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两会|绿色体制“玻璃门”如何破?——专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远景创始人兼CEO张雷
新能源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这点在张雷11年前创业时便已然清晰。
2017年,前五大整机制造商装机为11.5GW,占据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64%。远景也成为国内十大整机商中唯一一家实现新增装机容量增长的企业。
全国风电行业持续走低的当下,远景缘何逆势突围?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前景与瓶颈在哪里?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远景创始人兼CEO张雷,对能源行业发展又将如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创始人兼CEO张雷
带着上述问题,3月15日下午,《能源》记者在人大代表驻地国二招宾馆与张雷进行了独家对话。
>>>> 打破“玻璃门”,纠正体制机制上的落后生产关系
《能源》:今年两会,您的议案集中在了分布式能源推广这一话题,基于怎样的考量?
张雷:能源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能源本质不是建多少高压线路、配多少发电装置,而是要让老百姓冬暖夏凉、高效出行以及享受便捷的服务。
当前,中国能源的主要矛盾已不是能源短缺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能源成本,与生态环境相融合。而这,也是我们呼吁分布式能源发展,打造国家智慧能源样板间的原因,因为我们企业的责任就是服务“老百姓”这一主体。
中东南部可开发分布式能源资源丰富,达8亿千瓦,其中分布式风电3.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4.5亿千瓦。碎片化的分布式太阳能和风电作为能源市场化的新生力量,将促进能源物联网的发展,未来,也必然形成一个万亿级的开放型、嵌入式智能交互、涵盖众多智能软硬件的能源物联网生态系统。
然而,也应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迅速,但在开发、并网、交易等环节还存在众多瓶颈,亟需打破体制“玻璃门”。这是我提分布式能源案由的初衷。
《能源》:有关分布式能源的议案中,您说要打破绿色发展的体制“玻璃门”,如何理解?
张雷:多快好省、绿色低廉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是先进的生产力,而体制机制则是生产关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要让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
先进生产力方面,不管你怎么阻碍,它都是一往无前、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如何把体制机制理得更顺,让我们的生产关系更好地匹配生产力,就一定要在体制机制这一生产关系上做相应的突破。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行业也需要有人发出这个声音。
为什么比喻“玻璃门”?因为我们团队在做分布式风电开发的过程中,感觉不太顺畅,效率很低,所以要打破这些“玻璃门”束缚。总书记鼓励我们从体制机制上面思考问题,我们就要在体制机制上把这些落后的生产关系纠正过来。
回归企业建立的初心,我们的目标不仅仅为自己创造机遇、解决挑战,还要为大量的民营资本,甚至是国有资本找到一个理性的投资方向,同时又能推动新能源全行业的繁荣发展,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
《能源》:为何建议将“盐城”打造成为国家智慧能源示范城市“样板间”?
张雷:盐城拥有江苏省70%风电、50%光伏资源,海上风电资源潜力超1300多万千瓦,分布式风光资源潜力超1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已占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量的30%以上。
盐城是中东部地区有着丰富可再生能源的一座城市,本身拥有较好的智慧能源产业基础。加之盐城地处江苏乃至整个华东电网的负荷中心,对于围绕城市电力负荷构筑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探索如何有效高比例融合可再生能源,很有示范意义。
示范城市的建设,是要以城市为场景,探索和实践如何通过智慧能源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解决分布式能源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困难以及与电网有效融合、绿色智能建筑推广等面临的瓶颈。通过打造“盐城样板间”,可以将智慧能源城市项目转化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能源城市产品,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成立之日起,就在思考能源转型的大课题
《能源》:2017年全国风电行业继续下行,远景却逆势上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雷:2017全年,远景新增了50%的订单,但仍与我的期望有一定差距。
远景的目标是为供给侧提供更好的绿色能源,为供给侧提高更好的创新装备。我仍然希望,绿色能源装备提供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能源》:成立11年来,远景的核心业务是否有所变化?
