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上下论能庸
2011-04-12 15:23:32 来源:田光辉
A-
A+
电力18讯: 实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少不得有人要挪“位子”。对此,人们常给以一个评价:“能者上,庸者下。”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准确,不能体现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质,还是少说为佳。
世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能力强一点,适应面宽一些,但绝不会有“全能”的人,放在三百六十行任何一行里都能成“状元”;有的人能力弱一点,适应面窄一些,但也极少有“一无所能”的人。管理能力强的,不一定能成营销高手;管理能力弱的,技术上说不定能成专家。在一个人身上,常常是“能”“庸”并存。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使一个人的才能与其岗位尽可能地相匹配,从而使人的长处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有的人在某个岗位上业绩平平,换个岗位后却干得相当好,你能简单地说他是“庸”是“能”?有的人在原岗位成绩不错,上了一个新岗位后却远不如在原岗位出色,你能简单地说他是先“能”后“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要能清楚地了解员工的长处和短处,用人用其长,把员工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对员工自己来说,要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争取在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必死守一个自己未必适合因而也未必能出成绩的岗位。依据员工的不同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岗位,这就是“适才适岗”的原则。
在过去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员工的工作都由企业安排,员工自己几乎没有发言权,自然也谈不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长处去选择岗位。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给了员工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企业一个根据员工长处调整其岗位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机会。“适才适岗”不仅对员工有利,对企业也有利,可以说是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在改革中“上”岗者肯定有“能”的一面,但不可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盲目自满没准就成了“下”的开端;“下”岗者肯定有不适合这个岗位的一面,但也不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定是“庸者”,到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只要努力,一定能展现出自己“能”的一面,让人刮目相看。所以,我们不能把改革中的“上”“下”与“能”“庸”简单地挂钩,说“能者上,庸者下”。
不说“能者上,庸者下”,说什么?说“适才适岗”。这才是最恰当的说法。( 田光辉)
世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能力强一点,适应面宽一些,但绝不会有“全能”的人,放在三百六十行任何一行里都能成“状元”;有的人能力弱一点,适应面窄一些,但也极少有“一无所能”的人。管理能力强的,不一定能成营销高手;管理能力弱的,技术上说不定能成专家。在一个人身上,常常是“能”“庸”并存。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使一个人的才能与其岗位尽可能地相匹配,从而使人的长处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有的人在某个岗位上业绩平平,换个岗位后却干得相当好,你能简单地说他是“庸”是“能”?有的人在原岗位成绩不错,上了一个新岗位后却远不如在原岗位出色,你能简单地说他是先“能”后“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要能清楚地了解员工的长处和短处,用人用其长,把员工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对员工自己来说,要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争取在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必死守一个自己未必适合因而也未必能出成绩的岗位。依据员工的不同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岗位,这就是“适才适岗”的原则。
在过去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员工的工作都由企业安排,员工自己几乎没有发言权,自然也谈不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长处去选择岗位。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给了员工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企业一个根据员工长处调整其岗位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机会。“适才适岗”不仅对员工有利,对企业也有利,可以说是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在改革中“上”岗者肯定有“能”的一面,但不可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盲目自满没准就成了“下”的开端;“下”岗者肯定有不适合这个岗位的一面,但也不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定是“庸者”,到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只要努力,一定能展现出自己“能”的一面,让人刮目相看。所以,我们不能把改革中的“上”“下”与“能”“庸”简单地挂钩,说“能者上,庸者下”。
不说“能者上,庸者下”,说什么?说“适才适岗”。这才是最恰当的说法。( 田光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