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聚焦人才,大气成长
2013-04-07 10:52:1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近几年,在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等一批优秀专业人才。一个员工的成功可能是偶然的,而一批员工的成才成功,则一定与其所在企业的这块土壤密不可分。
2010年,易晓波在第七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600MW集控值班员决赛)中获得全国第三名;2012年,尹宇鹏在在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发电企业)决赛中获得全国第五名……在宁德发电公司,这样的获奖已不是偶然几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急躁,只有遵照人才成长的规律,踏实作为,积极作为,才能让人才加速成长。在聚焦这些“领头羊”的成长轨迹时,我们发现,在他们的荣誉背后,早已是万马奔腾的一片广阔草原,彰显着宁德发电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磅礴大气。
培养人才,是企业之大“急”
如今已是宁德发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的易晓波,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说,自己是被“催”着长大的。一个“催”字,形象地刻画了宁德发电公司这些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感。2004年7月,当招聘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40多人到来时,宁德发电公司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而毫无工作经验的他们几乎就是在不断的“催促”下,投入到了各式各样的培训中,边学习,边工作,快速地成长起来。2005年和2006年,由于客观原因,宁德发电公司没有招聘大学生员工。进入2007年,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运,二期工程也开始建设,企业一下子出现了严重的缺员,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非常时期出非常之举。面对既成的现状,宁德发电公司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先后在2007和2010年出台了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并滚动调整每年的工作计划,对各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倒排了时间进度,制定了一系列培训措施,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的开展,把企业“急需员工成长”转变为员工“急着成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仅克服了缺员问题,一大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也在滚动培养中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人员。
成长成才,是员工之大“需”
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是当代青年成长的最大动力。宁德发电公司在企业人才培养中始终认为:培养员工首先要留住员工;留住员工,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之“需”,其中就是包括为员工的成长拓展空间。
面对企业内有限的岗位,如何拓宽人才成长的空间?宁德发电公司在干部培养上的做法是坚持“内外并举”。对外,鼓励人才出去交流和学习,积极为大唐国际、大唐在闽事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近5年来共有30余人被选拔或借调到上级公司任职。对内,完善“助理制”,敢于给年轻员工定目标,压担子,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中层干部,几年来先后将10余名青年员工提拔到中层干部岗位。与此同时,在普通员工的培养上,依托大集控管理模式,通过轮岗培训,给员工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全面培养了员工的岗位技能。从2008年到今年3月,该公司在完成运行管理从四班三倒到五班三倒的过程中,逐步释放各类岗位进行竞争上岗,有效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说企业的急需是外在动力,那么员工自身对成长的渴望就是内在的动力。企业对人才的迫切只有转换为员工对成长的渴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在企业中,员工的高学历、高素质注定了他们对成长成才的渴望,而企业只有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才能快速地培养起员工。
量身打造,是对接之大“举”
“只有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才会用心去学。”获得全国电力教育培训新星特等奖的柳艳红已经换了好几次岗位了,可每一次换岗,她都会得到一种不一样的培训。对此,她的感觉是企业的培训工作实实在在对接了自己的需要。
人才培养重在培训。培训要发挥最大功效,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在培训方法上坚持“量身打造”。为了对接员工所需,宁德发电公司在完善培训体系时,特别确立了“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所有员工根据层次、专业的不同,分阶段安排重点培养内容。对于班组长以上干部,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渠道的多样化,通过外聘讲师的形式组织了多个专题培训班,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干部员工的沟通能力。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则以岗位上的师带徒为主要培训模式,一级带一级,实现了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于运行和设备管理人员,以阶段性学习竞赛为主要载体,搭建了培训、竞争和展示“三平台”,青年员工在岗位上完成培训,在竞争中检验培训结果,在展示中催生竞争意识。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开展岗位竞赛活动,该公司员工以过硬的岗位技能在系统内外的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10人次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以上称号。
为了对接员工需要,该公司还针对青年员工的特点,开发建设了自动培训积分系统,将视频学习、资料下载、网络考试等集成于一体,实现了自动记录在线学习情况、量化在线学习过程、生成在线学习积分,自动兑现学习奖励,员工可以自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套餐”。
任人唯贤,是活力之大“源”
“岗位争先、人尽其才”是宁德发电公司“星光”人才文化的核心理念。该公司在解释这一理念时用了非常朴素的语言:只有岗位技能优秀,才能成才;只要岗位业绩一流,就会成才。来自该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的李政波对此深有体会。在参加一次管理岗位员工公开竞聘时,他说“机会来了,我知道自己的积累终于有了一个平台”。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他从发电部的运行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
机会与平台是人才成长中的重要因素。没有机会,员工就会失去动力,没有平台,人才就会失去活力。近年来,宁德发电公司大胆创新体制和机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先后推出了内部专家、首席员工等平行于岗位晋升的成长平台和管理岗位员工公开竞聘等交流锻炼平台,为一大批岗位技能和专业技术优秀的员工成长拓宽了成长渠道。
人才培养贵在使用。宁德发电公司在岗位成长之外,还给各类人才布置了“三个一”工作任务,即讲一堂公开专业课、解决一个专业难题、发表一篇专业论文,为他们更好地发挥水平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公司各级党工团组织积极发掘先进员工典型,建立“星带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作用的发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广开人才成长之“源”,不断为优秀员工的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培训的动力,激活发人才成长的潜力,迸发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 (许满忠 王业霞)
