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愿
2008-11-21 13:54:4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我们家乡就有一种叫“抚州采茶戏”的地方戏剧。说实话,对这种戏剧我并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只知道它是由当地热爱演艺、具有一定演技功底的民间人士所搭起的草台班子,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种民间艺术体。当然我更清楚的是,抚州采茶戏犹如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我的父亲,令他魂牵梦绕,夜不能寐,父亲对它可谓“情有独钟”。
记得小时候,总有一些采茶剧团的演艺人士会送戏“下乡进村”,这可乐坏了父亲。因此,尽管是三五里之外的邻村来了演戏的,父亲也会早早吃过晚饭,背着陶气的我淌过门前那条养育和滋润祖祖辈辈村民的小河去看戏。直到曲终人散夜深人静时,父亲才恋恋不舍离开戏场,踏着月色折返村里。晚上睡在床上的父亲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也许,兴奋的因子总会刺激人们睡眠的细胞。那时候,父亲跟我们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哪天可以坐在家里看采茶戏,那该多好!”当然,那只能是句玩笑话,试想,在青灯黄卷、电灯遥不可及的年代,在那山旯旮的小村庄,谁会相信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的狂言?因而,父亲的这个心愿只能深埋心底。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一政策春风的吹拂下,一些村民开始慢慢宽裕起来。1987年的秋天,村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可真是让村人激动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每天晚上那户人家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尽管户主将电视机放在厅堂,门前仍然人头攒动,门槛几乎都被踩破了。当然,那时我家是买不起这“奢侈品”,只能当个“看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农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1990年底,我家也有了第一台14英村的黑白电视机,当时的价格是200多元。其实,父亲对电视节目并不很感兴趣,只是看到村人纷纷买了之后不愿托全村的“后腿”。
90年代中后期,VCD、音箱之类的电子产品纷纷上市,随着这些电子产品的畅销,录制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头脑精灵的抚州采茶艺人也纷纷将采茶戏录制成VCD光盘,推入市场进行销售。知道父亲是位十足的“采茶戏迷”的村民便建议:“何不去买台VCD,那样不就可以天天坐在家里看你的采茶戏?”其实,父亲何尝不想?只是那时几千元一台的VCD,对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的父亲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更何况,那时又正逢我在省城上中专,每年上万元的开销本来就让含莘如苦的双亲负债度日,因而,为了供我上学,父亲只能忍痛割爱再次将他的心愿埋藏起来。
1999年,全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网改造。“两网一同价”后,村里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变化。原先,我家总是照15W的灯泡,有时因为电压不稳经常造成灯泡被炸,于是父亲干脆买来功率只有8W的日光灯杠,一来可省电费,农网改造前的电费每度高达3.2元,二来又可经久耐用,可谓“一举两得”。农改后,村里不但用上了安全稳定可靠的电能,而且价格实惠,与城里一样,每度只需0.6元多,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如果说改革开放让农民扬起了致富奔小康的风帆,那电力的发展就是这风帆破浪前行的“螺旋桨”,为其不断护航,不断助力。2000年以后,村里人接连用上了彩电、VCD、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电器化产品。然而,那时我家刚刚从债务中(因我读中专及成家总共花去4万余元,这笔钱大多从亲朋好友处筹借)脱身,因而对这些“消费品”还不敢轻易享受。当然,父亲心中也有他自己的“算盘”:那时村里还没有碾米机,村人要用板车拉谷到五里之外的村庄碾米,又累又不方便,现在电压又稳、电价又这么便宜,何不买台碾米机?有了这个坚定的想法后,父亲说干就干,于2000年底花1800多元买了台小型碾米机。起初父亲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后来部分村民也到我家来碾米,父亲便收点电费钱。由于父亲为人和蔼,服务态度又好,再后来全村的人都上我家碾米。看到这种情况,好心人便向父亲建议:“既然全村人都来碾米,你何不像别处一样按市场价格收费,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就这样,我家便成了碾米作坊,也有了除土地之外的另一块收入。据估算,父亲碾米每年可净挣2000来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生活的逐步改观,父亲也总算有点积蓄了。2002年,我家购置了彩电,2003年又买了VCD、音箱等电器。如今,坐在家里舒心享受“抚州采茶戏”这一30年前的“异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埋藏父亲心底30多年的心愿以偿了。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家。在谈到如今女子均在外面,父母双亲有点孤单,没有享受到女子的照顾和关爱时,我不无愧疚。父亲却淡淡一笑:没什么,只要你这做儿子的心里惦记着我们俩就行了,况且我还有我的“采茶戏”天天与我做伴,怎么会孤单呢?
