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新闻发布会几大:湿法脱硫、暖冬、大气十条、问责
2017-09-05 11:43:09 来源:华夏能源网
A-
A+
电力18讯:
央视网消息透露,环保部3日发布消息,经有关专家初步分析研判,今年秋冬季天气形势不容乐观,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提前。
9月1日前后,北京等地空气质量转差,部分地区达到中至重度污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信息显示,4日白天,京津冀中南部中度污染过程可能持续。预计5日前后,受冷空气影响,污染形势缓解。
监测数据表明,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呈持续改善趋势的同时,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不显著,特别是2016至2017年采暖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出现小幅反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幅度也不明显。
一:湿法脱硫
八月底,科技日报发文,《争议“湿法脱硫”:谁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再一次将湿法脱硫推上风口浪尖。
日前,在环境保护部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对此问题做出了回应。
刘炳江表示,目前在国内,关于脱硫质疑声从来没断过。这次质疑脱硫的声音传播范围比较广,涉及人数多。
刘炳江认为,如今湿法脱硫是燃煤电厂脱硫的主要技术。是世界各国环保工程师和科学家,经过40多年研发应用升级的一个共同的选择。他指出,目前,日本湿法脱硫占(燃煤电厂脱硫技术的)98%,美国占92%,德国占90%,中国占91%,世界平均占85%。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大型燃煤机组基本都采用湿法脱硫,小型的燃煤机组,即五万千瓦以下的采用干法脱硫,因为要求比较低。
其次,在质疑湿法脱硫的声音出来以后,环保部就此问题同德国同行和美国同行进行了咨询,“他们给我的答复说不可理解,这是我说的第一段话。”刘炳江这样说道。
第二,刘炳江强调,有什么观点一定要靠数据说话。“中国的脱硫质疑声没断过,2012年关于燃煤电厂脱硫中三氧化碳排放问题,湿烟气的问题,在不同的质疑中,在不同的刊物,不同的杂志上都有。”
据刘炳江透露,自2012年开始,环保部已经安排了进行测试,出现任何问题都在跟踪。“所以上百台机组的测试结果,可以明确告诉你,关于三氧化硫,国家超低排放已经达到60%以上,京津冀基本干完了,东部基本干完了,三氧化硫现在浓度不会超过10个毫克,平均只有几毫克,相当于二氧化硫的1/10,这点的量,完全可以忽略。”
对于湿法脱硫中的湿烟气导致雾霾的问题,刘炳江表示:“大自然水蒸气量很大,跟它相比,湿烟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可溶盐的问题,大家说环保部门测算,一万吨,相对于全国一年千万吨的二氧化硫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关于湿烟气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湿法脱硫的问题,干法脱硫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同的湿法脱硫,排放温度是50多度,干法脱硫如果也按50多度排放,也是白烟滚滚,一样,湿法水蒸气的量比干法多10%,有人说治霾,应该进行加热,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加热肉眼看到蒸汽,看到看不到水蒸气的绝对排放量都在那,这是很关键的观点,治霾,科学家算的非常清楚,大自然水蒸汽的量很大,跟他相比,湿烟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刘炳江透露,中国电力联合会将在19号召开相关会议,邀请德国、美国专家及同行参加,欢迎不同观点的人前去争论。
二三:大气十条、暖冬
对于环保部在大气治理上行动部署的总方针和亮点上来看,刘炳江认为,我们度过了大气十条颁布以来最难的4年,今年在大气治理上的执行力度比去年还要强。
刘炳江表示,近年来环境保护部采取了非常多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而这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是第一次针对秋冬季制定的方案,以往的都是年度方案。
“大家也都看到了,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四年来PM2.5浓度下降有限,重污染天数基本保持不变。针对这个特点,我们组织专家及地方和各个部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今年第一次设定了秋冬季下降的比例:秋冬季PM2.5浓度总体平均下降15%;重污染天数要下降15%。同时,各个城市下降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重点城市能下降更多一点。”
刘炳江透露,这是各个城市的第一次、攻坚方案中2+26个城市都确定了量化的指标。“以往设定目标都是原则性的多,大尺度的目标多,这次量化目标到了每个市,任务也具体到了区县、乡镇,这是非常明显的特点。”
他强调,秋冬季的方案,不仅有必要性、正当性、紧迫性,最关键的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攻坚战不仅仅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攻坚战,在促进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往大家争论顶层设计,下面讲顶层设计的问题,上面说下面落实不到位。制定这个文件后,后面跟着六个配套文件,打组合拳,还要选择八到十个城市进行中央环保专项督查,非常严厉。还有5600人的强化督查,到秋冬季,把精兵强将部署在2+26城市,将业务精湛的人调到这个地方,大家来打攻坚战。
所以能够想象出来,文件比较精细化,比较量化,监管问责也比较精细化,也比较量化,大家不要再说上面顶层设计的问题,也不要说下面执行力有问题,这次大家以问题为导向,量化的指标要一一落实到位,这是规定动作。各个地方要以质量目标作为托底,不见得把规定动作完成了,质量目标就达到了。
还有一个要根据质量改善程度,采取一些自选动作。其实这个特点我总体的感觉,因为我们把每个区县都布置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所以体现了监测评价精细化,体现了减排措施的精细化,也体现了监管问责的精细化,这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刘炳江表示,冬季是不是发生雾霾,会不会跟去年一样,这根气象条件有紧密关系。
但他强调,无论如何,今年布置的减排任务量,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量是去年的两倍多,将近三倍。
