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发电:将异常分析纳入劳动竞赛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本伦 报道 基层电力企业工会是党委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如何提高员工技能素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是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涂发电公司自2013年起即将异常分析纳入劳动竞赛,以分工会为单位,通过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不正常”状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事故、障碍及其他损害发生前查缺补漏、防患未然,同时汲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防止各类事故、障碍、损害再度发生,取得了一定成效。
异常分析竞赛的主要特点。一是顶层设计、制度规范,劳动竞赛引领作用明显。为促进异常分析工作开展,提高全员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司党政领导担任“总设计师”,划出重点、指明方向,工会紧扣中心、制定制度,各分工会牵头组织、按月推进,各党支部、各部门大力支持、协同配合,全体职工参与异常分析,并将异常分析竞赛情况纳入月度政工量化考评,形成“顶层设计、党政负责、工会推动、全员参与”的全方位、多角度、重奖励、有考核“四维”工作格局,确保竞赛质量、促进职工参与,以点带面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化、上水平。二是贴近生产、全面覆盖,广大职工参与热情高涨。竞赛强调“立足生产、助力中心”的理念,设置运行、设备、管理三个竞赛类别,参赛对象涵盖发电部、设备部、维护部等生产部门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人员、管理人员,鼓励个人参赛,也支持集体参与,确保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竞赛开展以来,共有1200余人次参赛,递交异常分析报告1100余篇,170人次受表彰,获奖报告在公司OA内“异常分析”专栏展示,供全体职工学习交流、主动提高。三是应用成果、强化技能,打造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竞赛设计之初即强调成果应用和转化,并以异常分析为抓手,提升职工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职工综合素质提升。竞赛开展以来,职工撰写关于主再热蒸汽温度控制、锅炉结焦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各类异常分析报告,有针对性地应用于避免机组配煤掺烧期间可能出现的异常,有力助力机组达设计值长周期安全运行。目前,竞赛中青年员工占比逐年呈上升趋势,青工逐渐成为竞赛核心力量,其分析质量及获奖次数逐年递增,截至目前,35岁以下青工获奖占比率达74%,竞赛成为促进青工成长成才的重要创新平台,推动公司全员素质持续攀升。
异常分析竞赛存在的不足。异常分析竞赛已持续开展4年,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些许不足。一是竞赛涉及专业有待加强。目前异常分析主要集中于生产、设备等方面,在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还不够深入,同时近年公司生产经营范围拓展,职工对新能源、直供电等领域的分析尚有欠缺。二是竞赛成果应用有待提高。异常分析对补漏消缺、防患未然的作用虽有发挥,但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未能更好地应用于技改等领域,产生直接经济价值效果有待提高。三是竞赛激励机制须持续完善。公司对历次竞赛中的优秀人才和优秀论文虽给予多种方式的鼓励,但仅偏重于物质奖励,对技能转化应用、职工职业发展等方面有待加强。
进一步做好异常分析竞赛的思考。经济新常态下,劳动竞赛活动怎样深化,如何开展职工技能创新活动,全面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工会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就当涂发电公司而言,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劳动竞赛平台,努力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开展好异常分析竞赛,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无论是工会工作还是劳动竞赛,归根结底都是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服务。近年来,公司生产范围拓宽,涉及专业技术面越来越广。今后开展竞赛必须重点着眼于大型技改、脱硫脱硝、耦合发电、光伏风电等专业技术领域,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才能避免形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竞赛开展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最终促成劳动竞赛与生产经营良性互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促其成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开展好异常分析竞赛,必须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公司异常分析竞赛已持续开展四年,收获了大量成果和经验,但最终效果的集中显现还需时日。当前重点是继续巩固组织领导体系,制定规划、预设计划,保障人力和资金投入,及时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之处,夯实竞赛基础,同时加强宣传竞赛对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成才的作用,使全体职工对竞赛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自觉、自愿、优质、高效地参与竞赛,形成稳妥推进、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好异常分析竞赛,必须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几年来,职工异常分析总数已有一定存量,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终将产生规模效应,助力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工会应与科协等机构和部门协作,有针对性地指导职工将研究成果使用应用、申报专利,将优秀研究成果推广至集团级、国家级平台,用好资源、促进传播,培养具备一定业务素质的专业团队与大型设备制造商对接,提供第一手“现场数据”,力促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好异常分析竞赛,必须清晰思路持续创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持续创新,保持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才能切实发挥竞赛作用,打造具备长久生命力的竞赛平台,助力企业中心工作。当务之急是创新方式方法,逐渐改变以往撰写科技论文停留于纸上、停留于文字的模式,应尝试以H5、微视频等新兴媒体为载体,促进“轻量化、清晰化、快速化、即时化”传播,开拓受众范围、增加职工参与度,以此为突破口和新起点,全方位、立体化提升职工队伍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