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供电公司:以集约化管理为核心安全运行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2010-12-08 17:01:15 来源:田光辉
A-
A+
电力18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网建设的加快,电网规模、设备档次、技术水平等都发生变化,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电网管控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跟进,调整的过程就是用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对传统思路、方法、习惯的突破。创新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根据生产基础的变化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重新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大到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再造,小到检修工艺、操作方法都属于创新。保定供电公司结合保定电网的特点,积极探索以集约化管理为核心,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安全运行体系,安全生产、调度运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成绩在同业对标的指标中得以突出体现。
一、优化“组织模式”提升了专业管理
随着保定供电公司生产、营销科技的广泛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生产组织模式优化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因此保定供电公司正式启动优化“组织模式”工作。坚持“三个原则”贯穿优化过程。即坚持“管理集约化、机构扁平化、作业专业化”的原则,重新梳理管理职能,整合资源,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生产组织体系,切实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生产组织整合周密细致、稳步推进、平稳过渡,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坚持“稳定有序”原则,在优化机构的同时,规范岗位设置,整合人力资源,清理农电混岗,规范不同用工形式的岗位界限。
实施“三个合一”推进专业管理。在县市公司生产组织优化中,将由原来的行政区域化管理为主调整为专业化管理为主,按照基建、生产、营销三条线重新梳理管理职能,实现“三个合一”,即35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实行“运检合一”;35千伏至10千伏输配电线路实行“运检合一”;供电所提升管理层级,推行“专业班组制”,全公司供电所由450个减少为305个,岗位设置实行以台区绩效管理为基础的“营配合一”。
二、建设“监控中心”升级了变电运行管理
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持续增加情况下,实施变电运行集约化运行,为优化资源配置,释放运行人员效能,降低电网运行维护成本,解决运行人员数量难于满足电网快速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河北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保定供电公司立即着手将原有的集控站运行模式向“集中监控、分散操作”模式的转变升级。
迅速组建并启用监控中心。在110千伏运检工区正式启用110千伏监控中心和容城、蠡祁、车棋操作站,由运行人员对公司范围内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实施管理。在总结110千伏监控中心运行管理经验的同时,保定供电公司在已建成投运的220千伏集控站基础上,采用远程工作站方式组建完成220千伏监控中心并正式运行,对全公司220千伏变电站全面实施“集中监控”。35千伏变电站全面实施无人值班。根据《河北省电力公司11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班实施意见》要求,保定供电公司加快了11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于今年初在全省率先正式实行无人值班。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了变电检修效能
探索“变电运检合一”生产组织模式。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运检合一”方案的现代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提出,正是在目前电网庞大复杂、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优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来“释放资源效能,提升作业效率”。保定供电公司自2006年开始着手研究,2007年正式组建运检工区,开展“运检合一”的探索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已实现班组运检职能合一,部分员工取得运行和检修业务双证。
全面实施“状态检修”和标准化作业。保定供电公司规范开展“状态检修”工作,2008年通过河北省电力公司状态检修验收后,对全公司一次设备已全面实施状态检修。今年通过了河北省电力公司对继电保护、自动化设备开展状态检修的试点验收。同时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已全面开展并在保障生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展“专业化巡视和集中消缺”,做好设备管理。针对变电站实施无人值班后,为了弥补变电设备巡视频次下降的不足,组织由生技、调度、修试、运行等专业人员联合小组开展专业巡视,现场会诊,并开展集中消缺和专题消缺,保证在重要时段前全公司变电站实现无重要缺陷运行。
四、实用“科技成果”提升了生产水平
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是促进生产管理“集约化、标准化、精益化”的重要手段,保定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实用化”的科技信息工作方法,借助科技信息手段促进生产集约化管理。
规范应用变电站程序化操作功能。先后结合变电站整体改造,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操作效率,例如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单间隔倒排操作时间由传统方式的27分钟降低为程序化操作的7分钟,降低人员误操作概率发挥重要作用。程序化操作功能的建设,不仅是技术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根据设备条件发展变化,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生产管理对传统管理习惯的有益突破。
