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农村电气化事业新画卷―――访原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发展局局长杨鸿义
2008-11-27 15:41:2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本网记者 谢毅
30年前,发轫于中国农村的那场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电力,历经30年发展,也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30年的改革历程,使农村电力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加速了我国实行农村电气化的伟大进程。”杨鸿义以一句话概括了农村电力30年的辉煌成就。杨鸿义曾任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发展局局长,现任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作为一个老农电人,他与记者谈起农电30年的发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记者:您从事农电管理工作几十年,亲身经历了农电发展进程中的许多大事。请您给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30年来农村电力取得的成就。
杨鸿义:我是一个老农电人了,目睹着农电事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真是感慨良多啊!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电力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农村用电水平大幅增长,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截至2007年年底,县级及以下用电量达10600多亿千瓦时,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2倍;县、乡、村、户的通电率全面提高,国网系统的数据分别为100%、99.99%、99.90%和99.89%;农村电网得到了大范围、大规模建设与改造,农村供电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农村电价与城市的同网同价;农村电网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理顺了农电管理体制,初步构筑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农电管理体制;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不断加强,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民已从“用上电,有电用”,到“用好电,用得起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记者:您用简明的话语为我们描述了30年来农村电力发展的壮丽画面。在您列举的这些巨大成就中,您认为哪件事最能代表农电发展的成就?
杨鸿义:我认为,“两改一同价”可以说是30年来农电改革与发展的里程碑,是农村电力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两改一同价”就是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全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心系农民、农村、农业,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从1998年到2005年,历时7年的“两改一同价”,是中国农电发展史上的丰碑。这7年间,党和国家拿出巨资,投向农网,建设农村,造福农民,这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要知道,农电体制改革之难,农网改造工程规模之大,资金投入之多,施工任务之艰巨,设备采购量之大,所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之重,都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两改一同价”的具体实施者,百万电力大军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下,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真心打造千秋伟业的“民心工程”,在中国农村电力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记者:总结30年来农村电力发展的丰富经验,对今后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大有裨益。您多年从事农电管理工作,有何深刻体会?
杨鸿义:总结我多年从事农电管理工作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电力在社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电力的供应和使用问题就十分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电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的动力能源支持,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农民享受现代生活的保证。我们应从落实“三农”以及建设小康社会大目标高度去重新认识农电、学习农电。在电力系统内,要充分认识农村电力在供应和使用上的特殊性,农电所具有的群众性、社会性及政策性,不同于城市供用电;充分认识农电工作的本质是“社会农电”、“政策农电”、“责任农电”,“农”字不可淡化和丢掉。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村电气化是电网经营企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认识在中国实现农村电气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二是农电工作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工作中的整体思路相一致,并与地方政府工作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农电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电力系统提出的电力“三为”服务、“电力扶贫共富”、“两改一同价”以及“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都是与大目标相联系,都是电力系统落实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具体化,都是电力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举措,深得党和国家以及广大农民的认可。
三是农村电力的发展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从农村电力的基本建设到电网维护运行,构建和谐的农村供用电环境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县级管理体制无论何种模式,服务于当地经济、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宗旨是不变的。30年来,我们在实施各项重大举措时,都由省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组织领导,工作开展非常顺利,不少省(市、区)成立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有省长、市长、县长抓电,工作会出现新的可喜的局面。
四是要因地制宜出台政策,疏通农电发展资金渠道,确保农电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在“两改一同价”中,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电体制改革的“2号文件”,关于改造农网和乡镇电管站改革的“134号文件”,都对农电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电改革和发展中,关于农村电价的优惠政策,关于“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政策,关于整顿电价、减轻农民不合理用电负担政策,关于用集资办电的“2分钱”作为农网改造还贷资金政策等等,都对农电体制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幕,农村电力也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您认为在新形势下,农村电力应当怎样谋划发展之路?
