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控技术的“行家里手”――记大唐阳城发电公司仪控副主管邸若冰
2015-03-18 09:00:2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2015年3月3日早7点50分,当第一辆班车缓缓驶入厂区,有一个人早已在餐厅草草吃过早饭,一边打电话一边往现场赶,只留给刚上班的人们一个匆忙的背影。此时的他,因为协调攻坚主、辅控一体化项目,已经在工作岗位上连续鏖战了48个小时。这个身影看似平凡的人,背后却有着一串串闪光的荣誉:4次公司先进工作者、1次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修功臣,还有大唐山西分公司技术标兵、大唐集团112人才、中国大唐优秀技能选手……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刚刚公布的161名2013-2014年度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名单中,大唐集团所属员工仅占6个宝贵席位,他的名字又赫然在列。参加工作16年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业务技能,他从一个毛头小伙子逐渐成长为专业领域当仁不让的行家里手。他,就是大唐阳城发电公司仪电设备管理部仪控专业副主管――邸若冰。
抱怨?适应!选择有时也“任性”
一边是繁华闹市西安城,一边是穷乡僻壤小山村;要么回到老家待遇优厚的科研所,要么远赴他乡当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这是1999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后邸若冰面临的抉择。说实话,彼时站在光秃秃的黄土地上,这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心里也曾拂过一丝忧虑和彷徨,几经思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当有的人耐不住寂寞悄然离开时,他却义无反顾地融入了阳城发电公司热火朝天的基建现场。时值该公司6台35万千瓦机组调试的攻坚阶段,这些纯进口发电设备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面对如天书一样密密麻麻的英文资料,连当时的调试单位也只能战战兢兢地“摸着石头过河”。但初出茅庐的邸若冰没有退缩,心里那股不服输的犟劲儿反而被激发起来:我不光要留在这里,还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天地!在那段近乎炼狱的日子里,他在测量班更换过测点,在控制班拆装过阀门,从输煤除灰控制系统检修再到机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维护,白天干不完的活就晚上连轴转,人少就一肩多挑一岗多责,几乎把仪控专业各班组都轮了一圈之后,他最终在仪电设备管理部计算机班扎下了根。
众所周知,计算机DCS系统是火电厂设备自动化的“大脑”和中枢系统。邸若冰深谙班组和专业的重要性,他一边向西门子专家刻苦学习外文资料,身兼翻译和检修工程师的同时还要紧跟师傅进行设备调试;为了优化控制系统逻辑程序,他没日没夜查找设备手册、认真分析逻辑、蹲点现场试验;为了防止异常工况造成保护误动拒动,他把技改方案翻来覆去修改十余次,把控制系统各种功能逐条检查试验,甚至还把整个接线柜的线一根一根揪出来检查过;有时在工程师站研究逻辑,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下班时往往弄得头晕眼花,站立不稳。那期间,他顺利解决了锅炉MFT(主燃料跳闸)吹扫故障、旁路油站控制系统接口程序缺陷、DCS系统单侧AP(自动处理器)系统死机、DEH(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控制器异常故障等缺陷,参与了机组协调控制逻辑、RB(快速降负荷)控制逻辑、给水控制逻辑、辅机保护逻辑等的修改,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机组的顺利投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组移交后,他又不断总结和吸收行业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在专业领域也越来越有发言权。2008年,阳城发电公司准备对TSI(汽轮机安全监视)系统进行升级,由于工期紧张且厂家对旧系统设计及接线不了解,邸若冰就提前对旧系统几百张接线图和上百页逻辑进行梳理,按照新系统手册进行TSI系统组态接线设计和DCS逻辑设计,在检修前完成了所有逻辑接线图纸,使原计划15天的工程不到一星期就完工。2011年,他担负起了公司所有主、辅机保护逻辑检查优化的重任,在2个月的时间里,他对全部机组保护逻辑进行了全面核查梳理,从电源配置、信号取样、硬件冗余度、保护信号可信度、逻辑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近400条优化措施并付诸实施,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有效杜绝了保护系统的误动。2014年底,阳城发电公司调度权由国调转至江苏省调,机组AGC(自动发电控制)和一次调频均需按照新标准进行优化试验,而DEH中一次调频逻辑近乎黑匣子无法直观查看修改,邸若冰和同事们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根据华东网调对机组AGC和一次调频的要求对相关逻辑进行了优化修改,顺利配合调试所进行了涉网试验,确保了机组调度权的顺利移交……正是这种踏实认真的作风和分毫必究的态度,使他不仅在自己选择的仪控专业“任性”地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渐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热工行家。
被动?主动!不尝试怎知不能行