以PSMS系统“实用化”夯实安全生产。保定供电公司以深入推进PSMS系统实用化为抓手,通过“统一认识、组织保证、全员参与、严密管控、科学定位、单轨运行”的工作方法,确保了PSMS系统“在用、好用、用好”,进而夯实生产管理基础,规范生产作业流程,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按照“省、地、县”统一构建方式,重点实现市县业务集成和配电管理功能,完善配网业务规范,推进县市公司配网标准化管理。
五、“大运行、大生产”体系探索
构建集约一体化的生产管理体系:在现有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工区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形成生产技术部、变电运行中心、修试所、监控中心,实现对保定供电公司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施集约化管理。对35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在实施无人值班后,运行管理幅度扩大,各变电站设备配置差异化较大,为更有利于设备管理,降低发生误操作的概率,做好现场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建议采用专业化的运行和检修方式。其中锈试所作为保定地区电力试验检修技术中心,支撑对保定区域内的电力试验和专业化业务。成立专业化配电中心,进一步整合县市公司范围内配网管理生产和技术力量,形成集约化配电生产管理方式,负责对配网实施专业化管理。
在变电设备管理中先期开展“运维一体化”工作试点:先行实施组织方式一体化,单一部门承担变电站运行、巡视和消缺维护,35千伏及以下设备检修;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仍然由市公司集中的检修部门实施。逐步开展人员技能一体化,在完成人员培训取证,技术准备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员工技能一体化。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运行人员承担部分变电站维护任务,二是维修人员在检修工作中承担部分操作任务。由于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接线方式较为单一,设备形式较为统一,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具备开展人员技能一体化的条件。保定供电公司在探索和实践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基本形成运维一体化的班组职能,设定了作业流程和安全控制方式,正在考虑逐步建立运维一体化的岗位体系。
尝试将区域内35千伏变电站纳入配网统一运行,并在配网实施“调控一体化”:一是便于实现区域内调度自动化、变电监控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功能建设,并为实施配电网调、控、集综合控制创造条件。二是便于变电站10千伏出线开关和10千伏配网线路统筹运行、检修,有利于线变结合,提高配网运行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三是有利于配网统筹规划和配电资源的集约使用,提高配网线路对变电站的支撑和转供能力。
信息系统融合支撑集约化电力业务:根据基层安全生产、营销、企业资源管理等业务连贯性的实际情况,需考虑进一步贯通管理系统的流程和信息集成,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贯穿,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根据河北省电力公司原则,建设覆盖全公司变电站的一体自动化系统,支撑调度、监控、远程操作、区域无功控制等业务,同时降低自动化系统日常维护工作量.
“属地化”运行有利于做好电力设施维护:对于电力设施点多、面广、线长的实际情况,按照“就近管理,贴身防护,发挥地方社会资源优势”的工作方法,开展电力设施“属地化”运行,有利于对输电线路本体及通道等电力设施的保护。这一因素在构建“大生产”体系中需要综合考虑。(田光辉)
一、优化“组织模式”提升了专业管理
随着保定供电公司生产、营销科技的广泛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生产组织模式优化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因此保定供电公司正式启动优化“组织模式”工作。坚持“三个原则”贯穿优化过程。即坚持“管理集约化、机构扁平化、作业专业化”的原则,重新梳理管理职能,整合资源,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生产组织体系,切实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生产组织整合周密细致、稳步推进、平稳过渡,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坚持“稳定有序”原则,在优化机构的同时,规范岗位设置,整合人力资源,清理农电混岗,规范不同用工形式的岗位界限。
实施“三个合一”推进专业管理。在县市公司生产组织优化中,将由原来的行政区域化管理为主调整为专业化管理为主,按照基建、生产、营销三条线重新梳理管理职能,实现“三个合一”,即35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实行“运检合一”;35千伏至10千伏输配电线路实行“运检合一”;供电所提升管理层级,推行“专业班组制”,全公司供电所由450个减少为305个,岗位设置实行以台区绩效管理为基础的“营配合一”。
二、建设“监控中心”升级了变电运行管理
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持续增加情况下,实施变电运行集约化运行,为优化资源配置,释放运行人员效能,降低电网运行维护成本,解决运行人员数量难于满足电网快速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河北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保定供电公司立即着手将原有的集控站运行模式向“集中监控、分散操作”模式的转变升级。
迅速组建并启用监控中心。在110千伏运检工区正式启用110千伏监控中心和容城、蠡祁、车棋操作站,由运行人员对公司范围内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实施管理。在总结110千伏监控中心运行管理经验的同时,保定供电公司在已建成投运的220千伏集控站基础上,采用远程工作站方式组建完成220千伏监控中心并正式运行,对全公司220千伏变电站全面实施“集中监控”。35千伏变电站全面实施无人值班。根据《河北省电力公司11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班实施意见》要求,保定供电公司加快了11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于今年初在全省率先正式实行无人值班。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了变电检修效能
