻回想起来,感触最深的恐怕要属变电站整洁而饶有情趣的环境了,这与书本上描述的冰冷的开关设备和四处警戒的氛围截然不同,高压设备的确在"嗡嗡"作响,周遭一块块"高压危险"的警示牌也的确有些抢眼,但这些似乎都被伴在设备周围的一排绿树和轻快的工作氛围抢去了风头。我喜欢绿色,偏爱常青树,花园一般的环境总算没有让我这个"恐电分子"手足无措。说来也怪,随着实习日子的推进,感觉这些手牵手、肩隔肩的设备兄弟们越看越可爱了,觉得它们像一棵棵老树,开关、设备两端伸展开来的导线错落有致,似斑驳交织的树枝;矗立在中央的电流互感器像笔直坚挺的树干,正从大地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这一切与集控室外空地上那个裁剪精道的葡萄架子交相呼应,的确有些别致和情趣,让人心怡。
变电设备,复杂而笼统,我想学习过变电方面的人都知道,一个多月的实习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但是,这一个多月来的学习对我从设备的认识到它们的功用等方面,抑或是对于即将踏入拟定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收获的理论知识就不在此赘述了。每次翻阅满满当当的实习笔记,都会不自觉地回到过去,情境就会越发清晰。除了设备,我更想说的是我实习以来的切身体会,就在这里,我受到了学生时代从所未有过的冲击,来自变电站、变电人的强大力量的冲击。
白城集控中心班组在职18人,下辖子站10座,均已实现"五遥"远程集控,每天除了要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处理很多突发性缺陷、设备故障,完成严峻的供电任务。可以那么说,如若没有一种力量作后盾,这个由18人组成的小集体恐怕是难以支撑(更改为"维系")好这个庞大的电力网络(加一个词"枢纽")的(我想了想用"支撑"有点夸张了,我怕这样写就好像掩盖了别的生产部门的光环了,呵呵,龚姐定夺)。在随班组成员参与例行工作、下现场、参加班组会议等工作中,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前辈们工作时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总能频繁地听到电话过程中他们在申请进行大小操作时对其流程及相关事宜反复诵读的声音;总能看到他们在办公区域里里外外急促的行走,总能看到班组例会上他们对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一刻,他们是不苟言笑的。但是,每当前辈们取下安全帽之后,他们就像喝了"还魂汤"一样,茶余饭后冷不丁的一个笑话就足以笑翻全场,前辈们还会和我们聊聊生活、工作、家庭,对于我这个来自异地的新员工来说,是亲切而耐人寻味的。我不断思索、总结,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力量源泉吧,它汩汩流入我的心田,深入我的骨髓,化作我的血脉,直冲我的脑门。来到遵义,来到遵义县供电局,来到这里,我感觉像是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只是家人换成了这些可爱又可敬的朋友、同事和前辈们。我想,这是一种态度,于生活、于工作的,截然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态度,在不断的磨练和挑战中,"变电人"对于它的运用和掌握已经轻车熟路了,在他们中间,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必然:积极、分明、严谨,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积淀,才能让这帮兄弟姐妹伙团结一致,迎难而山,攻坚克难。
白城变电站还像一个民主的国度,参与了"白城变电站民主会议"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就在这个民主会议上,与会领导、相关负责人和班组成员会齐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最后站长会对意见进行梳理,会后与上级领导协商考虑可行性,然后决定是否采纳,这也是班组会议里最受欢迎也最热闹的会议。据前辈们说,这样的民主提议制度也是他们最需要的,通过"绿色通道、民主决议"这样的方式,解决了许多来自企业或是个人长期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瓶颈,进一步保证了供电工作的圆满完成。我想,或许这会成为今后"变电站文化"的基石和特色亮点吧!经过一个多月的领悟,对于"变电人"的专业和态度,我十分有信心,相信有了这样的积累和坚持,今后变电工作的康庄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的。
再见了,白城变电站,明天以后,我就要踏入自己的拟配岗位完成为期一年的实习了,开始我的下一段新的征程,除了对前辈们的不舍,其实我并没有失落或是踌躇,因为我知道,在别的地域,还有很多沃土等待我们去挖掘,因为我清楚,只有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才能保证那棵"大树"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这里,聊与和我一样在开辟沃土的兄弟们共勉,等有一天,我若夜里登上南白的象山上,假如灯火能够刺透黑夜,满满地将所有装进我的眼里,那就说明我们做到了……(邓 荣)
变电管理所,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是熟悉的,因为在过去所学的书本上有很多关于它的解读,从它的外部构架再到与之的必然联系,都总会工整、赫然地排列在关于变电章节的前言部分,曾经以为倚靠自己所学足以应付那些冷冷的开关设备了。怀着满满的自信和憧憬,2011年9月29日、周四、天气晴朗,我与遵义县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结缘"。
