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文化与文化对标漫谈
2008-10-22 16:43:1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夏元明
近年来,同业对标一直是国网公司系统的重头戏之一。对于这项工作的理解和下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将更有益理解和执行。
同业对标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不断改进,进而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最优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具体承载。
对标最终体现的是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基于这个实实在在的目的,对标融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行风建设,概莫能外。当对标从口号、意识、氛围演变成企业内的文件通知、规章制度甚至行为习惯时,它便与文化唇齿相依、联姻共生。对标文化要求站在全行业的广阔视野上寻找基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和管理局限。“同在蓝天下”的感觉,让企业不再短视,不再“井底之蛙”。犹如文化无止境、对标工作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因为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环节、界面和流程,而更具有特色,使各项“标的”更具文化底蕴。
文化对标听起来较为抽象。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无法估算和量化,但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拥有不同文化的企业,如气质相异的人,总会有个比较、对照,也可称之为文化对标。现代企业间的抗衡竞争,不仅仅是资金、技术,更重要的便是这种精神的力量,精神系灵魂所在,正如人离开了精、气、神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便没了个性和特色。文化对标,首先应该和同业对标的普遍性工作一样,有标准,有“标的”,同样将企业置身于一定的参照体系里,对比差距、借鉴经验。同时,企业内外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内部管理基础不同,文化也是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文化对标使“百花齐放春满园”,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
曾狭隘地认为,对标与文化似乎是“两张皮”,一者为实、一者为虚,而多年多来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因管理而牢固地缔结在一起,同业对标工作的不断纵深发展是对企业综合素质的“健康检查”,是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也将由此带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又一次攀升。
作者:夏元明
近年来,同业对标一直是国网公司系统的重头戏之一。对于这项工作的理解和下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将更有益理解和执行。
同业对标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不断改进,进而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最优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具体承载。
对标最终体现的是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基于这个实实在在的目的,对标融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行风建设,概莫能外。当对标从口号、意识、氛围演变成企业内的文件通知、规章制度甚至行为习惯时,它便与文化唇齿相依、联姻共生。对标文化要求站在全行业的广阔视野上寻找基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和管理局限。“同在蓝天下”的感觉,让企业不再短视,不再“井底之蛙”。犹如文化无止境、对标工作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因为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环节、界面和流程,而更具有特色,使各项“标的”更具文化底蕴。
文化对标听起来较为抽象。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无法估算和量化,但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拥有不同文化的企业,如气质相异的人,总会有个比较、对照,也可称之为文化对标。现代企业间的抗衡竞争,不仅仅是资金、技术,更重要的便是这种精神的力量,精神系灵魂所在,正如人离开了精、气、神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便没了个性和特色。文化对标,首先应该和同业对标的普遍性工作一样,有标准,有“标的”,同样将企业置身于一定的参照体系里,对比差距、借鉴经验。同时,企业内外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内部管理基础不同,文化也是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文化对标使“百花齐放春满园”,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
曾狭隘地认为,对标与文化似乎是“两张皮”,一者为实、一者为虚,而多年多来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因管理而牢固地缔结在一起,同业对标工作的不断纵深发展是对企业综合素质的“健康检查”,是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也将由此带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又一次攀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