2011年前后,凭借出色业绩刚被提拔为仪控专业副主管的邸若冰非但没有升职的喜悦,反而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压。一路走来,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从班长再到专业负责人,职务在变,邸若冰一线技术人员的定位没变,对工作的那份责任和担当始终依然。在全国发电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阳城发电公司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如何为公司节约成本、怎样想法设法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成了那会儿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逆境下大家都在寻求新的突破,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晚改不如早改,哪怕是出错呢,可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行不行!为此,他提出了修旧利废和技术革新“两条腿”走路的设备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旧设备的“修、拼、凑”极力压缩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充分挖掘设备潜力。此后,他就靠着“爱动脑、多琢磨、勤动手”这三大“法宝”,硬是在生产现场劈开了一条敢想敢试的创新之路。
2012年,阳城发电公司集控室大屏系统由于超期服役面临升级换代,而原装设备为德国BARCO产品且和西门子控制系统接口程序固化无法修改,原厂家提出1台机组的升级费用至少需120万元,6台机组下来720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几经权衡,邸若冰大胆地提出:没有进口的,我们能不能试着把它国产化?听说他的“异想天开”后,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不以为然:要是普通进口设备国产化也就罢了,可这是关键设备,改不好出了问题怎么办?邸若冰却立想立行,在经得领导同意后,果断将旧设备的零部件重新拆卸组合做成了新的模拟装置,然后从网上下载相关软件,在模拟机上反复尝试。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拆装、组合、试验,再拆装、再组合、再试验,他把现场当成了战场,每天脚上就像踩了风火轮,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不记得经过多少失败,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和同事们终于制定出了完美的升级方案,经国产厂家量身定制后在公司全面推广。设备国产化后每台机组升级成本仅需40万元,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资金480万元。受此启发,他趁热打铁将升级换代后淘汰下来的各类设备多次重新组合,竟然有模有样地建立起一个模拟机室,不仅可以让大家在电脑上练手,最关键的是,遇到机组重大技改或试验,很多工作在模拟机室就可以提前完成,然后直接移植到机组上,既节约了大量的检修时间,又避免了现场试验带来的不可控危险因素。这种模拟机室连原设备厂家都没有,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
尝到甜头后的邸若冰不仅在修旧利废上“试”得越来越多,在技术革新方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将循环泵由就地控制纳入DCS并改为变频控制年节约430万元;将凝结水系统由阀门节流调节改为变频调节并对控制逻辑进行优化年节约300万元;协同电科院合作完成的“汽轮机热端优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技术”和“汽轮机冷端优化技术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等项目更为企业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实施炉膛负压开关换型改造和取样点优化等二十几项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信号漂移保护误动、控制系统局部故障引发机组非停以及信号干扰失真、备件昂贵等一系列问题,使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高。此外,邸若冰还及时将这些先进技术及时总结推广,由他领衔的《锅炉负压保护装置》和《阳树脂自动再生装置》两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其中《锅炉负压保护装置》的配置方式和使用方法还作为行业标准公开出版发行;他主抓的的《“W”型火焰锅炉炉膛压力保护调节系统综合优化措施》等多篇论文和科研项目获得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大唐集团公司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几年下来,邸若冰主抓和直接参与的修旧利废和设备优化项目达到了上百项,总计为阳城发电公司节约八千余万元,不仅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更为该公司效益回春并维持一路向好的经营态势做出了突出贡献。
“若冰”?强兵!大家行才是真的行
初次看到邸若冰的名字,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冷若冰霜、不善言谈的人。错!私底下他不仅待人和善,还整天乐呵呵的,和他在一起交谈完全不会觉得仪控专业是多么枯燥的事情。但如果你认为他就是这样大大咧咧,那就又错了!“当初起名时,父亲告诉我‘冰’谐音‘兵’,就是希望我能像军人那样自律、严谨和有担当。”名如其人,工作中邸若冰不仅心细如发、一丝不苟,对大家的要求也是出了奇的严格。计算机班不时会有新同志转岗过来,这些新手对跨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而班组里的每一项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兼任部门培训员的邸若冰就针对不同员工私人定制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平日里专挑现场维护时间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操作培训,还经常通过升级改造和技术攻关进行集中的高难度专项培训,这样接地气的培训方式,日积月累成效自然显而易见。“虽然常被邸工拉到现场考问弄得非常自己很‘狼狈’,但正是因为他的严格,才让我们迅速进入角色并全面成长。说实话,我对这位‘严师益友’还是很感激的。”进入公司时间不长、如今早已能独挡一面的85后员工胡思敏如是评价。
