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去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
2010-11-12 11:21:51 来源:秦少东
A-
A+
电力18讯: 所谓性格,也就是百姓们常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人内在情感表现的方式。也可以解释为,性格是一个人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由于对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习惯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性格。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性格所决定的”。这话无不道理。常言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由于性格不同,而选择的生活方式,职业,以及信仰等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导致他们的命运也不相同。不同性格,铸就不同的命运。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在成长中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比较固定。它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决定什么样的结果,而命运的好坏就是结果的体现。另外,性格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做事方式。例如:外向型性格,爱说好动,直率刚烈,喜怒哀乐露于表面。做起事情,比较喜欢雷厉风行。内向型性格,沉默寡言,阴沉稳健,喜怒哀乐不动声色。做起事情,比较喜欢按部就班。了解自己的性格,在选择职业、交友或做事时,就会有针对性。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避免因性格缺陷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自己在性格上有好冲动的毛病,那么在一些公共关系社交场合上,以及一些重要问题的表态、抉择时,就要及其慎重,避免因冲动或急躁带来损失。
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是因为性格的形成,一部分带有先天性,另一部是后天的各种习惯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两者通过互相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复合体。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必须具有大智慧和无比坚定的意志,或者遭受巨大的心里刺激。否则,就是改变也是暂时的,表面的,因为性格它根深蒂固在一个人的骨子里。既然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矫正和完善它。那么如何去矫正、完善自己的性格呢?
一是确立信仰,去培养一个遵守规范,始终如一的性格。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精神就有了归宿。心中有了理想,人生就充满了希望,内心不在空虚。因为精神有了归宿,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精神空虚、漂泊的感觉是十分可怕而又沮丧的。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由于信仰中的纲领或教义,对信仰者的思想、行为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这对矫正与完善一个人的性格,具有规范作用。当今社会,各个党派、宗教、教会等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而且由于纲领、教义内容不同,导致冲突不断。所以说,在选择信仰时,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因对信仰选择的失误,给自己带来无尽的苦恼和麻烦。信仰使人拥有力量,这是因为信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增强了必胜的信心。但是,如果一个人被信仰所束缚,信仰也会使自己失去力量。这是因为,信仰一旦破灭,精神上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二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具有非意识性。这是由于一个人长期反复同一行为的结果。各种良好的习惯对矫正与完善性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也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就是匡衡好学的习惯。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兼博士。
三是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形成健康性格的保证。良好的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开始,心态好了做事时就有了灵气,遇到困难也能做到从容不迫。良好的心态来源于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沉淀。
四是有意识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的目的就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刚毅的性格。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一个人若是经历的多,见识多,眼界就会广阔,生存能力就会增强,另外,人类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一旦踏入社会,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若是没有坚定的意志,很快就会迷失方向,到最后连自己是谁都无法找不到。
五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此来培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性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好学习,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学习提高能力,学习提高水平,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很多人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些什么,又怎样的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了苦差事,就是努力去学习,其是效果也是不佳。其实学习是讲究方法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应用”。所以说,学习时,应该去学习那些在工作中能够立即应用的知识,这样不仅做到立竿见影,而且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因工作带来的压力。这样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向书中学,而且还要向身边的人学,向对手学,只要他有长处,能够为自己所用,对事业及利益有好处,都要虚心的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去成就自己伟大的事业。
六是修炼良好的品德,以此来培养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性格。关于品德,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要求标准。有人认为是忠诚,爱心,宽容等等,其实,品德就是责任心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品德修炼,需要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这就是说,良好的品德修炼,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孟母搬家的故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品德就是品格与道德的总和。其实,品格就是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才能。道德就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应该共同去遵守的习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作为人不仅要遵守本民族的道德标准,同时要了解并包容其他民族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做到和平相处,和谐发展。(秦少东)
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是因为性格的形成,一部分带有先天性,另一部是后天的各种习惯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两者通过互相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复合体。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必须具有大智慧和无比坚定的意志,或者遭受巨大的心里刺激。否则,就是改变也是暂时的,表面的,因为性格它根深蒂固在一个人的骨子里。既然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矫正和完善它。那么如何去矫正、完善自己的性格呢?
一是确立信仰,去培养一个遵守规范,始终如一的性格。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精神就有了归宿。心中有了理想,人生就充满了希望,内心不在空虚。因为精神有了归宿,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精神空虚、漂泊的感觉是十分可怕而又沮丧的。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由于信仰中的纲领或教义,对信仰者的思想、行为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这对矫正与完善一个人的性格,具有规范作用。当今社会,各个党派、宗教、教会等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而且由于纲领、教义内容不同,导致冲突不断。所以说,在选择信仰时,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因对信仰选择的失误,给自己带来无尽的苦恼和麻烦。信仰使人拥有力量,这是因为信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增强了必胜的信心。但是,如果一个人被信仰所束缚,信仰也会使自己失去力量。这是因为,信仰一旦破灭,精神上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二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具有非意识性。这是由于一个人长期反复同一行为的结果。各种良好的习惯对矫正与完善性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也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就是匡衡好学的习惯。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兼博士。
三是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形成健康性格的保证。良好的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开始,心态好了做事时就有了灵气,遇到困难也能做到从容不迫。良好的心态来源于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沉淀。
四是有意识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的目的就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刚毅的性格。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一个人若是经历的多,见识多,眼界就会广阔,生存能力就会增强,另外,人类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一旦踏入社会,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若是没有坚定的意志,很快就会迷失方向,到最后连自己是谁都无法找不到。
五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此来培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性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好学习,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学习提高能力,学习提高水平,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很多人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些什么,又怎样的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了苦差事,就是努力去学习,其是效果也是不佳。其实学习是讲究方法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应用”。所以说,学习时,应该去学习那些在工作中能够立即应用的知识,这样不仅做到立竿见影,而且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因工作带来的压力。这样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向书中学,而且还要向身边的人学,向对手学,只要他有长处,能够为自己所用,对事业及利益有好处,都要虚心的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去成就自己伟大的事业。
六是修炼良好的品德,以此来培养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性格。关于品德,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要求标准。有人认为是忠诚,爱心,宽容等等,其实,品德就是责任心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品德修炼,需要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这就是说,良好的品德修炼,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孟母搬家的故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品德就是品格与道德的总和。其实,品格就是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才能。道德就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应该共同去遵守的习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作为人不仅要遵守本民族的道德标准,同时要了解并包容其他民族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做到和平相处,和谐发展。(秦少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