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电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增强农电工队伍稳定性助推企业发展
2011-09-20 11:25:46 来源:王林
A-
A+
电力18讯: 摘要:农电工(派遣制职工)担任着广大农村供电的任务,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是供电部门与农村用户之间的纽带,是供好电、用好电和管好电的有力保证,也是供电部门的形象。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用电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电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对实现农村电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县级以下电网如果没有农电工的精心呵护,将处于瘫痪状态。然而,农电工的稳定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只有让农电工来了不想走,安心、快乐、踏实工作,农电队伍才稳定,农村才能发展,供电企业才能发展。
关键词:农电工 归宿感 待遇 成才 培训
农电工是由原来地方政府划转、社会招聘等来源组成的,长期以来,农电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安全感、归宿感和认同感,更不要说幸福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更高层的需求,而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农电工又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农电工队伍的稳定性,如何给农电工一个温馨的家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增强农电工的归宿感
归宿感就是回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家里可以疗养人的身心,没有那种担心、暂住、寄人篱下的逃离感。如果一个人工作时的心情就像回家一样,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是怎样的幸福。
目前,农电工找不到归宿感是普遍现象,很多供电企业的正式职工,甚至是有些领导不把农电工当回事,从内心深处就希望和农电工有区别,大会小会上虽然说"农电体制改革带来什么春风","农电工将迎来个怎样的机会",但实际在大会的讲话中不经意间还是透露出"你们农电工"或"他们农电工"这样的话语,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自觉地划分了农电工和自己的身份,从内心深处就不把农电工当成同一战线上的好兄弟,这样就造成了农电工没有归宿感、安全感、认同感,失去了家的感觉。如果这样的领导可以说"我们大家"或"兄弟们,努力"这样的话语,那么,当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农电工听到这样温馨的话语,自然感觉离家更近,增强了农电工的归宿感。
农电工服务广大农村,是为农村带来光明的使者,他们应该得到尊重,"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以"情"字做文章,而所有的情都集中体现在农电工身上,实话实说,很多人是不太肯定农电工的,有些领导下乡检查工作,动不动就指手画脚,这点不对那点不对,对农电工的工作全盘否定,没有实际调查就胡乱指出"报修服务超时"、"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我想试问一下这样的领导,面对交通不便,报修要走七八公里山路的用户,你认为服务能不超时吗?
农电工这群身份特殊的人群,对这群人的管理,应该肯定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怨声少一点、责怪少一点、处罚少一点。因为这群人太需要别人的肯定、认同了和包容了,只有在管理上更人性化,农电工才能有家的感觉,才能增强农电工的归宿感。
二、加强农电工思想教育
农电工这个群体为什么特殊,是因为他们为农村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他们中的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认识相对落后,由于这样的特殊性,加大对农电工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学习在农电工中都是薄弱环节,甚至对南网公司发展思路、安全管理等都是比较薄弱,而很多农电工主动学习的热情人低落,甚至对于强制要学习的安全活动、经营政策等很多都是敷衍了事或流于形式,导致了在安全生产和依法经营等工作环节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加强农电工的思想教育是提升农电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对农电工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要因人而异,不能夸夸其谈,尽说大道理。要做到让农电工了解必要的政策法规,又要让他们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人,首先都是有弱点的,即使是意志坚强的人,总有一个时候是脆弱的。我们要在农电工感到脆弱和无助的时候站在他们身边;集体,可以赋予人一种力量,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产生的力量,让身入其中的成员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自己前进。完成自己的目标是胆怯的,完成上级的命令是勇敢的,因此,我们只有对农电工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团体的力量,才能更完美的完成我们共同的供电使命。
三、增加农电工综合待遇
待遇,一直是农电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要解决好农电体制问题,将农电工的作用发挥得更大,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也不可能回避。总所周知,在供电行业,农电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但待遇却普遍偏低,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局有农电工300多人,正式职工100多人,供电所和变电站等一线工作岗位都是农电工,他们担负着全县33个乡镇的供电服务任务,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群农电工,我局将无法正常运作;但是,相对正式职工他们的待遇却较为偏低。