是啊,如愿以偿的父亲如今并不觉得孤单,反倒有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之感,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此,我要感谢党的政策,感谢供电企业,更感谢那些为电力事业默默无闻、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许许多多电力人!(邓明华 )
记得小时候,总有一些采茶剧团的演艺人士会送戏“下乡进村”,这可乐坏了父亲。因此,尽管是三五里之外的邻村来了演戏的,父亲也会早早吃过晚饭,背着陶气的我淌过门前那条养育和滋润祖祖辈辈村民的小河去看戏。直到曲终人散夜深人静时,父亲才恋恋不舍离开戏场,踏着月色折返村里。晚上睡在床上的父亲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也许,兴奋的因子总会刺激人们睡眠的细胞。那时候,父亲跟我们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哪天可以坐在家里看采茶戏,那该多好!”当然,那只能是句玩笑话,试想,在青灯黄卷、电灯遥不可及的年代,在那山旯旮的小村庄,谁会相信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的狂言?因而,父亲的这个心愿只能深埋心底。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一政策春风的吹拂下,一些村民开始慢慢宽裕起来。1987年的秋天,村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可真是让村人激动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每天晚上那户人家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尽管户主将电视机放在厅堂,门前仍然人头攒动,门槛几乎都被踩破了。当然,那时我家是买不起这“奢侈品”,只能当个“看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农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1990年底,我家也有了第一台14英村的黑白电视机,当时的价格是200多元。其实,父亲对电视节目并不很感兴趣,只是看到村人纷纷买了之后不愿托全村的“后腿”。
90年代中后期,VCD、音箱之类的电子产品纷纷上市,随着这些电子产品的畅销,录制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头脑精灵的抚州采茶艺人也纷纷将采茶戏录制成VCD光盘,推入市场进行销售。知道父亲是位十足的“采茶戏迷”的村民便建议:“何不去买台VCD,那样不就可以天天坐在家里看你的采茶戏?”其实,父亲何尝不想?只是那时几千元一台的VCD,对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的父亲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更何况,那时又正逢我在省城上中专,每年上万元的开销本来就让含莘如苦的双亲负债度日,因而,为了供我上学,父亲只能忍痛割爱再次将他的心愿埋藏起来。
1999年,全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网改造。“两网一同价”后,村里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变化。原先,我家总是照15W的灯泡,有时因为电压不稳经常造成灯泡被炸,于是父亲干脆买来功率只有8W的日光灯杠,一来可省电费,农网改造前的电费每度高达3.2元,二来又可经久耐用,可谓“一举两得”。农改后,村里不但用上了安全稳定可靠的电能,而且价格实惠,与城里一样,每度只需0.6元多,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如果说改革开放让农民扬起了致富奔小康的风帆,那电力的发展就是这风帆破浪前行的“螺旋桨”,为其不断护航,不断助力。2000年以后,村里人接连用上了彩电、VCD、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电器化产品。然而,那时我家刚刚从债务中(因我读中专及成家总共花去4万余元,这笔钱大多从亲朋好友处筹借)脱身,因而对这些“消费品”还不敢轻易享受。当然,父亲心中也有他自己的“算盘”:那时村里还没有碾米机,村人要用板车拉谷到五里之外的村庄碾米,又累又不方便,现在电压又稳、电价又这么便宜,何不买台碾米机?有了这个坚定的想法后,父亲说干就干,于2000年底花1800多元买了台小型碾米机。起初父亲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后来部分村民也到我家来碾米,父亲便收点电费钱。由于父亲为人和蔼,服务态度又好,再后来全村的人都上我家碾米。看到这种情况,好心人便向父亲建议:“既然全村人都来碾米,你何不像别处一样按市场价格收费,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就这样,我家便成了碾米作坊,也有了除土地之外的另一块收入。据估算,父亲碾米每年可净挣2000来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生活的逐步改观,父亲也总算有点积蓄了。2002年,我家购置了彩电,2003年又买了VCD、音箱等电器。如今,坐在家里舒心享受“抚州采茶戏”这一30年前的“异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埋藏父亲心底30多年的心愿以偿了。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家。在谈到如今女子均在外面,父母双亲有点孤单,没有享受到女子的照顾和关爱时,我不无愧疚。父亲却淡淡一笑:没什么,只要你这做儿子的心里惦记着我们俩就行了,况且我还有我的“采茶戏”天天与我做伴,怎么会孤单呢?
是啊,如愿以偿的父亲如今并不觉得孤单,反倒有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之感,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此,我要感谢党的政策,感谢供电企业,更感谢那些为电力事业默默无闻、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许许多多电力人!(邓明华 )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