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表”折射电网大变化
2009-08-27 12:55:50 来源:邢君君
A-
A+
电力18讯: 七月流火、风云激荡,恰祖国60华诞在即,感怀祖国60年来的成长历程,不禁心潮澎湃。伴随着祖国的的发展壮大,以海门电网为例,从一个仅拥有2座35千伏变电所的小型电网发展到如今拥有1座在建500千伏变电所、2座220千伏变电所、10座110千伏变电所的大型环网,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小小电能表的发展就可见一斑。
一、 感应式电能表时代
1976年,海门县供电局成立时,海门所有电能表均为国产感应式电能表。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对电能的计量要求准确度要高,使用寿命要求长,而对用电的管理要求实现自动化。这些都是感应式电能表所无能为力的。加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的高准确度、长寿命且能实现远程自动抄表等多种功能的全电子式电能表,取代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已势在必行。随着1998年首批电子式单相电能表的购进,感应式电能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从感应式电能表过渡到电子表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高精度电能标准,江西电力试验研究所开始研究CB3型电子式标准功率电能表。到1994年又生产出全集成化的GX-3三相功率电能表和GXM-305多功能电能表,使标准电能表产品更加完美,1997年完成鉴定,能满足多方面测试和计量的要求。我国电能表生产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推出0.01级单、三相标准功率电能表,充分表现了我国在电能表制造上全面走上一个新台阶。
1998年,海门市供电局购进了首批100只电子式电相电能表,开始推广使用电子式电能表,通过开展电能表的轮换工作,逐步将感应式电能表更换。采用电子式电能表,提高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延长了电能表的使用寿命和轮换周期,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窃电的作用,到2002年底,全市运行中的电子式电能表已有285446只,占全部电能表的75%。
三、 从普通电子表过渡到多功能电子表时代
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研制全电子式电能表。1994年威胜集团、恒通公司等相继推出了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和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经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在我国,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制与生产已开始进入创新和符合国情的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式电能表产品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在编程、抄表技术方面已由最初的手工操作进步到目前应用广泛的抄表器自动编程抄表,并正由本地向远程编程抄表方面拓展。同时,电子式电能表由于线性度高、过载能力强、功耗低、抗高次谐波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具备防窃电能力并带分时计费功能,即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适合现代电能管理的需要,以逐步取代机械式电能表,进入电力系统生产和销售管理部门的电能计量、计费第一线,进入千家万户。
1997年,江苏省电力工业局统一下发了瑞士兰吉尔公司生产的ZB210型分时电能表,1998年,又统一下发了瑞士兰吉尔公司生产的ZB410型多功能电能表,用以替换ZB210型分时电能表,随后几年,美国ABB公司、湖南威盛公司等生产的多功能电能表也被采用。从1998年起,逐步用多功能电能表取代了有功电能表与无功电能表联合接线的计量方式。到2002年底,运行中的多功能电能表已有1350只。
四、 电能表发展新时代
经过前期资金、技术、人力的大量投入,现在电能表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新一轮的电能表革新正如箭在弦,蓄势待发。
1、予付费电能表
当今IC卡式予付费电能表仍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但有关专家提出,由于IC卡表存在着一个面向用户完全开放的插口,用户可用多种方法攻击IC卡而造成死机,数据混乱。此外由于受到成本限制,IC卡使用的密码容量有限,而容易解密,甚至出现伪造,为此电力部门曾专门指出“一户一表”不宜用IC卡表。
所谓网络购电式予付费电能表,用户到供电或物业管理部门去买电,而供电或物业管理部门采用远控或手持售电机,将购电量直接注入到用户的电表内,用户表头可显示出购电数。当显示电量减到一定值时,可发出光(或声)报警,提示用户购电,否则,当用完电时及时断电。网络购电予付式表不仅用于电能表,同时也可用于水、气表等。它完全可取代IC卡式表,且售价也将低于IC卡表,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网络售电取代IC卡售电势在必行。
2、集中式多用户全电子式电能表
我国居民住宅或公寓多以楼房为主。一座楼一般含几个单元,而每个单元少者一般近十户、十几户,多者几十户。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便于抄表和用电管理,目前一些物业管理部门将多个单块表集中安装在楼梯间。这样简单的组合造成体积庞大、不美观又不经济。设计一种体积小、功能全又经济的集中式多用户全电子式电能表十分必要。这种集中式表一个单元、乃至一幢楼同用一块即可,但它又不是多个单表的简单组合。集中式多用户全电子式电能表,体积小、功能全、性能价格比高,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小小的电能表中凝结着广大电力人的智慧和心血,承载着电网建设的过去和未来,高科技、新技术的不断注入,必将引领“小电表”带着电网建设加速跑。邢君君
