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组织专业化呼唤农村电工职业化
2010-08-16 15:15:47 来源:瑞冰
A-
A+
电力18讯: 随着农村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的深入推进及城乡电网建设一体化的整体推进,乡镇供电所人力资源面临巨大挑战,深化供电所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迫在眉睫,既要“转出”人力,又要“转入”人力。尤其是当前农村供电所工作正向职业化和专业化迈进的起步阶段,“半公半农”的“土八路”已难以适应,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发挥电力培训基地(电力职业学校)“蓄水池”作用,大力培养农村职业电工。
过去大家一直称呼农村电工为“农电工”,相当于人们称呼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实他们的工作与农民工有着质的区别),这一看似简单的称呼却对农村电工心理上带来被歧视的感觉,不仅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影响技术技能的提高。当前普及农村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必须进行身份的转移、称呼的变更、待遇的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必由之路。作业组织专业化要真正落到实处,“半公半农”的“土八路”已难以适应,没有一支精兵强将,作业组织专业化的初衷目的无法达到,服务“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也无法实现。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日趋坚强,设备科技化,操作智能化,管理自动化,要求精细化。无论是设备的安装、操作,还是日常管理、维护维修,没有高素质的农村电力工作人员,难以胜任农电工作。所以,建设城乡电网管理一体化,城乡用电无差别化,必须要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队伍。据了解,目前农村电工普遍存在高龄化、非专业化,主要以六七十年代出生为主,绝大多数都未经过专业学校培训,基本都是半路“出家”,不是子承父业,就是招之有“荫”,存在人员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难以满足农村电网发展及服务现代农业的需要。
因此,服务正在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城乡电网一体化,落实作业组织专业化,需要人力资源的“转出”和“转入”,“半公半农”的农村电工从精力上、技术上不无法满足日趋发展的农电工作需要。必须提高电力培训基地办学能力,源源不断地向农村供电所提供职业电工,让从事农村电力工作者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家,只要有了自己的家业,才能认真负责,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只要有了自己的职业,才能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技术。实际上电力技术学校每年都有毕业生,但正儿八经在电力部门工作非常少,一是因体制原因他们不可能从事主业工作;二是农村供电所工作待遇较低,而不愿意从事农电工作。
如何“转入”?首先应从电力培训基地(电力技术学校)招聘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要快、适应性要强;再是从农村电力职工子女中从优录用,可以利用老同志的丰富实践与宝贵经验,搞好传帮带,让年轻同志少走弯路;其次,明确身份,提高待遇。
如何“转出”?这是稳定农村供电所职工队伍的一个关键,有利于增强在职员工归属感。首先是买足各类社会保险,免除后顾之忧,切实做到退有所保,退有所养;其次,要体现以人为本,根据年龄、特长等情况,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妥善安排工作。再是完善人才淘汰机制,畅通人员分流渠道。
落实农村作业组织专业化,实现农村电工职业化,关键要靠事业发展人,靠待遇留住人。成长要有环境,事业要有平台,发展要有空间,同工应该同酬。相信不远的将来“半公半农”的农村电工将会职业化。 瑞冰
过去大家一直称呼农村电工为“农电工”,相当于人们称呼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实他们的工作与农民工有着质的区别),这一看似简单的称呼却对农村电工心理上带来被歧视的感觉,不仅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影响技术技能的提高。当前普及农村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必须进行身份的转移、称呼的变更、待遇的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必由之路。作业组织专业化要真正落到实处,“半公半农”的“土八路”已难以适应,没有一支精兵强将,作业组织专业化的初衷目的无法达到,服务“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也无法实现。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日趋坚强,设备科技化,操作智能化,管理自动化,要求精细化。无论是设备的安装、操作,还是日常管理、维护维修,没有高素质的农村电力工作人员,难以胜任农电工作。所以,建设城乡电网管理一体化,城乡用电无差别化,必须要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队伍。据了解,目前农村电工普遍存在高龄化、非专业化,主要以六七十年代出生为主,绝大多数都未经过专业学校培训,基本都是半路“出家”,不是子承父业,就是招之有“荫”,存在人员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难以满足农村电网发展及服务现代农业的需要。
因此,服务正在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城乡电网一体化,落实作业组织专业化,需要人力资源的“转出”和“转入”,“半公半农”的农村电工从精力上、技术上不无法满足日趋发展的农电工作需要。必须提高电力培训基地办学能力,源源不断地向农村供电所提供职业电工,让从事农村电力工作者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家,只要有了自己的家业,才能认真负责,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只要有了自己的职业,才能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技术。实际上电力技术学校每年都有毕业生,但正儿八经在电力部门工作非常少,一是因体制原因他们不可能从事主业工作;二是农村供电所工作待遇较低,而不愿意从事农电工作。
如何“转入”?首先应从电力培训基地(电力技术学校)招聘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要快、适应性要强;再是从农村电力职工子女中从优录用,可以利用老同志的丰富实践与宝贵经验,搞好传帮带,让年轻同志少走弯路;其次,明确身份,提高待遇。
如何“转出”?这是稳定农村供电所职工队伍的一个关键,有利于增强在职员工归属感。首先是买足各类社会保险,免除后顾之忧,切实做到退有所保,退有所养;其次,要体现以人为本,根据年龄、特长等情况,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妥善安排工作。再是完善人才淘汰机制,畅通人员分流渠道。
落实农村作业组织专业化,实现农村电工职业化,关键要靠事业发展人,靠待遇留住人。成长要有环境,事业要有平台,发展要有空间,同工应该同酬。相信不远的将来“半公半农”的农村电工将会职业化。 瑞冰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