张雷:远景成立11年来,其核心业务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这一重要课题。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我们的核心业务并没改变。
无论做低风速,还是智慧风场,亦或是引领中国的海上风电、能源物联网,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目的都是让美好的可再生能源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并让整个能源系统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
就像苹果公司一样,它既做硬件,又做软件,还做生态系统。所以远景并不仅局限在做风机,而是思考整个能源系统如何发展。这就像我们企业的名字,为什么从第一天起不叫“远景风电”,而叫“远景”呢?这是因为,从我们诞生之日开始,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解决能源转型的大课题。
>>>> 中国缺一家,真正将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体系统一发展的公司
《能源》:如何看待“风、光”两大市场的技术创新?
张雷:远景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技术为中心,这也是远景一直以来最擅长的竞争和服务方式。2017年的一系列成绩已经表明远景正在进一步引领市场和服务客户。
近期,光伏并没有较大的技术突破,因为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精益化的供应链优化。不过,光伏行业完美体现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因为它标准化、模块化,且供应链短。
风电方面,我感觉到的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不少的进步和突破,包括我们近期创新的超导永磁风机,在实验室马上就会测试成功。超导技术有可能让风电度电成本降低约三成,相较火电更具优势。
不过也应看到,风电产业规模还没有足够大,如果像汽车行业一样用这个标准来要求,风电的成本还将大幅下降。毕竟,产业规模是拉动产业成本降低的重要标准。
《能源》:前不久,远景携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发布全新概念电动汽车“Sibylla”。此次跨界电动汽车领域,远景的目标是什么?
张雷:电动汽车是能源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缺一家做电动汽车的公司,远景目前也没有造车计划,中国缺的是一家真正能思考,如何将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体系统一发展的公司。
在我看来,电动汽车是消费品,它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消费者最理性的,没有这么多体制机制约束。假如我要卖电动汽车给你,你对我提什么体制机制问题,你只要服务好就可以了。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消费者整合起来。
但今天最大的问题是,谁阻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不是这个车能不能无人驾驶,不是有多智能化,而是如何实现电动车大规模接入电网,是整个能源系统存在的问题阻碍所有人在用这个车。
在我看来,电动汽车不仅是一台车,而是属于消费者的一个个人的移动、智能的绿色电站。通过物联技术,电动汽车与EnOS™平台管理的全球100GW能源终端融合协同,不仅实现电动出行的清洁化,还解决了电动车大规模接入的电网挑战, 每位驾驶者有机会去改变能源色彩,创造美好能源世界。
《能源》:未来五年,远景是否有上市的打算?
张雷:我想,这并不该成为我们关注的方向。
怎么解决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怎么解决电力市场化的挑战,怎么解决分布式能够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更值得我们关注。
而上述问题一旦解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为什么我们企业取名叫“远景”,这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远景视野看到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你怎么来引领行业理性、客观的发展,你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回报。
(注:《能源》记者席菁华对此文亦有贡献)
- 光伏价格战下的“囚徒困境”:不
2020-05-06
- 指导电价下调7-8分,2020年光伏
2020-02-22
- 1.5GW领跑者中标汇总,中广核、
2019-09-13
- 不堪重负——海兴多个光伏领跑
2019-06-18
- 同比上年巨幅下降!一季度光伏装
2019-06-13
- · 光伏价格战下的“囚徒困境”:不降坐等死,降了可能死
- · 不堪重负——海兴多个光伏领跑项目被催缴巨额土地使用税
- · 同比上年巨幅下降!一季度光伏装机5.2GW,哪些省份最多?
- · 超过15GW的存量光伏电站,是否应该参与2019年竞价补贴?
- · 隆基净利润下降10亿、中环利润增长逾7成,谁占领了单晶风口?
- · 别比惨!光伏新增装机44.43GW再超预期 有那么惨吗?
- · 西北光伏市场分析: 七大经验、四大问题、五大原因、破解弃光三大举措
- · 光伏产业2019年度展望:全球需求130GW,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
- · 11省被废止4.78GW光伏指标一览表
- · 有人高兴有人哭 9家光伏制造企业入围23家撤销,工信部公示第七批光伏制造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