2010年,易晓波在第七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600MW集控值班员决赛)中获得全国第三名;2012年,尹宇鹏在在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发电企业)决赛中获得全国第五名……在宁德发电公司,这样的获奖已不是偶然几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急躁,只有遵照人才成长的规律,踏实作为,积极作为,才能让人才加速成长。在聚焦这些“领头羊”的成长轨迹时,我们发现,在他们的荣誉背后,早已是万马奔腾的一片广阔草原,彰显着宁德发电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磅礴大气。
培养人才,是企业之大“急”
如今已是宁德发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的易晓波,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说,自己是被“催”着长大的。一个“催”字,形象地刻画了宁德发电公司这些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感。2004年7月,当招聘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40多人到来时,宁德发电公司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而毫无工作经验的他们几乎就是在不断的“催促”下,投入到了各式各样的培训中,边学习,边工作,快速地成长起来。2005年和2006年,由于客观原因,宁德发电公司没有招聘大学生员工。进入2007年,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运,二期工程也开始建设,企业一下子出现了严重的缺员,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非常时期出非常之举。面对既成的现状,宁德发电公司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先后在2007和2010年出台了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并滚动调整每年的工作计划,对各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倒排了时间进度,制定了一系列培训措施,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的开展,把企业“急需员工成长”转变为员工“急着成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仅克服了缺员问题,一大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也在滚动培养中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人员。
成长成才,是员工之大“需”
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是当代青年成长的最大动力。宁德发电公司在企业人才培养中始终认为:培养员工首先要留住员工;留住员工,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之“需”,其中就是包括为员工的成长拓展空间。
面对企业内有限的岗位,如何拓宽人才成长的空间?宁德发电公司在干部培养上的做法是坚持“内外并举”。对外,鼓励人才出去交流和学习,积极为大唐国际、大唐在闽事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近5年来共有30余人被选拔或借调到上级公司任职。对内,完善“助理制”,敢于给年轻员工定目标,压担子,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中层干部,几年来先后将10余名青年员工提拔到中层干部岗位。与此同时,在普通员工的培养上,依托大集控管理模式,通过轮岗培训,给员工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全面培养了员工的岗位技能。从2008年到今年3月,该公司在完成运行管理从四班三倒到五班三倒的过程中,逐步释放各类岗位进行竞争上岗,有效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说企业的急需是外在动力,那么员工自身对成长的渴望就是内在的动力。企业对人才的迫切只有转换为员工对成长的渴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在企业中,员工的高学历、高素质注定了他们对成长成才的渴望,而企业只有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才能快速地培养起员工。
量身打造,是对接之大“举”
“只有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才会用心去学。”获得全国电力教育培训新星特等奖的柳艳红已经换了好几次岗位了,可每一次换岗,她都会得到一种不一样的培训。对此,她的感觉是企业的培训工作实实在在对接了自己的需要。
人才培养重在培训。培训要发挥最大功效,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在培训方法上坚持“量身打造”。为了对接员工所需,宁德发电公司在完善培训体系时,特别确立了“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所有员工根据层次、专业的不同,分阶段安排重点培养内容。对于班组长以上干部,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渠道的多样化,通过外聘讲师的形式组织了多个专题培训班,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干部员工的沟通能力。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则以岗位上的师带徒为主要培训模式,一级带一级,实现了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于运行和设备管理人员,以阶段性学习竞赛为主要载体,搭建了培训、竞争和展示“三平台”,青年员工在岗位上完成培训,在竞争中检验培训结果,在展示中催生竞争意识。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开展岗位竞赛活动,该公司员工以过硬的岗位技能在系统内外的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10人次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以上称号。
为了对接员工需要,该公司还针对青年员工的特点,开发建设了自动培训积分系统,将视频学习、资料下载、网络考试等集成于一体,实现了自动记录在线学习情况、量化在线学习过程、生成在线学习积分,自动兑现学习奖励,员工可以自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套餐”。
任人唯贤,是活力之大“源”
“岗位争先、人尽其才”是宁德发电公司“星光”人才文化的核心理念。该公司在解释这一理念时用了非常朴素的语言:只有岗位技能优秀,才能成才;只要岗位业绩一流,就会成才。来自该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的李政波对此深有体会。在参加一次管理岗位员工公开竞聘时,他说“机会来了,我知道自己的积累终于有了一个平台”。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他从发电部的运行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
机会与平台是人才成长中的重要因素。没有机会,员工就会失去动力,没有平台,人才就会失去活力。近年来,宁德发电公司大胆创新体制和机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先后推出了内部专家、首席员工等平行于岗位晋升的成长平台和管理岗位员工公开竞聘等交流锻炼平台,为一大批岗位技能和专业技术优秀的员工成长拓宽了成长渠道。
人才培养贵在使用。宁德发电公司在岗位成长之外,还给各类人才布置了“三个一”工作任务,即讲一堂公开专业课、解决一个专业难题、发表一篇专业论文,为他们更好地发挥水平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公司各级党工团组织积极发掘先进员工典型,建立“星带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作用的发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广开人才成长之“源”,不断为优秀员工的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培训的动力,激活发人才成长的潜力,迸发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 (许满忠 王业霞)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