起初认识变电管理所,得要从白城变电站说起。我们6名新入企员工被统一分到白城变电站实习。"要想弄清电力行业的门道,就必须先认识设备。"这一点我心里十分清楚。9月29日晴朗的早晨,我踏入了白城变电站的大门。执笔的这一刻回想起来,感触最深的恐怕要属变电站整洁而饶有情趣的环境了,这与书本上描述的冰冷的开关设备和四处警戒的氛围截然不同,高压设备的确在"嗡嗡"作响,周遭一块块"高压危险"的警示牌也的确有些抢眼,但这些似乎都被伴在设备周围的一排绿树和轻快的工作氛围抢去了风头。我喜欢绿色,偏爱常青树,花园一般的环境总算没有让我这个"恐电分子"手足无措。说来也怪,随着实习日子的推进,感觉这些手牵手、肩隔肩的设备兄弟们越看越可爱了,觉得它们像一棵棵老树,开关、设备两端伸展开来的导线错落有致,似斑驳交织的树枝;矗立在中央的电流互感器像笔直坚挺的树干,正从大地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这一切与集控室外空地上那个裁剪精道的葡萄架子交相呼应,的确有些别致和情趣,让人心怡。
变电设备,复杂而笼统,我想学习过变电方面的人都知道,一个多月的实习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但是,这一个多月来的学习对我从设备的认识到它们的功用等方面,抑或是对于即将踏入拟定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收获的理论知识就不在此赘述了。每次翻阅满满当当的实习笔记,都会不自觉地回到过去,情境就会越发清晰。除了设备,我更想说的是我实习以来的切身体会,就在这里,我受到了学生时代从所未有过的冲击,来自变电站、变电人的强大力量的冲击。
白城集控中心班组在职18人,下辖子站10座,均已实现"五遥"远程集控,每天除了要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处理很多突发性缺陷、设备故障,完成严峻的供电任务。可以那么说,如若没有一种力量作后盾,这个由18人组成的小集体恐怕是难以支撑(更改为"维系")好这个庞大的电力网络(加一个词"枢纽")的(我想了想用"支撑"有点夸张了,我怕这样写就好像掩盖了别的生产部门的光环了,呵呵,龚姐定夺)。在随班组成员参与例行工作、下现场、参加班组会议等工作中,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前辈们工作时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总能频繁地听到电话过程中他们在申请进行大小操作时对其流程及相关事宜反复诵读的声音;总能看到他们在办公区域里里外外急促的行走,总能看到班组例会上他们对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一刻,他们是不苟言笑的。但是,每当前辈们取下安全帽之后,他们就像喝了"还魂汤"一样,茶余饭后冷不丁的一个笑话就足以笑翻全场,前辈们还会和我们聊聊生活、工作、家庭,对于我这个来自异地的新员工来说,是亲切而耐人寻味的。我不断思索、总结,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力量源泉吧,它汩汩流入我的心田,深入我的骨髓,化作我的血脉,直冲我的脑门。来到遵义,来到遵义县供电局,来到这里,我感觉像是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只是家人换成了这些可爱又可敬的朋友、同事和前辈们。我想,这是一种态度,于生活、于工作的,截然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态度,在不断的磨练和挑战中,"变电人"对于它的运用和掌握已经轻车熟路了,在他们中间,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必然:积极、分明、严谨,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积淀,才能让这帮兄弟姐妹伙团结一致,迎难而山,攻坚克难。
白城变电站还像一个民主的国度,参与了"白城变电站民主会议"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就在这个民主会议上,与会领导、相关负责人和班组成员会齐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最后站长会对意见进行梳理,会后与上级领导协商考虑可行性,然后决定是否采纳,这也是班组会议里最受欢迎也最热闹的会议。据前辈们说,这样的民主提议制度也是他们最需要的,通过"绿色通道、民主决议"这样的方式,解决了许多来自企业或是个人长期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瓶颈,进一步保证了供电工作的圆满完成。我想,或许这会成为今后"变电站文化"的基石和特色亮点吧!经过一个多月的领悟,对于"变电人"的专业和态度,我十分有信心,相信有了这样的积累和坚持,今后变电工作的康庄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的。
再见了,白城变电站,明天以后,我就要踏入自己的拟配岗位完成为期一年的实习了,开始我的下一段新的征程,除了对前辈们的不舍,其实我并没有失落或是踌躇,因为我知道,在别的地域,还有很多沃土等待我们去挖掘,因为我清楚,只有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才能保证那棵"大树"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这里,聊与和我一样在开辟沃土的兄弟们共勉,等有一天,我若夜里登上南白的象山上,假如灯火能够刺透黑夜,满满地将所有装进我的眼里,那就说明我们做到了……(邓 荣)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