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说起邸若冰这位超级“偶像”,仪电设备管理部的兄弟姐妹们如数家珍,难掩心中的激动和自豪。“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万一呢?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一直在激励着我。”“他最讨厌那种磨洋工似的加班,每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所有时间都在高效地工作,以至于现在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有时连弯腰穿连体服也会冒出一身汗。”“没错,跟着邸工不仅能学技术,最关键还是学会了怎样工作、怎样做人。”在邸若冰的带领和推动下,不仅计算机班,整个仪控专业的员工都投入到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中,他带过的一茬茬徒弟也都在各自岗位上绽放光芒:最早的徒弟王文兵如今已是班组长;2013年计算机班派出3名员工参加山西分公司热工技能大赛,3人全部获奖;新生代员工李军亮、孔令鑫、宋金峰等经常被山西电科院邀约作为外请专家到其他电厂进行调试。计算机班不仅荣获过“全国工人先锋号”等一系列荣誉,还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全国劳模李红,整个仪电设备管理部“鹰一般个人、狼一样团队”的美誉更是在公司内外声名远扬、越叫越响亮。
从一个青涩大学生到仪控专业带头人,从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到精益求精的技术“大拿”,一路走来,邸若冰品尝过在漏风的宿舍里深夜挑读的艰辛滋味,体会过扎根现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倔强执着,更收获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破茧成蝶后的成功和喜悦。然而,他却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公司的信任和培养:“‘人’在‘企’上,‘人’去‘企’止。是阳电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量才、合理用才、人尽其才的差异化管理模式,多方打通各类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任用渠道,不仅让我们这些一线员工有了更为宽广的成长舞台,同时也促进了所有员工的价值最大化。”正是在一个个“邸若冰”们充满感恩、执着和坚定的目光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阳城发电公司打造集团“效益基地”和“人才基地”、建设国际一流发电企业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王志刚)
2015年3月3日早7点50分,当第一辆班车缓缓驶入厂区,有一个人早已在餐厅草草吃过早饭,一边打电话一边往现场赶,只留给刚上班的人们一个匆忙的背影。此时的他,因为协调攻坚主、辅控一体化项目,已经在工作岗位上连续鏖战了48个小时。这个身影看似平凡的人,背后却有着一串串闪光的荣誉:4次公司先进工作者、1次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修功臣,还有大唐山西分公司技术标兵、大唐集团112人才、中国大唐优秀技能选手……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刚刚公布的161名2013-2014年度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名单中,大唐集团所属员工仅占6个宝贵席位,他的名字又赫然在列。参加工作16年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业务技能,他从一个毛头小伙子逐渐成长为专业领域当仁不让的行家里手。他,就是大唐阳城发电公司仪电设备管理部仪控专业副主管――邸若冰。
抱怨?适应!选择有时也“任性”
一边是繁华闹市西安城,一边是穷乡僻壤小山村;要么回到老家待遇优厚的科研所,要么远赴他乡当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这是1999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后邸若冰面临的抉择。说实话,彼时站在光秃秃的黄土地上,这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心里也曾拂过一丝忧虑和彷徨,几经思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当有的人耐不住寂寞悄然离开时,他却义无反顾地融入了阳城发电公司热火朝天的基建现场。时值该公司6台35万千瓦机组调试的攻坚阶段,这些纯进口发电设备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面对如天书一样密密麻麻的英文资料,连当时的调试单位也只能战战兢兢地“摸着石头过河”。但初出茅庐的邸若冰没有退缩,心里那股不服输的犟劲儿反而被激发起来:我不光要留在这里,还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天地!在那段近乎炼狱的日子里,他在测量班更换过测点,在控制班拆装过阀门,从输煤除灰控制系统检修再到机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维护,白天干不完的活就晚上连轴转,人少就一肩多挑一岗多责,几乎把仪控专业各班组都轮了一圈之后,他最终在仪电设备管理部计算机班扎下了根。