杨鸿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将引领农电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新形势下,农电工作要密切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密切关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密切关注农村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密切关注国网和南网两大电网公司对电网改革与发展的整体部署和要求,认识农电内涵,找准农电定位,谋划农电发展。
当前,在学习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要稳步推进新农网的建设,巩固户户通电成果,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农电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精心谋划和探索农电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好制约农电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农电工队伍的稳定,扎实稳步地把农电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回顾、反思、总结30年,我们积累了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电力的基本经验,也遇到了难题,找到了今后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一些问题的途径。我们要巩固30年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关注“三农”、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形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新辉煌。
■本网记者 谢毅
30年前,发轫于中国农村的那场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电力,历经30年发展,也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30年的改革历程,使农村电力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加速了我国实行农村电气化的伟大进程。”杨鸿义以一句话概括了农村电力30年的辉煌成就。杨鸿义曾任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发展局局长,现任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作为一个老农电人,他与记者谈起农电30年的发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记者:您从事农电管理工作几十年,亲身经历了农电发展进程中的许多大事。请您给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30年来农村电力取得的成就。
杨鸿义:我是一个老农电人了,目睹着农电事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真是感慨良多啊!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电力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农村用电水平大幅增长,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截至2007年年底,县级及以下用电量达10600多亿千瓦时,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2倍;县、乡、村、户的通电率全面提高,国网系统的数据分别为100%、99.99%、99.90%和99.89%;农村电网得到了大范围、大规模建设与改造,农村供电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农村电价与城市的同网同价;农村电网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理顺了农电管理体制,初步构筑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农电管理体制;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不断加强,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民已从“用上电,有电用”,到“用好电,用得起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记者:您用简明的话语为我们描述了30年来农村电力发展的壮丽画面。在您列举的这些巨大成就中,您认为哪件事最能代表农电发展的成就?
杨鸿义:我认为,“两改一同价”可以说是30年来农电改革与发展的里程碑,是农村电力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两改一同价”就是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全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心系农民、农村、农业,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从1998年到2005年,历时7年的“两改一同价”,是中国农电发展史上的丰碑。这7年间,党和国家拿出巨资,投向农网,建设农村,造福农民,这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要知道,农电体制改革之难,农网改造工程规模之大,资金投入之多,施工任务之艰巨,设备采购量之大,所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之重,都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两改一同价”的具体实施者,百万电力大军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下,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真心打造千秋伟业的“民心工程”,在中国农村电力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记者:总结30年来农村电力发展的丰富经验,对今后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大有裨益。您多年从事农电管理工作,有何深刻体会?
杨鸿义:总结我多年从事农电管理工作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电力在社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电力的供应和使用问题就十分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电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的动力能源支持,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农民享受现代生活的保证。我们应从落实“三农”以及建设小康社会大目标高度去重新认识农电、学习农电。在电力系统内,要充分认识农村电力在供应和使用上的特殊性,农电所具有的群众性、社会性及政策性,不同于城市供用电;充分认识农电工作的本质是“社会农电”、“政策农电”、“责任农电”,“农”字不可淡化和丢掉。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村电气化是电网经营企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认识在中国实现农村电气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二是农电工作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工作中的整体思路相一致,并与地方政府工作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农电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电力系统提出的电力“三为”服务、“电力扶贫共富”、“两改一同价”以及“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都是与大目标相联系,都是电力系统落实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具体化,都是电力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举措,深得党和国家以及广大农民的认可。
三是农村电力的发展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从农村电力的基本建设到电网维护运行,构建和谐的农村供用电环境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县级管理体制无论何种模式,服务于当地经济、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宗旨是不变的。30年来,我们在实施各项重大举措时,都由省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组织领导,工作开展非常顺利,不少省(市、区)成立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有省长、市长、县长抓电,工作会出现新的可喜的局面。
四是要因地制宜出台政策,疏通农电发展资金渠道,确保农电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在“两改一同价”中,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电体制改革的“2号文件”,关于改造农网和乡镇电管站改革的“134号文件”,都对农电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电改革和发展中,关于农村电价的优惠政策,关于“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政策,关于整顿电价、减轻农民不合理用电负担政策,关于用集资办电的“2分钱”作为农网改造还贷资金政策等等,都对农电体制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幕,农村电力也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您认为在新形势下,农村电力应当怎样谋划发展之路?
杨鸿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将引领农电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新形势下,农电工作要密切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密切关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密切关注农村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密切关注国网和南网两大电网公司对电网改革与发展的整体部署和要求,认识农电内涵,找准农电定位,谋划农电发展。
当前,在学习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要稳步推进新农网的建设,巩固户户通电成果,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农电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精心谋划和探索农电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好制约农电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农电工队伍的稳定,扎实稳步地把农电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回顾、反思、总结30年,我们积累了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电力的基本经验,也遇到了难题,找到了今后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一些问题的途径。我们要巩固30年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关注“三农”、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形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新辉煌。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