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方为高――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民主建设问题探讨
2011-02-12 08:59:08 来源:田光辉
A-
A+
电力18讯: 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来自于班子成员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则来自于彼此之间通力协作、相互支持的合力。然而,由于班子成员的人生阅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利益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等诸多因素所致,几乎难以出现事事意见一致或认识问题众口一词的情形。事实上,如果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中主管领导事事“一言堂”,副职领导唯主管领导马首是瞻,唯唯诺诺,这样的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是没有战斗力的。人人畅所欲言、个个心情舒畅的和谐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如何营造人人畅所欲言的政治环境,认真汲取吸纳反对意见,是加强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民主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不求认识问题上的“道合”,但求价值目标上的“志同”
就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的现状而言,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志同道合的:“志”同“道”不和的:“道”合志不同的:“志”不同“道”亦不同的。第一种情况如三国时期的刘关张结义兄弟,共同举事打天下,此乃千古传奇,但绝非常态,可遇不可求。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靠哥们义气也容易走向邪路上去,刘备为报私仇撕毁孙刘联盟,不仅自己丢掉性命,而且使西蜀由鼎盛走向衰败。
而孙吴集团则属于第二种情况。当年,孙策临死前对其弟孙权有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周瑜两个顾命大臣志向都是为孙吴集团谋利益,志同;曹操率大军南下,他们却一个主降,一个主战,道不合。两人在大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却并不影响彼此之间为相同之志而合作,而且一旦孙权采纳了周瑜的意见,与曹操决一死战,主降的张昭并未对周瑜私下使绊子、暗地里拆台,这样的领导集体算得上一流,值得称道。
孙权执政时期,军事上有两个颇为其所倚重的左膀右臂――周瑜与鲁肃。两人都为捍卫孙吴江山而鞠躬尽瘁,但对刘备集团的策略上却完全不同。周瑜英气逼人,与刘备诸葛亮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而鲁肃则思度宏远,借荆州给刘备,使其成为盟友共同抗曹。两人道不和,却相处得甚好,起初,是鲁肃向孙权举荐周瑜,但鲁肃顾全“联刘抗曹”的大局,多次帮助诸葛亮躲过周瑜的算计,而周瑜又是为夺取荆州而死,但他从没有怨恨鲁肃。其将死之际,又推荐鲁肃接任。求同存异、共谋大计,此乃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的最高境界。
第三、第四种情况,属于乌合之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盲目趋同的,即使意见相左,大家也会彼此尊重融合、相互支持。而小人则表面上意见相同,其实背后是各有各的小算盘,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小人组合终究难成大事。
不求班子结构上的“同质”,但求能力上的互补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好比是一台协调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每个“部件”都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功能、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如果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一个模子里“浇筑”出来的“部件”,知识雷同,学识相近,思维方式趋同,甚至看问题的角度也基本相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种“同质化”的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如同“近亲结婚”组建的家庭一样,弊端甚多。
实际上,纵看历史横看世界,优秀的领导集体没有一个是“同质化”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评价他的核心领导层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决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一个领导集团中,有善于运筹帷幄的,有精于安抚百姓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有长于用兵指挥若定的……能力互补统筹兼顾,才使得他在与项羽的抗争之中,由弱变强,最后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击败,成其帝业。如果在刘邦的领导集团中全部是樊哙一类勇冠三军的武夫,他能夺得天下吗?
孙策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以二人的能力结构不同为依据的。但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胜曹军之后,周瑜深得孙权的信任,内事外事一起抓,张昭逐渐被冷落,不太管事。周瑜使美人计打算扣留刘备以换取荆州,但却把孙权的妹妹稀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假若这种“内事”问一问张昭,继续让张昭和周瑜各司其职,怕是孙家不会吃这等哑巴亏。此所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以县级供电企业生产技术部班子为例,生产技术部虽说是以施工为主,但需要有善于从事对外协调工作的,有精于管理的,有精于成本核算的,有以某项专业技术见长的等等,这样的生产技术部班子才能如鱼得水。如果一个生产技术部班子全部是架线或者工程施工方面的专家,这样的班子能“玩得转”吗?