众所周知,计算机DCS系统是火电厂设备自动化的“大脑”和中枢系统。邸若冰深谙班组和专业的重要性,他一边向西门子专家刻苦学习外文资料,身兼翻译和检修工程师的同时还要紧跟师傅进行设备调试;为了优化控制系统逻辑程序,他没日没夜查找设备手册、认真分析逻辑、蹲点现场试验;为了防止异常工况造成保护误动拒动,他把技改方案翻来覆去修改十余次,把控制系统各种功能逐条检查试验,甚至还把整个接线柜的线一根一根揪出来检查过;有时在工程师站研究逻辑,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下班时往往弄得头晕眼花,站立不稳。那期间,他顺利解决了锅炉MFT(主燃料跳闸)吹扫故障、旁路油站控制系统接口程序缺陷、DCS系统单侧AP(自动处理器)系统死机、DEH(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控制器异常故障等缺陷,参与了机组协调控制逻辑、RB(快速降负荷)控制逻辑、给水控制逻辑、辅机保护逻辑等的修改,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机组的顺利投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组移交后,他又不断总结和吸收行业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在专业领域也越来越有发言权。2008年,阳城发电公司准备对TSI(汽轮机安全监视)系统进行升级,由于工期紧张且厂家对旧系统设计及接线不了解,邸若冰就提前对旧系统几百张接线图和上百页逻辑进行梳理,按照新系统手册进行TSI系统组态接线设计和DCS逻辑设计,在检修前完成了所有逻辑接线图纸,使原计划15天的工程不到一星期就完工。2011年,他担负起了公司所有主、辅机保护逻辑检查优化的重任,在2个月的时间里,他对全部机组保护逻辑进行了全面核查梳理,从电源配置、信号取样、硬件冗余度、保护信号可信度、逻辑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近400条优化措施并付诸实施,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有效杜绝了保护系统的误动。2014年底,阳城发电公司调度权由国调转至江苏省调,机组AGC(自动发电控制)和一次调频均需按照新标准进行优化试验,而DEH中一次调频逻辑近乎黑匣子无法直观查看修改,邸若冰和同事们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根据华东网调对机组AGC和一次调频的要求对相关逻辑进行了优化修改,顺利配合调试所进行了涉网试验,确保了机组调度权的顺利移交……正是这种踏实认真的作风和分毫必究的态度,使他不仅在自己选择的仪控专业“任性”地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渐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热工行家。
被动?主动!不尝试怎知不能行
2011年前后,凭借出色业绩刚被提拔为仪控专业副主管的邸若冰非但没有升职的喜悦,反而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压。一路走来,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从班长再到专业负责人,职务在变,邸若冰一线技术人员的定位没变,对工作的那份责任和担当始终依然。在全国发电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阳城发电公司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如何为公司节约成本、怎样想法设法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成了那会儿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逆境下大家都在寻求新的突破,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晚改不如早改,哪怕是出错呢,可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行不行!为此,他提出了修旧利废和技术革新“两条腿”走路的设备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旧设备的“修、拼、凑”极力压缩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充分挖掘设备潜力。此后,他就靠着“爱动脑、多琢磨、勤动手”这三大“法宝”,硬是在生产现场劈开了一条敢想敢试的创新之路。
2012年,阳城发电公司集控室大屏系统由于超期服役面临升级换代,而原装设备为德国BARCO产品且和西门子控制系统接口程序固化无法修改,原厂家提出1台机组的升级费用至少需120万元,6台机组下来720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几经权衡,邸若冰大胆地提出:没有进口的,我们能不能试着把它国产化?听说他的“异想天开”后,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不以为然:要是普通进口设备国产化也就罢了,可这是关键设备,改不好出了问题怎么办?邸若冰却立想立行,在经得领导同意后,果断将旧设备的零部件重新拆卸组合做成了新的模拟装置,然后从网上下载相关软件,在模拟机上反复尝试。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拆装、组合、试验,再拆装、再组合、再试验,他把现场当成了战场,每天脚上就像踩了风火轮,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不记得经过多少失败,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和同事们终于制定出了完美的升级方案,经国产厂家量身定制后在公司全面推广。设备国产化后每台机组升级成本仅需40万元,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资金480万元。受此启发,他趁热打铁将升级换代后淘汰下来的各类设备多次重新组合,竟然有模有样地建立起一个模拟机室,不仅可以让大家在电脑上练手,最关键的是,遇到机组重大技改或试验,很多工作在模拟机室就可以提前完成,然后直接移植到机组上,既节约了大量的检修时间,又避免了现场试验带来的不可控危险因素。这种模拟机室连原设备厂家都没有,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