待遇包括福利待遇、人格待遇和工资待遇,在福利方面,要将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保险为农电工买齐,一切依法行事,必须的劳动用品要及时发放到位;人格待遇方面,要积极采纳农电工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必要的尊重;工资待遇方面,要与地方消费水平相适应,要能留得住人。
四、要积极打通农电工成才通道
最近,凯里供电局1800多名农电工全部转入凯里供电局,由原来的派遣制员工转变成和凯里供电局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这个做法是农电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是稳定农电工队伍的一大创举,同时也是打通农电工成才通道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大胆创新,这是农电工的福音,这是农电体制改革史上走出的不简单的一步,但是,不是简单地转入转出关系,要使农电工真正成为供电行业的主人,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必须要加大培训力度,在用人机制上要一视同仁。
农电工大多业务技能不高,要使农电工快速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及时跟上社会及行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而且培训要从农电工的实际工作出发,培训后技术要能提高,要能增加他们的工作效益,把培训作为农电工常态化管理的事情来抓。
在选聘人才时要一视同仁,不要对农电工有歧视,一切选聘人才的理由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能力上来,只要农电工具备所聘岗位的能力,能胜任的工作就要给他们机会,只有打开了农电工成才通道,农电工才有希望和奔头。
五、要抓好农电工党员管理
农电工组织关系在当地,存在半工半农现象,农村的党员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政治学习和教育,只是一年或两年向村党小组或支部缴一次党费,而供电局的党员教育仅对正式职工党员,农电工党员的教育处在"盲点"上,这样对也不利于工作。
农电工党员先进性不突出。由于行业政策的"瓶颈",长期缺乏对农电工党员的教育和激励,一些农电员工党员把自己混为一般农电工,业务技能不能高人一等,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服务的要求,农村用电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缓慢。
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农电工党员在发挥其在队伍中的旗帜性作用,带领这支特殊的队伍发挥更大作用,我局积极为农电工党员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入工作,将所有农电工党员全部转入我局党支部,一方面便于开展组织生活,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另一方面,给流离多年的农电工党员一个真实、温暖的家。
为切实加强农电工队伍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主动性,提高整体素质,首先要发挥农电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把农电工党员管理教育作为电网先锋党支部建设的延伸,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二是将国家和行业政策及时传达,全面覆盖。把农电工党员教育全面纳入正式职工党员教育计划,让他们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形势,以党员先进性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积极指导党员所在站所发挥党员先进性,继而带动其他员工。四是开展丰富的党内活动,以便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农电工 归宿感 待遇 成才 培训
农电工是由原来地方政府划转、社会招聘等来源组成的,长期以来,农电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安全感、归宿感和认同感,更不要说幸福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更高层的需求,而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农电工又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农电工队伍的稳定性,如何给农电工一个温馨的家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增强农电工的归宿感
归宿感就是回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家里可以疗养人的身心,没有那种担心、暂住、寄人篱下的逃离感。如果一个人工作时的心情就像回家一样,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是怎样的幸福。
目前,农电工找不到归宿感是普遍现象,很多供电企业的正式职工,甚至是有些领导不把农电工当回事,从内心深处就希望和农电工有区别,大会小会上虽然说"农电体制改革带来什么春风","农电工将迎来个怎样的机会",但实际在大会的讲话中不经意间还是透露出"你们农电工"或"他们农电工"这样的话语,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自觉地划分了农电工和自己的身份,从内心深处就不把农电工当成同一战线上的好兄弟,这样就造成了农电工没有归宿感、安全感、认同感,失去了家的感觉。如果这样的领导可以说"我们大家"或"兄弟们,努力"这样的话语,那么,当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农电工听到这样温馨的话语,自然感觉离家更近,增强了农电工的归宿感。
农电工服务广大农村,是为农村带来光明的使者,他们应该得到尊重,"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以"情"字做文章,而所有的情都集中体现在农电工身上,实话实说,很多人是不太肯定农电工的,有些领导下乡检查工作,动不动就指手画脚,这点不对那点不对,对农电工的工作全盘否定,没有实际调查就胡乱指出"报修服务超时"、"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我想试问一下这样的领导,面对交通不便,报修要走七八公里山路的用户,你认为服务能不超时吗?
