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电能结构应规避“揠苗助长”
2011-01-18 10:21:52 来源:苏子涵
A-
A+
电力18讯: 2011年已经到来,“十二五”计划也步入落实期。笔者从各大媒体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中国电能结构将做重大调整,长期占据中国电量80%以上的火电,将压缩至60%左右,将提升水电、风电、核电、光伏电等所占比例,平衡火电的减少。
此举的目的,显然是响应全球范围内节能减排号召,减少对污染严重的火电出力,提高水电、风电、核电等绿色环保能源的出产,一则对环境体现出友好性,对能源体现出节约型;二则是应对节节高升的煤价,缓解市场煤与计划电这二者间说不完道不清的矛盾;三则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煤始终是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完的一天,在那天 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逐渐减少对煤的依赖,才能长治久安,防范于未然。
本是好的想法,但笔者认为还有不妥之处,春夏秋冬,往来交替,是自然的规律,在夏与冬之间有秋的缓冲,在冬与夏之间有春的渐变,而“十二五”计划中电能结构的调整,有从夏直接入冬之感,有揠苗助长之嫌。处理不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五年内,将火电压缩20%,平均每年4%,其他电力供应每年增加4%,看似合情合理,细想之下却也不妥,一是电力供应,不是说来就来,水电要出力就要有水电厂,风电要出力就要有风电厂,“十一五”计划时,不知道有没有将水电厂、风电厂、核电厂建设纳入其中,若没有,将这些电厂建设纳入“十二五”计划期,以最乐观的态度,估计将这些电厂建设完也需要3年的时间,用2年的时间来压缩火电20%的电力总供应,够呛,在加上5年内电力负荷的增长,情况不容乐观。
水电供应技术、经验较为成熟;风电则还需进一步摸索,如何破解风电供电瓶颈,解决其不稳定性对电网带来的影响,我国专家还在讨论中;核电则因为其特殊性,在选址、建设、投运等问题上都有太多限制,目前还无法大量建设;光伏电则还是大学实验室里的宠儿,在进网供电上,鲜有出彩;其他电力能源都只能局部供应,这样弥补火电带来的“亏空”重担就压在了水电上。
笔者愚见,不妨将“十二五”计划作为准电能结构调整期,兴建电厂,打好电能结构调整基础,增强电能供应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在建设电厂时,适当向水电倾斜,加快风电、核电、光伏电市场化步伐,逐步压缩火电出力,调整电能结构,做到稳步向前,规避揠苗助长,劳民伤财。
笔者愚钝,以上皆为个人观点,难免有所出入,望各位看官雅正。(苏子涵)
此举的目的,显然是响应全球范围内节能减排号召,减少对污染严重的火电出力,提高水电、风电、核电等绿色环保能源的出产,一则对环境体现出友好性,对能源体现出节约型;二则是应对节节高升的煤价,缓解市场煤与计划电这二者间说不完道不清的矛盾;三则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煤始终是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完的一天,在那天 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逐渐减少对煤的依赖,才能长治久安,防范于未然。
本是好的想法,但笔者认为还有不妥之处,春夏秋冬,往来交替,是自然的规律,在夏与冬之间有秋的缓冲,在冬与夏之间有春的渐变,而“十二五”计划中电能结构的调整,有从夏直接入冬之感,有揠苗助长之嫌。处理不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五年内,将火电压缩20%,平均每年4%,其他电力供应每年增加4%,看似合情合理,细想之下却也不妥,一是电力供应,不是说来就来,水电要出力就要有水电厂,风电要出力就要有风电厂,“十一五”计划时,不知道有没有将水电厂、风电厂、核电厂建设纳入其中,若没有,将这些电厂建设纳入“十二五”计划期,以最乐观的态度,估计将这些电厂建设完也需要3年的时间,用2年的时间来压缩火电20%的电力总供应,够呛,在加上5年内电力负荷的增长,情况不容乐观。
水电供应技术、经验较为成熟;风电则还需进一步摸索,如何破解风电供电瓶颈,解决其不稳定性对电网带来的影响,我国专家还在讨论中;核电则因为其特殊性,在选址、建设、投运等问题上都有太多限制,目前还无法大量建设;光伏电则还是大学实验室里的宠儿,在进网供电上,鲜有出彩;其他电力能源都只能局部供应,这样弥补火电带来的“亏空”重担就压在了水电上。
笔者愚见,不妨将“十二五”计划作为准电能结构调整期,兴建电厂,打好电能结构调整基础,增强电能供应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在建设电厂时,适当向水电倾斜,加快风电、核电、光伏电市场化步伐,逐步压缩火电出力,调整电能结构,做到稳步向前,规避揠苗助长,劳民伤财。
笔者愚钝,以上皆为个人观点,难免有所出入,望各位看官雅正。(苏子涵)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