尝到甜头后的邸若冰不仅在修旧利废上“试”得越来越多,在技术革新方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将循环泵由就地控制纳入DCS并改为变频控制年节约430万元;将凝结水系统由阀门节流调节改为变频调节并对控制逻辑进行优化年节约300万元;协同电科院合作完成的“汽轮机热端优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技术”和“汽轮机冷端优化技术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等项目更为企业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实施炉膛负压开关换型改造和取样点优化等二十几项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信号漂移保护误动、控制系统局部故障引发机组非停以及信号干扰失真、备件昂贵等一系列问题,使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高。此外,邸若冰还及时将这些先进技术及时总结推广,由他领衔的《锅炉负压保护装置》和《阳树脂自动再生装置》两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其中《锅炉负压保护装置》的配置方式和使用方法还作为行业标准公开出版发行;他主抓的的《“W”型火焰锅炉炉膛压力保护调节系统综合优化措施》等多篇论文和科研项目获得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大唐集团公司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几年下来,邸若冰主抓和直接参与的修旧利废和设备优化项目达到了上百项,总计为阳城发电公司节约八千余万元,不仅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更为该公司效益回春并维持一路向好的经营态势做出了突出贡献。
“若冰”?强兵!大家行才是真的行
初次看到邸若冰的名字,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冷若冰霜、不善言谈的人。错!私底下他不仅待人和善,还整天乐呵呵的,和他在一起交谈完全不会觉得仪控专业是多么枯燥的事情。但如果你认为他就是这样大大咧咧,那就又错了!“当初起名时,父亲告诉我‘冰’谐音‘兵’,就是希望我能像军人那样自律、严谨和有担当。”名如其人,工作中邸若冰不仅心细如发、一丝不苟,对大家的要求也是出了奇的严格。计算机班不时会有新同志转岗过来,这些新手对跨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而班组里的每一项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兼任部门培训员的邸若冰就针对不同员工私人定制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平日里专挑现场维护时间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操作培训,还经常通过升级改造和技术攻关进行集中的高难度专项培训,这样接地气的培训方式,日积月累成效自然显而易见。“虽然常被邸工拉到现场考问弄得非常自己很‘狼狈’,但正是因为他的严格,才让我们迅速进入角色并全面成长。说实话,我对这位‘严师益友’还是很感激的。”进入公司时间不长、如今早已能独挡一面的85后员工胡思敏如是评价。
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说起邸若冰这位超级“偶像”,仪电设备管理部的兄弟姐妹们如数家珍,难掩心中的激动和自豪。“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万一呢?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一直在激励着我。”“他最讨厌那种磨洋工似的加班,每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所有时间都在高效地工作,以至于现在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有时连弯腰穿连体服也会冒出一身汗。”“没错,跟着邸工不仅能学技术,最关键还是学会了怎样工作、怎样做人。”在邸若冰的带领和推动下,不仅计算机班,整个仪控专业的员工都投入到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中,他带过的一茬茬徒弟也都在各自岗位上绽放光芒:最早的徒弟王文兵如今已是班组长;2013年计算机班派出3名员工参加山西分公司热工技能大赛,3人全部获奖;新生代员工李军亮、孔令鑫、宋金峰等经常被山西电科院邀约作为外请专家到其他电厂进行调试。计算机班不仅荣获过“全国工人先锋号”等一系列荣誉,还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全国劳模李红,整个仪电设备管理部“鹰一般个人、狼一样团队”的美誉更是在公司内外声名远扬、越叫越响亮。
从一个青涩大学生到仪控专业带头人,从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到精益求精的技术“大拿”,一路走来,邸若冰品尝过在漏风的宿舍里深夜挑读的艰辛滋味,体会过扎根现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倔强执着,更收获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破茧成蝶后的成功和喜悦。然而,他却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公司的信任和培养:“‘人’在‘企’上,‘人’去‘企’止。是阳电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量才、合理用才、人尽其才的差异化管理模式,多方打通各类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任用渠道,不仅让我们这些一线员工有了更为宽广的成长舞台,同时也促进了所有员工的价值最大化。”正是在一个个“邸若冰”们充满感恩、执着和坚定的目光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阳城发电公司打造集团“效益基地”和“人才基地”、建设国际一流发电企业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王志刚)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