农电工这群身份特殊的人群,对这群人的管理,应该肯定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怨声少一点、责怪少一点、处罚少一点。因为这群人太需要别人的肯定、认同了和包容了,只有在管理上更人性化,农电工才能有家的感觉,才能增强农电工的归宿感。
二、加强农电工思想教育
农电工这个群体为什么特殊,是因为他们为农村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他们中的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认识相对落后,由于这样的特殊性,加大对农电工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学习在农电工中都是薄弱环节,甚至对南网公司发展思路、安全管理等都是比较薄弱,而很多农电工主动学习的热情人低落,甚至对于强制要学习的安全活动、经营政策等很多都是敷衍了事或流于形式,导致了在安全生产和依法经营等工作环节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加强农电工的思想教育是提升农电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对农电工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要因人而异,不能夸夸其谈,尽说大道理。要做到让农电工了解必要的政策法规,又要让他们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人,首先都是有弱点的,即使是意志坚强的人,总有一个时候是脆弱的。我们要在农电工感到脆弱和无助的时候站在他们身边;集体,可以赋予人一种力量,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产生的力量,让身入其中的成员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自己前进。完成自己的目标是胆怯的,完成上级的命令是勇敢的,因此,我们只有对农电工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团体的力量,才能更完美的完成我们共同的供电使命。
三、增加农电工综合待遇
待遇,一直是农电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要解决好农电体制问题,将农电工的作用发挥得更大,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也不可能回避。总所周知,在供电行业,农电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但待遇却普遍偏低,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局有农电工300多人,正式职工100多人,供电所和变电站等一线工作岗位都是农电工,他们担负着全县33个乡镇的供电服务任务,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群农电工,我局将无法正常运作;但是,相对正式职工他们的待遇却较为偏低。
待遇包括福利待遇、人格待遇和工资待遇,在福利方面,要将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保险为农电工买齐,一切依法行事,必须的劳动用品要及时发放到位;人格待遇方面,要积极采纳农电工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必要的尊重;工资待遇方面,要与地方消费水平相适应,要能留得住人。
四、要积极打通农电工成才通道
最近,凯里供电局1800多名农电工全部转入凯里供电局,由原来的派遣制员工转变成和凯里供电局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这个做法是农电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是稳定农电工队伍的一大创举,同时也是打通农电工成才通道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大胆创新,这是农电工的福音,这是农电体制改革史上走出的不简单的一步,但是,不是简单地转入转出关系,要使农电工真正成为供电行业的主人,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必须要加大培训力度,在用人机制上要一视同仁。
农电工大多业务技能不高,要使农电工快速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及时跟上社会及行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而且培训要从农电工的实际工作出发,培训后技术要能提高,要能增加他们的工作效益,把培训作为农电工常态化管理的事情来抓。
在选聘人才时要一视同仁,不要对农电工有歧视,一切选聘人才的理由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能力上来,只要农电工具备所聘岗位的能力,能胜任的工作就要给他们机会,只有打开了农电工成才通道,农电工才有希望和奔头。
五、要抓好农电工党员管理
农电工组织关系在当地,存在半工半农现象,农村的党员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政治学习和教育,只是一年或两年向村党小组或支部缴一次党费,而供电局的党员教育仅对正式职工党员,农电工党员的教育处在"盲点"上,这样对也不利于工作。
农电工党员先进性不突出。由于行业政策的"瓶颈",长期缺乏对农电工党员的教育和激励,一些农电员工党员把自己混为一般农电工,业务技能不能高人一等,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服务的要求,农村用电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缓慢。
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农电工党员在发挥其在队伍中的旗帜性作用,带领这支特殊的队伍发挥更大作用,我局积极为农电工党员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入工作,将所有农电工党员全部转入我局党支部,一方面便于开展组织生活,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另一方面,给流离多年的农电工党员一个真实、温暖的家。
为切实加强农电工队伍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主动性,提高整体素质,首先要发挥农电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把农电工党员管理教育作为电网先锋党支部建设的延伸,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二是将国家和行业政策及时传达,全面覆盖。把农电工党员教育全面纳入正式职工党员教育计划,让他们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形势,以党员先进性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积极指导党员所在站所发挥党员先进性,继而带动其他员工。四是开展丰富的党内活动,以便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