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河源电网建设 夯实经济命脉之基
2008-12-30 12:30:5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来源: 河源日报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电网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夯实率先崛起的基础,构建现代电力体系举足轻重。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供电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电力体系。电力体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电力能源建设,二是电网建设。针对当前河源的实际情况,电力供应的主要制约因素还是在电网建设。也正如此,此前召开的高规格的全市电网建设会议提出了 “构建现代电网,推动率先崛起”的目标,这说明市委、市政府将把加快电网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
机遇!河源加快电网建设,当前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外部条件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低潮期。这个时候,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当作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从河源的内部条件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河源经济健康发展的“小气候”,这就需要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要靠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来扩大内需。根据推进“1・8・28”(1个50千伏、8个220千伏、28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网建设工程要求,今后三年内地方财政投入300万元可推动“1・8・28”输变电工程和农网改造投资46.5亿元。这意味着此举不但可以拉动当前投资、促进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发展潮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满足今后10年全市用电需求,为推动率先崛起创造良好条件。
速度!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当前,全市电网结构、电力供应已不适应河源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十一五”期间,河源电网建设计划投入38亿元,重点建设“1・8・28”电网建设工程。但到目前为止,仅完成投资11亿元,只占计划的28%。
由于电网建设滞后,目前河源电网与省网之间的联系仅有 3条220千伏线路,在不受网供负荷指标的限制下,河源最大可供电能力仅80万千瓦,无法满足河源快速增长的负荷要求。
抢抓进度,无疑成了当前电网建设的当务之急。 “1・8・28”电网建设工程进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为此,要增强电网建设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使命感,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速电网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500千伏为核心、220千伏为骨干,各县区互联互供的网架格局的现代化大电网。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农网改造任务由6年缩短为3年基本完成,全市农网改造面提高到90%以上。
后劲!有人形象地把电力比作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工业化时代,是它为企业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河源工业近年来发展快,与强大的电力支撑是分不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亿元、GDP要达到50亿元,届时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0亿千瓦,全市最高负荷将达到132万千瓦。从目前现状看,最大供电能力只有80万千瓦,今后几年电力供应缺口很大。
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就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发展,“工业立市”就难以坚持,“率先崛起”目标就难以实现。
保增长、增后劲,首先要增加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而电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无疑是增后劲中的“后劲”。
与此同时,河源还要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电力能源建设方面。报告提出,要确保河源电厂一期第2台机组顺利投产,争取二期工程尽快立项建设,加快推进东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力争源城、东源的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立项。大力发展以燃煤发电、抽水蓄能发电、水电发电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上述电源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年发电量将达到40亿千瓦时,这将给河源发展又添强劲动力。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电网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夯实率先崛起的基础,构建现代电力体系举足轻重。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供电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电力体系。电力体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电力能源建设,二是电网建设。针对当前河源的实际情况,电力供应的主要制约因素还是在电网建设。也正如此,此前召开的高规格的全市电网建设会议提出了 “构建现代电网,推动率先崛起”的目标,这说明市委、市政府将把加快电网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
机遇!河源加快电网建设,当前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外部条件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低潮期。这个时候,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当作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从河源的内部条件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河源经济健康发展的“小气候”,这就需要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要靠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来扩大内需。根据推进“1・8・28”(1个50千伏、8个220千伏、28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网建设工程要求,今后三年内地方财政投入300万元可推动“1・8・28”输变电工程和农网改造投资46.5亿元。这意味着此举不但可以拉动当前投资、促进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发展潮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满足今后10年全市用电需求,为推动率先崛起创造良好条件。
速度!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当前,全市电网结构、电力供应已不适应河源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十一五”期间,河源电网建设计划投入38亿元,重点建设“1・8・28”电网建设工程。但到目前为止,仅完成投资11亿元,只占计划的28%。
由于电网建设滞后,目前河源电网与省网之间的联系仅有 3条220千伏线路,在不受网供负荷指标的限制下,河源最大可供电能力仅80万千瓦,无法满足河源快速增长的负荷要求。
抢抓进度,无疑成了当前电网建设的当务之急。 “1・8・28”电网建设工程进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为此,要增强电网建设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使命感,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速电网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500千伏为核心、220千伏为骨干,各县区互联互供的网架格局的现代化大电网。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农网改造任务由6年缩短为3年基本完成,全市农网改造面提高到90%以上。
后劲!有人形象地把电力比作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工业化时代,是它为企业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河源工业近年来发展快,与强大的电力支撑是分不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亿元、GDP要达到50亿元,届时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0亿千瓦,全市最高负荷将达到132万千瓦。从目前现状看,最大供电能力只有80万千瓦,今后几年电力供应缺口很大。
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就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发展,“工业立市”就难以坚持,“率先崛起”目标就难以实现。
保增长、增后劲,首先要增加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而电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无疑是增后劲中的“后劲”。
与此同时,河源还要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电力能源建设方面。报告提出,要确保河源电厂一期第2台机组顺利投产,争取二期工程尽快立项建设,加快推进东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力争源城、东源的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立项。大力发展以燃煤发电、抽水蓄能发电、水电发电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上述电源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年发电量将达到40亿千瓦时,这将给河源发展又添强劲动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