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精益化管理的思考
2009-03-16 15:22:3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田恒念
随着国家对安全问责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将会更大、要求会更高。县级供电企业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保障电网安全、确保可靠供电责任重大,因此,必须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见微知著,深刻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精益化管理。
一、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
一是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电网结构不够坚强,单线单变还较多,州网与省网、县网与州网联络存在薄弱环节,安全防御水平有待提高。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种类过多,装置定值和控制策略复杂,配合困难,难以满足多变的潮流和运行方式变化。加之,山区输电线路运行环境恶劣,严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依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主要因素。重要客户供电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整改到位,用电安全隐患整改缺乏有效监督,存在供电安全事故责任风险和诱发电网事故的风险。
二是设备事故的安全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随着电网的技术升级,设备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设备安全责任更大。电网新技术、新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在岗职工对新设备的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运行特点没有全面掌握,比较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三是人身安全风险防范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输电线路交叉跨越、临近带电体作业、运行变电站二次检修试验和集中检修调试投产等环节容易出现安全监管漏洞。基建施工和改造大修工程中劳务分包及农民工涉及的人身安全问题突出,安全把关和现场监护不力引发的事故和险情多有发生。同时部分工种技能人员青黄不接,电网技术升级后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线人员技能培训跟不上,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和技能不足。部分基层站所安全生产基础不牢,专业化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人身伤亡事故风险的控制难度加大。
二、县级供电企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单位领导抓安全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严格细致不够,存在“表层、表面、表演”现象,导致安全责任和压力层层衰减、传递不到位。有的基层干部工作标准不高,制度执行不严,抓安全措施和反事故措施不实,导致一些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查处甚至重复引发故障。
二是部分现场管理不够规范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分包管理重视不够,降低现场准入标准;一些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策划不具体,危险点分析预控不够,现场隔离措施执行不力,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个别作业班组对作业组织缺乏控制,现场管理混乱,甚至严重违反安全规程。
三是事前预防有待进一步深入。主要表现在:对安全培训、标准培训、技能培训、安全警示教育和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职工教育培训缺乏实效;对生产管理系统、标准化作业推广应用不够,整体安全作业水平不高。技术监督不到位,反事故措施掌握和执行不彻底。
四是重结果轻过程意识浓厚。主要再现在:以包代管、工作票执行不严、修试校不细致、隐患整改不闭环等问题在部分单位较为突出。因设计考虑不周、设备质量缺陷、工程遗留问题等引发或扩大的事故时有发生。对系统接入、改扩建过程管理不严,新设备投运验收把关不力。
五是标准化建设滞后,规范化管理不够。主要表现在:标准管理和标准宣贯力度不够,标准意识不强;标准建设不全面,没有形成有机体系;专业和工作规划开展不够,规划意识不强。
三、推进安全精益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措施一:加强行为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杜绝人身事故。一是要深入推进履职评估,严格责任追究,有效促使履责到位。二是要深化作业精益管理,加强安全稽查,深入推进反违章。狠抓标准化作业指导卡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工作,认真清查“三防十要”措施落实,深入推进作业精益管理。三是要倾力清除各类安全隐患。认真开展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专项检查行动、日常巡视等活动。对发现的各类隐患,以及重要客户供电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进行隐患评估、定级管理和分级挂牌督办。四是要加强基建技改工程外包安全监管。规范施工器具管理和土建分包管理。推行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分包安全协议范本,落实各方安全责任。
措施二: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加强电网运行控制,保电网安全稳定。一是要协调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从调整结构、优化网络上入手,不断完善主网、配网结构,加大局部卡口、主网不满足n-1的投资,优先解决影响电网稳定运行的主要问题、卡口问题、低电压问题和“三高”台区问题。二是要加强电网运行方式管理。加强电网年度运行方式的研究和编制,及时揭示电网运行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三是要强化二次设备运行管理,严防“三误”事故。推行继电保护标准化设计,规范保护装置的选型、二次回路以及整定计算工作,防“三误”事故。四是要抓好电厂涉网安全管理。做好“三公”调度和优质服务活动,定期召开网厂联席会议,通报电网和电厂运行情况,分析和解决厂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措施三:加强设备整治改造,落实技术监督,提高设备可用率。一是要坚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采取改造杆塔接地电阻、装设可控放电避雷针、减小保护角等各种有效措施来综合整治处于多雷区的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对变电站接地网及接地引下线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进行整改治理。二是要抓好缺陷设备处理及更换改造。加强设备缺陷管理,严格按输变电设备缺陷管理规定,认真巡视设备,及时准确发现缺陷,认真记录并准确分类。三是要完善体系和机制,落实技术监督。加强技术监督队伍建设,强化技术监督手段建设,将专业技术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应用落实到具体设备、具体内容和具体流程监督上。