不求会议桌上的众口一词,但求会下行动上的协调一致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里,逐步形成了以“家族本位和官本位”为根基,以“三纲五常”为框架,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的等级道德文化。毛泽东曾言:“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家长制”、“一言堂”必然就会应运而生、相沿成习。至今,很多人仍然热衷于“一致通过”、“完全拥护”、“没有异议”……一旦看到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各持己见”的局面,就认为是“乱哄哄”、“不团结”、“影响稳定”,就会想方设法的予以打压、排挤。
现实生活中,有一千颗脑袋就会有一千个主意,事事意见一致那是瞎掰。毛泽东曾告诫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不让人讲话终究有一天会垮台。” 会上不说,可能会会下去说;当面不说,就有可能背后乱说。会上“七嘴八舌”,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让大家畅所欲言,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意见,会下按照统一意见办事,这样的领导集体肯定会心齐劲足、众志成城。如果是会上一致通过,会下议论纷纷、各行其是,这样的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焉有执行力和战斗力可言?因此说,和而不同方为高!(田光辉)
不求认识问题上的“道合”,但求价值目标上的“志同”
就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的现状而言,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志同道合的:“志”同“道”不和的:“道”合志不同的:“志”不同“道”亦不同的。第一种情况如三国时期的刘关张结义兄弟,共同举事打天下,此乃千古传奇,但绝非常态,可遇不可求。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靠哥们义气也容易走向邪路上去,刘备为报私仇撕毁孙刘联盟,不仅自己丢掉性命,而且使西蜀由鼎盛走向衰败。
而孙吴集团则属于第二种情况。当年,孙策临死前对其弟孙权有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周瑜两个顾命大臣志向都是为孙吴集团谋利益,志同;曹操率大军南下,他们却一个主降,一个主战,道不合。两人在大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却并不影响彼此之间为相同之志而合作,而且一旦孙权采纳了周瑜的意见,与曹操决一死战,主降的张昭并未对周瑜私下使绊子、暗地里拆台,这样的领导集体算得上一流,值得称道。
孙权执政时期,军事上有两个颇为其所倚重的左膀右臂――周瑜与鲁肃。两人都为捍卫孙吴江山而鞠躬尽瘁,但对刘备集团的策略上却完全不同。周瑜英气逼人,与刘备诸葛亮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而鲁肃则思度宏远,借荆州给刘备,使其成为盟友共同抗曹。两人道不和,却相处得甚好,起初,是鲁肃向孙权举荐周瑜,但鲁肃顾全“联刘抗曹”的大局,多次帮助诸葛亮躲过周瑜的算计,而周瑜又是为夺取荆州而死,但他从没有怨恨鲁肃。其将死之际,又推荐鲁肃接任。求同存异、共谋大计,此乃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的最高境界。
第三、第四种情况,属于乌合之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盲目趋同的,即使意见相左,大家也会彼此尊重融合、相互支持。而小人则表面上意见相同,其实背后是各有各的小算盘,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小人组合终究难成大事。
不求班子结构上的“同质”,但求能力上的互补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好比是一台协调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每个“部件”都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功能、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如果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一个模子里“浇筑”出来的“部件”,知识雷同,学识相近,思维方式趋同,甚至看问题的角度也基本相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种“同质化”的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如同“近亲结婚”组建的家庭一样,弊端甚多。
实际上,纵看历史横看世界,优秀的领导集体没有一个是“同质化”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评价他的核心领导层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决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一个领导集团中,有善于运筹帷幄的,有精于安抚百姓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有长于用兵指挥若定的……能力互补统筹兼顾,才使得他在与项羽的抗争之中,由弱变强,最后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击败,成其帝业。如果在刘邦的领导集团中全部是樊哙一类勇冠三军的武夫,他能夺得天下吗?
孙策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以二人的能力结构不同为依据的。但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胜曹军之后,周瑜深得孙权的信任,内事外事一起抓,张昭逐渐被冷落,不太管事。周瑜使美人计打算扣留刘备以换取荆州,但却把孙权的妹妹稀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假若这种“内事”问一问张昭,继续让张昭和周瑜各司其职,怕是孙家不会吃这等哑巴亏。此所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以县级供电企业生产技术部班子为例,生产技术部虽说是以施工为主,但需要有善于从事对外协调工作的,有精于管理的,有精于成本核算的,有以某项专业技术见长的等等,这样的生产技术部班子才能如鱼得水。如果一个生产技术部班子全部是架线或者工程施工方面的专家,这样的班子能“玩得转”吗?
不求会议桌上的众口一词,但求会下行动上的协调一致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里,逐步形成了以“家族本位和官本位”为根基,以“三纲五常”为框架,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的等级道德文化。毛泽东曾言:“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家长制”、“一言堂”必然就会应运而生、相沿成习。至今,很多人仍然热衷于“一致通过”、“完全拥护”、“没有异议”……一旦看到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各持己见”的局面,就认为是“乱哄哄”、“不团结”、“影响稳定”,就会想方设法的予以打压、排挤。
现实生活中,有一千颗脑袋就会有一千个主意,事事意见一致那是瞎掰。毛泽东曾告诫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不让人讲话终究有一天会垮台。” 会上不说,可能会会下去说;当面不说,就有可能背后乱说。会上“七嘴八舌”,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让大家畅所欲言,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意见,会下按照统一意见办事,这样的领导集体肯定会心齐劲足、众志成城。如果是会上一致通过,会下议论纷纷、各行其是,这样的县级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焉有执行力和战斗力可言?因此说,和而不同方为高!(田光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