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读《论语》有感
2011-05-06 11:00:44 来源:高台电力局 周雪冬
A-
A+
电力18讯: 孔子是一位哲学家。一方面,他对人生经验作了全面的反省,由此找出了人生的应行之道,让每一个人都活的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另一方面,他在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快乐的境界。孔子本人不论穷困或通达,都能表现“安贫乐道”的情怀。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读《论语》来认识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从对哲人哲语的感悟中学会做人,使自己的道德升华,使自己的生命实践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快乐。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论语》中孔子回答了人生的108个感悟,每一个感悟,都是圣贤智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栩栩如生。孔子的学说是“仁学”,而“仁学”的核心是“人学”。因此,孔子的智慧核心就是做人的智慧。而人是要做事的,所以孔子的智慧也可以叫做事的智慧。
认识孔子,感悟其人格魅力;学习《论语》,汲取其思想力量。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不公平,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儒学大师朱子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公平性,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不患寡,患不均。均的不仅是利益,还包括机会,一旦能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社会稳定自然不在话下。亚洲开发银行的阿里指出,政府应对贫富差距除了社会保障机制,还要发展新经济和新产业以创造不排斥穷人的就业机会,可谓一语中的。中国一般民众其实都还多少保持着逆来顺受的传统心态,日子过得去都不会生事。近来备受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现象,往往皆因为涉及权钱交易戳害公义。
那年单位实行绩效考核,因为经营指标完成的不好,扣罚力度较大,看着每个人工资都拿得不多,大家却毫无怨言,都说是工作没干好呀,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好的。后来涨工资了,每个人都涨了,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却傻了,看看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们,想想自己不比别人少的付出,想起自己辛勤工作的日日夜夜,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该怎样继续他“伟大”的工作呢?因为虽然他的工资也比以前涨了,可是他与同事的差额是一个超市导购的月薪;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缩小的差距!而且,那些拿高薪水但没有责任心的人却反而高兴了:“我就是端着打不烂的铁饭碗怎么的,不干也照样比他高、、、”。唉!这种利益的“不均”不就造就了两种人的消极思想吗?
那日单位开展技能竞赛,人人均可参与,他踊跃参加了,还得了大奖。他高兴极了,这是对他能力与付出的真实体现,他精神饱满的继续工作、学习。有一天,单位出台了《岗位竞聘办法》,他傻眼了,因为他被划出了竞聘人员范围。他该怎样正视他“伟大”的事业呢?虽然他没有非当领导的谋心,可是,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他又能有多强的上进心呢?同样,有些人又高兴了:“我的铁饭碗想打都不开纹,干不好也照样能上、、、”,这种机会的“不等”不就导致了庸者上,能者下的局面吗?
当然,“均”绝非“平均”, 而是要公平。前提是大家都辛勤的付出了,要坚决顶住不好好干也伸手要。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读《论语》来认识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从对哲人哲语的感悟中学会做人,使自己的道德升华,使自己的生命实践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快乐。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论语》中孔子回答了人生的108个感悟,每一个感悟,都是圣贤智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栩栩如生。孔子的学说是“仁学”,而“仁学”的核心是“人学”。因此,孔子的智慧核心就是做人的智慧。而人是要做事的,所以孔子的智慧也可以叫做事的智慧。
认识孔子,感悟其人格魅力;学习《论语》,汲取其思想力量。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不公平,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儒学大师朱子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公平性,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不患寡,患不均。均的不仅是利益,还包括机会,一旦能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社会稳定自然不在话下。亚洲开发银行的阿里指出,政府应对贫富差距除了社会保障机制,还要发展新经济和新产业以创造不排斥穷人的就业机会,可谓一语中的。中国一般民众其实都还多少保持着逆来顺受的传统心态,日子过得去都不会生事。近来备受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现象,往往皆因为涉及权钱交易戳害公义。
那年单位实行绩效考核,因为经营指标完成的不好,扣罚力度较大,看着每个人工资都拿得不多,大家却毫无怨言,都说是工作没干好呀,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好的。后来涨工资了,每个人都涨了,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却傻了,看看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们,想想自己不比别人少的付出,想起自己辛勤工作的日日夜夜,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该怎样继续他“伟大”的工作呢?因为虽然他的工资也比以前涨了,可是他与同事的差额是一个超市导购的月薪;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缩小的差距!而且,那些拿高薪水但没有责任心的人却反而高兴了:“我就是端着打不烂的铁饭碗怎么的,不干也照样比他高、、、”。唉!这种利益的“不均”不就造就了两种人的消极思想吗?
那日单位开展技能竞赛,人人均可参与,他踊跃参加了,还得了大奖。他高兴极了,这是对他能力与付出的真实体现,他精神饱满的继续工作、学习。有一天,单位出台了《岗位竞聘办法》,他傻眼了,因为他被划出了竞聘人员范围。他该怎样正视他“伟大”的事业呢?虽然他没有非当领导的谋心,可是,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他又能有多强的上进心呢?同样,有些人又高兴了:“我的铁饭碗想打都不开纹,干不好也照样能上、、、”,这种机会的“不等”不就导致了庸者上,能者下的局面吗?
当然,“均”绝非“平均”, 而是要公平。前提是大家都辛勤的付出了,要坚决顶住不好好干也伸手要。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