措施四:加强精益管理,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降低成本。一是要深化计划停运管理。加大设备停运考核力度,严控重复停电和超标准工期停电事件,有效杜绝重复停电。二是要优化检修作业组织。应用国网公司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重点对变压器、开关和输电线路等一次设备开展状态检修工作。三是要优化电压控制。加强电压监测装置的校验维护,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加强日常故障报修管理,及时处理客户投诉的低电压问题。四是要深化线损管理。针对中低压线损薄弱环节,全面加强中低压线损管理,整治窃电严重台区,加强对整治台区的跟踪和评估分析。按照国务院要求用户执行新功率因数标准的精神,确保新报装高压客户、动力客户的功率因数达到规定标准。
措施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进一步推行变电站集中监控。加强对现有无人值班模式的研究,优化完善现有无人值班模式,并使之标准化。二是要推广安全生产应用系统,提高应用水平。全面启动安全、统计等SG186系统模块的应用工作,强化对系统应用情况的检查考核。三是要提高基层作业装备水平。优先选用高可靠性、高性能设备,提高设备入网品质。
措施六: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一是要加强预案的完善及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预案,对已有的应急预案进行审核修编,编制预案处置简本。二是要加强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明确应急状态下的人员到位责任。抓好应急物资储备,补充应急所需的设备及备品备件。按抢修工器具配置标准,配置应急抢修及施工作业机具,提高重要活动、重要用户及紧急情况下的供电保障能力。三是要加强应急实战演练。组织开展调度反事故演习、通讯信息系统反事故演练和电网“黑启动”试验等。
措施七:加强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要结合实际完善标准,逐步建立全面一体化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围绕安全生产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的作业质量、管理质量和领导质量,按“过程方法”开展管理,要让任何工作过程都确定标准,任何工作场合都落实标准,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符合标准。
措施八:强化队伍履责能力建设。一是要强化学习和培训。学习培训岗位应掌握的标准;学习培训岗位应掌握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一般工作方法。加大抽考和调考的力度,使之标准化、常态化。二是要要不断推进专业化管理。解决单个人员工作量不饱满,整体人员不够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全程式考核评价。健全由安全质量、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四维组成的员工评价模型,实行约束和激励并举。四是要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领导层“诚信履职”,管理层“诚信做事”,执行层“诚信作业”,力戒“表层、表面、表演”现象,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
随着国家对安全问责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将会更大、要求会更高。县级供电企业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保障电网安全、确保可靠供电责任重大,因此,必须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见微知著,深刻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精益化管理。
一、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
一是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电网结构不够坚强,单线单变还较多,州网与省网、县网与州网联络存在薄弱环节,安全防御水平有待提高。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种类过多,装置定值和控制策略复杂,配合困难,难以满足多变的潮流和运行方式变化。加之,山区输电线路运行环境恶劣,严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依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主要因素。重要客户供电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整改到位,用电安全隐患整改缺乏有效监督,存在供电安全事故责任风险和诱发电网事故的风险。
二是设备事故的安全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随着电网的技术升级,设备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设备安全责任更大。电网新技术、新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在岗职工对新设备的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运行特点没有全面掌握,比较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三是人身安全风险防范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输电线路交叉跨越、临近带电体作业、运行变电站二次检修试验和集中检修调试投产等环节容易出现安全监管漏洞。基建施工和改造大修工程中劳务分包及农民工涉及的人身安全问题突出,安全把关和现场监护不力引发的事故和险情多有发生。同时部分工种技能人员青黄不接,电网技术升级后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线人员技能培训跟不上,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和技能不足。部分基层站所安全生产基础不牢,专业化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人身伤亡事故风险的控制难度加大。
二、县级供电企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单位领导抓安全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严格细致不够,存在“表层、表面、表演”现象,导致安全责任和压力层层衰减、传递不到位。有的基层干部工作标准不高,制度执行不严,抓安全措施和反事故措施不实,导致一些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查处甚至重复引发故障。