探索“变电运检合一”生产组织模式。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运检合一”方案的现代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提出,正是在目前电网庞大复杂、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优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来“释放资源效能,提升作业效率”。保定供电公司自2006年开始着手研究,2007年正式组建运检工区,开展“运检合一”的探索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已实现班组运检职能合一,部分员工取得运行和检修业务双证。
全面实施“状态检修”和标准化作业。保定供电公司规范开展“状态检修”工作,2008年通过河北省电力公司状态检修验收后,对全公司一次设备已全面实施状态检修。今年通过了河北省电力公司对继电保护、自动化设备开展状态检修的试点验收。同时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已全面开展并在保障生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展“专业化巡视和集中消缺”,做好设备管理。针对变电站实施无人值班后,为了弥补变电设备巡视频次下降的不足,组织由生技、调度、修试、运行等专业人员联合小组开展专业巡视,现场会诊,并开展集中消缺和专题消缺,保证在重要时段前全公司变电站实现无重要缺陷运行。
四、实用“科技成果”提升了生产水平
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是促进生产管理“集约化、标准化、精益化”的重要手段,保定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实用化”的科技信息工作方法,借助科技信息手段促进生产集约化管理。
规范应用变电站程序化操作功能。先后结合变电站整体改造,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操作效率,例如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单间隔倒排操作时间由传统方式的27分钟降低为程序化操作的7分钟,降低人员误操作概率发挥重要作用。程序化操作功能的建设,不仅是技术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根据设备条件发展变化,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生产管理对传统管理习惯的有益突破。
以PSMS系统“实用化”夯实安全生产。保定供电公司以深入推进PSMS系统实用化为抓手,通过“统一认识、组织保证、全员参与、严密管控、科学定位、单轨运行”的工作方法,确保了PSMS系统“在用、好用、用好”,进而夯实生产管理基础,规范生产作业流程,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按照“省、地、县”统一构建方式,重点实现市县业务集成和配电管理功能,完善配网业务规范,推进县市公司配网标准化管理。
五、“大运行、大生产”体系探索
构建集约一体化的生产管理体系:在现有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工区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形成生产技术部、变电运行中心、修试所、监控中心,实现对保定供电公司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施集约化管理。对35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在实施无人值班后,运行管理幅度扩大,各变电站设备配置差异化较大,为更有利于设备管理,降低发生误操作的概率,做好现场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建议采用专业化的运行和检修方式。其中锈试所作为保定地区电力试验检修技术中心,支撑对保定区域内的电力试验和专业化业务。成立专业化配电中心,进一步整合县市公司范围内配网管理生产和技术力量,形成集约化配电生产管理方式,负责对配网实施专业化管理。
在变电设备管理中先期开展“运维一体化”工作试点:先行实施组织方式一体化,单一部门承担变电站运行、巡视和消缺维护,35千伏及以下设备检修;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仍然由市公司集中的检修部门实施。逐步开展人员技能一体化,在完成人员培训取证,技术准备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员工技能一体化。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运行人员承担部分变电站维护任务,二是维修人员在检修工作中承担部分操作任务。由于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接线方式较为单一,设备形式较为统一,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具备开展人员技能一体化的条件。保定供电公司在探索和实践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基本形成运维一体化的班组职能,设定了作业流程和安全控制方式,正在考虑逐步建立运维一体化的岗位体系。
尝试将区域内35千伏变电站纳入配网统一运行,并在配网实施“调控一体化”:一是便于实现区域内调度自动化、变电监控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功能建设,并为实施配电网调、控、集综合控制创造条件。二是便于变电站10千伏出线开关和10千伏配网线路统筹运行、检修,有利于线变结合,提高配网运行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三是有利于配网统筹规划和配电资源的集约使用,提高配网线路对变电站的支撑和转供能力。
信息系统融合支撑集约化电力业务:根据基层安全生产、营销、企业资源管理等业务连贯性的实际情况,需考虑进一步贯通管理系统的流程和信息集成,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贯穿,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根据河北省电力公司原则,建设覆盖全公司变电站的一体自动化系统,支撑调度、监控、远程操作、区域无功控制等业务,同时降低自动化系统日常维护工作量.
“属地化”运行有利于做好电力设施维护:对于电力设施点多、面广、线长的实际情况,按照“就近管理,贴身防护,发挥地方社会资源优势”的工作方法,开展电力设施“属地化”运行,有利于对输电线路本体及通道等电力设施的保护。这一因素在构建“大生产”体系中需要综合考虑。(田光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