一、 感应式电能表时代
1976年,海门县供电局成立时,海门所有电能表均为国产感应式电能表。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对电能的计量要求准确度要高,使用寿命要求长,而对用电的管理要求实现自动化。这些都是感应式电能表所无能为力的。加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的高准确度、长寿命且能实现远程自动抄表等多种功能的全电子式电能表,取代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已势在必行。随着1998年首批电子式单相电能表的购进,感应式电能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从感应式电能表过渡到电子表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高精度电能标准,江西电力试验研究所开始研究CB3型电子式标准功率电能表。到1994年又生产出全集成化的GX-3三相功率电能表和GXM-305多功能电能表,使标准电能表产品更加完美,1997年完成鉴定,能满足多方面测试和计量的要求。我国电能表生产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推出0.01级单、三相标准功率电能表,充分表现了我国在电能表制造上全面走上一个新台阶。
1998年,海门市供电局购进了首批100只电子式电相电能表,开始推广使用电子式电能表,通过开展电能表的轮换工作,逐步将感应式电能表更换。采用电子式电能表,提高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延长了电能表的使用寿命和轮换周期,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窃电的作用,到2002年底,全市运行中的电子式电能表已有285446只,占全部电能表的75%。
三、 从普通电子表过渡到多功能电子表时代
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研制全电子式电能表。1994年威胜集团、恒通公司等相继推出了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和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经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在我国,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制与生产已开始进入创新和符合国情的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式电能表产品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在编程、抄表技术方面已由最初的手工操作进步到目前应用广泛的抄表器自动编程抄表,并正由本地向远程编程抄表方面拓展。同时,电子式电能表由于线性度高、过载能力强、功耗低、抗高次谐波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具备防窃电能力并带分时计费功能,即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适合现代电能管理的需要,以逐步取代机械式电能表,进入电力系统生产和销售管理部门的电能计量、计费第一线,进入千家万户。
1997年,江苏省电力工业局统一下发了瑞士兰吉尔公司生产的ZB210型分时电能表,1998年,又统一下发了瑞士兰吉尔公司生产的ZB410型多功能电能表,用以替换ZB210型分时电能表,随后几年,美国ABB公司、湖南威盛公司等生产的多功能电能表也被采用。从1998年起,逐步用多功能电能表取代了有功电能表与无功电能表联合接线的计量方式。到2002年底,运行中的多功能电能表已有1350只。
四、 电能表发展新时代
经过前期资金、技术、人力的大量投入,现在电能表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新一轮的电能表革新正如箭在弦,蓄势待发。
1、予付费电能表
当今IC卡式予付费电能表仍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但有关专家提出,由于IC卡表存在着一个面向用户完全开放的插口,用户可用多种方法攻击IC卡而造成死机,数据混乱。此外由于受到成本限制,IC卡使用的密码容量有限,而容易解密,甚至出现伪造,为此电力部门曾专门指出“一户一表”不宜用IC卡表。
所谓网络购电式予付费电能表,用户到供电或物业管理部门去买电,而供电或物业管理部门采用远控或手持售电机,将购电量直接注入到用户的电表内,用户表头可显示出购电数。当显示电量减到一定值时,可发出光(或声)报警,提示用户购电,否则,当用完电时及时断电。网络购电予付式表不仅用于电能表,同时也可用于水、气表等。它完全可取代IC卡式表,且售价也将低于IC卡表,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网络售电取代IC卡售电势在必行。
2、集中式多用户全电子式电能表
我国居民住宅或公寓多以楼房为主。一座楼一般含几个单元,而每个单元少者一般近十户、十几户,多者几十户。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便于抄表和用电管理,目前一些物业管理部门将多个单块表集中安装在楼梯间。这样简单的组合造成体积庞大、不美观又不经济。设计一种体积小、功能全又经济的集中式多用户全电子式电能表十分必要。这种集中式表一个单元、乃至一幢楼同用一块即可,但它又不是多个单表的简单组合。集中式多用户全电子式电能表,体积小、功能全、性能价格比高,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小小的电能表中凝结着广大电力人的智慧和心血,承载着电网建设的过去和未来,高科技、新技术的不断注入,必将引领“小电表”带着电网建设加速跑。邢君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