二是部分现场管理不够规范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分包管理重视不够,降低现场准入标准;一些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策划不具体,危险点分析预控不够,现场隔离措施执行不力,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个别作业班组对作业组织缺乏控制,现场管理混乱,甚至严重违反安全规程。
三是事前预防有待进一步深入。主要表现在:对安全培训、标准培训、技能培训、安全警示教育和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职工教育培训缺乏实效;对生产管理系统、标准化作业推广应用不够,整体安全作业水平不高。技术监督不到位,反事故措施掌握和执行不彻底。
四是重结果轻过程意识浓厚。主要再现在:以包代管、工作票执行不严、修试校不细致、隐患整改不闭环等问题在部分单位较为突出。因设计考虑不周、设备质量缺陷、工程遗留问题等引发或扩大的事故时有发生。对系统接入、改扩建过程管理不严,新设备投运验收把关不力。
五是标准化建设滞后,规范化管理不够。主要表现在:标准管理和标准宣贯力度不够,标准意识不强;标准建设不全面,没有形成有机体系;专业和工作规划开展不够,规划意识不强。
三、推进安全精益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措施一:加强行为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杜绝人身事故。一是要深入推进履职评估,严格责任追究,有效促使履责到位。二是要深化作业精益管理,加强安全稽查,深入推进反违章。狠抓标准化作业指导卡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工作,认真清查“三防十要”措施落实,深入推进作业精益管理。三是要倾力清除各类安全隐患。认真开展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专项检查行动、日常巡视等活动。对发现的各类隐患,以及重要客户供电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进行隐患评估、定级管理和分级挂牌督办。四是要加强基建技改工程外包安全监管。规范施工器具管理和土建分包管理。推行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分包安全协议范本,落实各方安全责任。
措施二: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加强电网运行控制,保电网安全稳定。一是要协调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从调整结构、优化网络上入手,不断完善主网、配网结构,加大局部卡口、主网不满足n-1的投资,优先解决影响电网稳定运行的主要问题、卡口问题、低电压问题和“三高”台区问题。二是要加强电网运行方式管理。加强电网年度运行方式的研究和编制,及时揭示电网运行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三是要强化二次设备运行管理,严防“三误”事故。推行继电保护标准化设计,规范保护装置的选型、二次回路以及整定计算工作,防“三误”事故。四是要抓好电厂涉网安全管理。做好“三公”调度和优质服务活动,定期召开网厂联席会议,通报电网和电厂运行情况,分析和解决厂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措施三:加强设备整治改造,落实技术监督,提高设备可用率。一是要坚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采取改造杆塔接地电阻、装设可控放电避雷针、减小保护角等各种有效措施来综合整治处于多雷区的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对变电站接地网及接地引下线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进行整改治理。二是要抓好缺陷设备处理及更换改造。加强设备缺陷管理,严格按输变电设备缺陷管理规定,认真巡视设备,及时准确发现缺陷,认真记录并准确分类。三是要完善体系和机制,落实技术监督。加强技术监督队伍建设,强化技术监督手段建设,将专业技术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应用落实到具体设备、具体内容和具体流程监督上。
措施四:加强精益管理,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降低成本。一是要深化计划停运管理。加大设备停运考核力度,严控重复停电和超标准工期停电事件,有效杜绝重复停电。二是要优化检修作业组织。应用国网公司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重点对变压器、开关和输电线路等一次设备开展状态检修工作。三是要优化电压控制。加强电压监测装置的校验维护,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加强日常故障报修管理,及时处理客户投诉的低电压问题。四是要深化线损管理。针对中低压线损薄弱环节,全面加强中低压线损管理,整治窃电严重台区,加强对整治台区的跟踪和评估分析。按照国务院要求用户执行新功率因数标准的精神,确保新报装高压客户、动力客户的功率因数达到规定标准。
措施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进一步推行变电站集中监控。加强对现有无人值班模式的研究,优化完善现有无人值班模式,并使之标准化。二是要推广安全生产应用系统,提高应用水平。全面启动安全、统计等SG186系统模块的应用工作,强化对系统应用情况的检查考核。三是要提高基层作业装备水平。优先选用高可靠性、高性能设备,提高设备入网品质。
措施六: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一是要加强预案的完善及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预案,对已有的应急预案进行审核修编,编制预案处置简本。二是要加强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明确应急状态下的人员到位责任。抓好应急物资储备,补充应急所需的设备及备品备件。按抢修工器具配置标准,配置应急抢修及施工作业机具,提高重要活动、重要用户及紧急情况下的供电保障能力。三是要加强应急实战演练。组织开展调度反事故演习、通讯信息系统反事故演练和电网“黑启动”试验等。
措施七:加强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要结合实际完善标准,逐步建立全面一体化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围绕安全生产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的作业质量、管理质量和领导质量,按“过程方法”开展管理,要让任何工作过程都确定标准,任何工作场合都落实标准,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符合标准。
措施八:强化队伍履责能力建设。一是要强化学习和培训。学习培训岗位应掌握的标准;学习培训岗位应掌握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一般工作方法。加大抽考和调考的力度,使之标准化、常态化。二是要要不断推进专业化管理。解决单个人员工作量不饱满,整体人员不够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全程式考核评价。健全由安全质量、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四维组成的员工评价模型,实行约束和激励并举。四是要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领导层“诚信履职”,管理层“诚信做事”,执行层“诚信作业”,力戒“表层、表面、表演”现象,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