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石横发电公司以模式创新推进运行人才队伍建设
2012-12-10 16:57:4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国电石横发电有限公司现运行6台330MW机组,作为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老厂,一度为山东电力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随着骨干人员的大量输出,企业集控运行人才普遍困乏,用人一度捉襟见肘。针对这一现状,公司立足发展实际,不断创新运行培训模式,探索出一条“快速通关”、“量身打造”、“全能、多责”的人才培养新路径,让这座有着发电里程碑意义的老厂重焕勃勃生机。依托不断创新的培训模式,石横公司运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运行甲二班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12年以来,不仅创出安全生产5200天的新纪录;并且输出近30名集控运行人员参加印度GMR卡玛朗加电厂调试;在集团300MW火电机组集控值班员技能竞赛中再次获“双冠王”殊荣。
“快速通关”模式 抢抓新员工培训
随着运行骨干人员的大量调离,石横公司将技能后继人才培养目标锁定为新入厂员工。结合新员工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特点,该公司抢抓新员工培训的黄金期,严格执行新员工入厂教育的各项程序,增强责任心教育,锻炼他们吃苦耐劳与团队协作精神。
为使新员工较快掌握运行业务技能,公司采取“快速通关”培训模式,调动新员工业务学习的积极性。“通关”式培训模式要求,新员工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学习后,机、炉、电等专业均须全部“通关”。每一专业“过关”后,奖金系数随之升格0.5岗。若未通过考核,则要经过半年学习后重新考核。考核成绩会作为升定岗位最重要的依据。如此严格、务实的考核,使得新员工学习压力骤增。除日常学习外,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学习。针对新员工业务求知欲的增强,公司及时安排现场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分专业、分单元对新员工言传身教,把设备详细资料、技术、技能有效传给新人员。同时,积极组织现场设备确认、默画系统图比赛,使新员工尽快熟悉设备系统,以实现各专业的顺利“通关”。在“快速通关”模式激励下,新员工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仅半年时间,新入厂员工普遍实现业务上的独挡一面,为他们的快速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量身打造”模式 强化骨干人员培训
石横公司将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当作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来抓。在制定培训措施时,根据骨干人员个人情况,贴身打造适合个体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综合业务素质。
在制定培训措施前,积极征求骨干人员对个人技能提升的意见和建议;执行措施时,结合个人技能方面的瓶颈和短板,在学习培训时有所侧重。根据人员的业务表现,总结梳理出需要强化的专业内容进行集中讲课,理清认识盲点。筛选出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中的不完美案例,组织讨论分析,举一反三,强化提高。同时,充分发挥人员技能特长,进行优化和固化。组织运行值长到燃料学习,开展值际之间的技术交流,扬长避短,并逐步形成典型、规范。同时,注重加强与兄弟电厂的技术交流,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到先进电厂或设备厂家学习调研,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实现新技术、新经验为我所用。
“全能、多责”模式 深化运行全员培训
为打造一支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高素质运行队伍,公司借仿真机培训、现场机组大小修时机,组织人员展开交叉学习,为人员制定详细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强化培训,并根据学习效果进行相应奖惩,以实现员工的“全能、多责”。
为增强人员学习成效,公司努力打造良好的培训平台。升级了两台仿真机系统,使故障点由400多个增至800多个,并扩大人员学习面,为提升全员技能奠定基础。扎实开展每季一次的业务考试,并将考试成绩纳入个人月度考核。考核规定:凡达不到全能值班标准的,降级0.5岗。再次考核仍不及格者持续降0.5岗,最低降至6岗,何时达到何时恢复。人员纳入全能后,方具有升岗机会。实现一专多能,成为运行各岗位竞争的基础条件。由全员参与的全能技术讲课,采取现场提问、“一对一”辅导、案例讨论等方式展开,内容丰富、灵活机动。针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的专业讲课,达到每年1500人次。组织不同机组集控人员开展交叉学习,实现互促共进;开展运行到检修现场跟班学习活动,全面了解机组各层面工作。指导性强、内容切实、方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激发了人员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学业务强技能的浓厚氛围。 (徐海霞 )
“快速通关”模式 抢抓新员工培训
随着运行骨干人员的大量调离,石横公司将技能后继人才培养目标锁定为新入厂员工。结合新员工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特点,该公司抢抓新员工培训的黄金期,严格执行新员工入厂教育的各项程序,增强责任心教育,锻炼他们吃苦耐劳与团队协作精神。
为使新员工较快掌握运行业务技能,公司采取“快速通关”培训模式,调动新员工业务学习的积极性。“通关”式培训模式要求,新员工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学习后,机、炉、电等专业均须全部“通关”。每一专业“过关”后,奖金系数随之升格0.5岗。若未通过考核,则要经过半年学习后重新考核。考核成绩会作为升定岗位最重要的依据。如此严格、务实的考核,使得新员工学习压力骤增。除日常学习外,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学习。针对新员工业务求知欲的增强,公司及时安排现场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分专业、分单元对新员工言传身教,把设备详细资料、技术、技能有效传给新人员。同时,积极组织现场设备确认、默画系统图比赛,使新员工尽快熟悉设备系统,以实现各专业的顺利“通关”。在“快速通关”模式激励下,新员工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仅半年时间,新入厂员工普遍实现业务上的独挡一面,为他们的快速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量身打造”模式 强化骨干人员培训
石横公司将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当作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来抓。在制定培训措施时,根据骨干人员个人情况,贴身打造适合个体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综合业务素质。
在制定培训措施前,积极征求骨干人员对个人技能提升的意见和建议;执行措施时,结合个人技能方面的瓶颈和短板,在学习培训时有所侧重。根据人员的业务表现,总结梳理出需要强化的专业内容进行集中讲课,理清认识盲点。筛选出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中的不完美案例,组织讨论分析,举一反三,强化提高。同时,充分发挥人员技能特长,进行优化和固化。组织运行值长到燃料学习,开展值际之间的技术交流,扬长避短,并逐步形成典型、规范。同时,注重加强与兄弟电厂的技术交流,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到先进电厂或设备厂家学习调研,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实现新技术、新经验为我所用。
“全能、多责”模式 深化运行全员培训
为打造一支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高素质运行队伍,公司借仿真机培训、现场机组大小修时机,组织人员展开交叉学习,为人员制定详细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强化培训,并根据学习效果进行相应奖惩,以实现员工的“全能、多责”。
为增强人员学习成效,公司努力打造良好的培训平台。升级了两台仿真机系统,使故障点由400多个增至800多个,并扩大人员学习面,为提升全员技能奠定基础。扎实开展每季一次的业务考试,并将考试成绩纳入个人月度考核。考核规定:凡达不到全能值班标准的,降级0.5岗。再次考核仍不及格者持续降0.5岗,最低降至6岗,何时达到何时恢复。人员纳入全能后,方具有升岗机会。实现一专多能,成为运行各岗位竞争的基础条件。由全员参与的全能技术讲课,采取现场提问、“一对一”辅导、案例讨论等方式展开,内容丰富、灵活机动。针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的专业讲课,达到每年1500人次。组织不同机组集控人员开展交叉学习,实现互促共进;开展运行到检修现场跟班学习活动,全面了解机组各层面工作。指导性强、内容切实、方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激发了人员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学业务强技能的浓厚氛围。 (徐海霞 )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