第二,执行力,去年执行力不像今年压迫式的执行力,所以我相信今年的减排量是非常大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年只干了80万户的电代煤气代煤,今年是300万户。去年干了不到一万户燃煤小锅炉的关停,今年是4.4万台的关停。各个部委无论价格政策还有资金投入,比如中央财政已经对12个城市开展清洁取暖试点,非常配合,还有煤炭质量问题,各个部委都会大力配合。减排量两倍到三倍,要远远高于去年,
今年的气候到底怎么样?跟大家说一下,可能要气象专家说这个话,说暖冬还是冷冬,大家都在问这个事。
应该明确说大气十条从实施以来,2014年是一个暖冬,2015年比前两年更暖,2016年是全球最暖的一年,大气十条经历最难过的四年,所以很多人期待今年别再是暖冬了。
以往跟大家说另外一个数据,以北京为例,从建国一直到2012年,发生静稳天气持续一周左右的大约只有五次,但是2013年一年就是七次,2014年六次,2015年六次,2016年六次,今年上半年已经释放了四次,剩下几次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组织中国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周五,9月5号进行大会商,到时候可能就知道是暖冬还是冷冬。“我相信今年应该比去年好一些,这个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三:问责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表示,量化问责是1+6中一个重要的压实责任的文件。
以下为刘长根讲话发言实录:
今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大气环境质量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切实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十次会议精神,部党组研究出台了量化问责的有关规定。主要考虑如下:
第一是利剑高悬。就是要督促大家真正干活。督查执法过程中总的感到,各级党委政府都很努力,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比较被动。因此,量化问责关注的重点是“2+26”城市县区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地市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这个文件的着力点就是问责。当前,特别到秋冬季以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大气治理工作不允许应付,不允许懈怠,也不允许不作为、乱作为,只要不干事,就可能摊上事,只要不担责,就可能被问责。这就是利剑高悬,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挥震慑作用,达到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目的。
第二是抓实抓细。量化的目的还是要把工作抓实抓细,在这个方面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责任不压实,工作不抓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努力干和一般干一个样,我们的方案就只会停留在方案上,落实就成了落空。量化问责很具体,什么问题,问责什么对象,什么情形问到什么程度,都做了明确要求,就是要求地方真正抓实、抓细,抓出效果。
纳入量化问责的事项就两个,一是“任务型”问责,即强化督查和巡查交办问题的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要进行问责。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巡查指出问题,地方还要举一反三,如果到了10月份以后还发现很多问题,一个县发现5个问题的,那对不起,要问你副县长的责,发现10个问题要问县长的责,发现15个问题要问县委书记的责。
二是“结果型”问责,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排名后三位且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问责,而且问责对象是地市级领导干部。这样把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与市县党委、政府责任捆绑在一起,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把责任压下去,促使地方把工作做细。
刚才讲到四个方面任务,一是“散乱污”企业整治不力,二是电代煤、气代煤工作不实,三是小锅炉“清零”不到位,四是重点行业错峰生产不落实。这四方面问题是当前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突出矛盾,督查过程中也发现这几方面问题最多。要通过督查,通过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同时,通过这四项工作带动其他工作,从而推动整个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要抓重点、抓关键,而且界限清晰,做到了就做到了,没做到就没做到,不扯皮。
第三是长效机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是中央已经明确的要求,通过一件件督查,一次次问责,把责任压下去,让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机制形成起来,环保新的工作格局建立起来。不通过这些工作一步步推下去,我们很多要求会只能停留在要求上。
关于问责规定的具体内容,昨天部长在会上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今天新闻稿也出来了,在这里不再重复。我想就下一步工作怎么考虑跟大家汇报一下。
一是拧紧螺丝。按照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安排,环环相扣,不断拧紧螺丝,对不落实、不担当、不做事的要严肃问责。
二是目标导向。通过实施严格、具体、量化的问责措施,促使各级各部门真正动起来,干起来,确保强化攻坚方案能够落到实处,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精准发力。不搞面面俱到,而是奔着问题去。对量化问责的内容和事项都做了明确,更好的压实责任,推动工作。
四是部省联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与省级党委、政府联合开展专项督察。在量化问责方面,明确问责材料移交地方,由地方党委政府实施问责,问责结果要征得我们同意,同时要对外公开。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
评论











最新评论(0)
编辑推荐
- 新能源新增装机近12亿千瓦,两大
2021-04-07
- 南方电网公司发布服务碳达峰、
2021-04-07
- 竞速“碳中和”!温州启动分布式
2021-04-07
- 人民日报:“碳中和”催生新机遇
2021-04-07
- PPT分享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
2021-04-07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