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电”惠农村
2008-12-23 11:23:5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丁正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一转眼,改革开放已经30个年头,我也匆匆走过了30年的人生路程。30年,在时间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却是多么的宝贵。3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名电力职工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的“电”的变化。
乡村通电 耕种开始机械化
我出生在安徽枞阳县的一个边远农村,刚改革开放时我县的农村基本没有电。我对电的最初认识还是在小学课本上,记得有一天,我学了一篇新课文,名字叫《电》,里面大致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电,真方便”。回家后我便问父亲什么是电、电怎么来,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半天也说不清楚,只是告诉我“城里有了电,就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煤油灯,每家每户都用电灯泡,晚上什么都看得到”。父亲说完以后,我心中就有一个期盼:有一天我们也要用上电,再也不用火柴去点煤油灯。
1988年底,改革开放10年,我的家乡终于通了电。记得那年下半年,村里的头等大事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出小工配合从县里花高价请来的3位电工师傅挖洞、立杆、放线等。虽然每天村民们都很辛苦,但我还是很清楚的记得村民们那种急于通电的喜悦之情。快过年时一条贯穿全村的低压线路和一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终于安装好了,通电的当天,全村近4000村民欢呼雀跃,鞭炮声此起彼伏。父亲也将家里每间房子都装上了电灯,晚上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我也不需要非在白天写作业了。爷爷一狠心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我们全家都围坐在电视机旁,虽然那时没有多少台和节目,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的电视节目中没有广告,看起电视来特别过瘾。
又过了几年,家乡的经济不断发展,乡亲们开始陆续购买电视机、录音机等,部分村民还购买提水泵代替水车抽水种田。我家也购买了一台提水泵,刚开始提水泵不多时水也能抽上,看到父母再也不用吃苦用水车抽水我高兴极了,几代人一直用的水车也因此被束之高阁了。但那时家里和乡亲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经常出现用电故障而找不到人修理,哪怕是简单的插排和开关损坏,每次都要花钱请乡里的师傅跑老远的路来修理,还要为他们提供上好的招待。就这样乡亲们越来越羡慕懂电的人,感觉他们特别了不起,父母也希望我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懂电的人。
就在乡亲们不断新增电动工具和家用电器时,让乡亲们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原来正常出水的提水泵在农忙时出水总是时断时续,水量非常小。再加上经常停电,电器一不留神就烧坏了,这让乡亲们再也不敢使用电动工具了,那些购买的提水泵和打稻机等都成了摆设,乡亲们又不得不找来水车等原始农具,恢复原有耕作模式。
“两改一同价” 农村用上放心电
1998年,那一年我上大学,也是改革开放20年,家乡传来了进行“两改一同价”的喜讯,父母告诉我村里将新增多台变压器来彻底解决用电难题,同时还取消总表直接抄表,到时用电和城里一样便宜。听到这些,想到父母可以再也不用辛苦地手工种田了,我的内心又激动不已。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同市的宿松供电公司从事农电管理工作,让我有机会直接为农村用电服务。参加工作近8年,我切身感受到我国农村电力的变化:国家每年对农村用电投入越来越大,农村电网日益坚强,用电服务越来越优质,农民用电量日益递增,2004年6月更是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全部同网同价,农村和城市用电再也没有区别了。
现在我的家乡与宿松农村一样,乡亲们的家用电器和电动工具越来越多,再也不用为用电难和电价高发愁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电网提出的“让电于民”让农村生产与生活用电更有保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一转眼,改革开放已经30个年头,我也匆匆走过了30年的人生路程。30年,在时间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却是多么的宝贵。3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名电力职工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的“电”的变化。
乡村通电 耕种开始机械化
我出生在安徽枞阳县的一个边远农村,刚改革开放时我县的农村基本没有电。我对电的最初认识还是在小学课本上,记得有一天,我学了一篇新课文,名字叫《电》,里面大致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电,真方便”。回家后我便问父亲什么是电、电怎么来,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半天也说不清楚,只是告诉我“城里有了电,就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煤油灯,每家每户都用电灯泡,晚上什么都看得到”。父亲说完以后,我心中就有一个期盼:有一天我们也要用上电,再也不用火柴去点煤油灯。
1988年底,改革开放10年,我的家乡终于通了电。记得那年下半年,村里的头等大事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出小工配合从县里花高价请来的3位电工师傅挖洞、立杆、放线等。虽然每天村民们都很辛苦,但我还是很清楚的记得村民们那种急于通电的喜悦之情。快过年时一条贯穿全村的低压线路和一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终于安装好了,通电的当天,全村近4000村民欢呼雀跃,鞭炮声此起彼伏。父亲也将家里每间房子都装上了电灯,晚上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我也不需要非在白天写作业了。爷爷一狠心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我们全家都围坐在电视机旁,虽然那时没有多少台和节目,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的电视节目中没有广告,看起电视来特别过瘾。
又过了几年,家乡的经济不断发展,乡亲们开始陆续购买电视机、录音机等,部分村民还购买提水泵代替水车抽水种田。我家也购买了一台提水泵,刚开始提水泵不多时水也能抽上,看到父母再也不用吃苦用水车抽水我高兴极了,几代人一直用的水车也因此被束之高阁了。但那时家里和乡亲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经常出现用电故障而找不到人修理,哪怕是简单的插排和开关损坏,每次都要花钱请乡里的师傅跑老远的路来修理,还要为他们提供上好的招待。就这样乡亲们越来越羡慕懂电的人,感觉他们特别了不起,父母也希望我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懂电的人。
就在乡亲们不断新增电动工具和家用电器时,让乡亲们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原来正常出水的提水泵在农忙时出水总是时断时续,水量非常小。再加上经常停电,电器一不留神就烧坏了,这让乡亲们再也不敢使用电动工具了,那些购买的提水泵和打稻机等都成了摆设,乡亲们又不得不找来水车等原始农具,恢复原有耕作模式。
“两改一同价” 农村用上放心电
1998年,那一年我上大学,也是改革开放20年,家乡传来了进行“两改一同价”的喜讯,父母告诉我村里将新增多台变压器来彻底解决用电难题,同时还取消总表直接抄表,到时用电和城里一样便宜。听到这些,想到父母可以再也不用辛苦地手工种田了,我的内心又激动不已。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同市的宿松供电公司从事农电管理工作,让我有机会直接为农村用电服务。参加工作近8年,我切身感受到我国农村电力的变化:国家每年对农村用电投入越来越大,农村电网日益坚强,用电服务越来越优质,农民用电量日益递增,2004年6月更是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全部同网同价,农村和城市用电再也没有区别了。
现在我的家乡与宿松农村一样,乡亲们的家用电器和电动工具越来越多,再也不用为用电难和电价高发愁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电网提出的“让电于民”让农村生产与生活用电更有保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