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石横发电公司:打造人才梯队积蓄发展后劲
2012-10-24 11:40:1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9月21日,由国电集团公司2012年度300MW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值班员技能竞赛现场传来喜讯,国电石横发电有限公司获得团体、个人第一名。这是该公司继2009年之后,又一次获得该项竞赛的“双冠王”。
作为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石横公司,被誉为电力发展的人才输出基地。特别是2006年划归集团公司后,先后向兄弟单位输送人员184名,有力地支援了国电事业的发展。面对近年来骨干人员大量输出、技能人才普遍困乏的人员现状,石横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绿色通道”,走出了一条搭建平台、强化培训、加强储备的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出一支优秀的人才舰队,让这座有着中国发电里程碑意义的老厂重焕勃勃生机。
搭设平台 为人才涌现创造条件
人才是企业兴衰之基、发展之本。石横公司将1700余名职工当做企业的宝贵财富,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人才涌现搭设平台、创造条件。
为给职工打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石横公司通过几年的努力,健全了以公司总经理为主任的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公司、部室、班组“三级培训网络”,为抓好人员培训提供保障。制定了《职工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标准》、《教育培训单项奖励管理办法》等制度,把培训列为经济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的主要考核内容,使培训关切到职工的岗位变动、职称晋升等,直接与职工切身利益相挂钩。专门出台了《“228人才工程”实施细则》等,对于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相应补贴,拓宽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的成长通道。通过完善机制、加大激励,调动起职工提升素质、自觉成才的积极性。
该公司始终把培训作为企业给予职工的一项重要福利用心经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培训设施和教学建设,兴建了电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基地。新上运行和热工仿真机,通过利用仿真训练进行模拟生产实际的“形象培训”。以原甲站的热工实验室为基础,建设成集电工、钳工、焊工等多工种为一体的长期培训场所,对检修人员进行跨工种全能培训。通过内外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等方法,促进各类人才的迅速成长。
近年来,该公司累计举办各类适应性培训班90余期,开展各类技术讲课300余次。全员岗位培训率达到91%,持证上岗率100%。先后有135人达到全能值班标准,取得集团公司颁发的300MW运行仿真机培训资质。
强化培训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石横公司意识到,人才输出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但如果存量人员的技能培训跟不上,造成整体业务水平下降,影响则是巨大的。为此,石横公司在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培训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训速度,以科学化、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增强自身 “造血”功能,以保证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培训过程科学化。该公司按照“全员培训与个体特训结合、培训数量与培训质量协调、全能人才与专业人才并重、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配套”的培训思路,确立“氛围熏陶、注重实践、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工作方法,做到培训有的放矢,过程控制科学。不定期的升岗考试、每季度的业务考试将职工的学业务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重学习、求进步”的良好氛围。结合等离子点火、脱硫挡板拆除等重点工作,将培训内容不断深化,实现循序提高。同时,集控运行值班员技能竞赛、钳工制作和测绘、热工电气二次接线、水质分析化验以及低压电机检修竞赛等贯穿全年工作中,以结果检验过程,以业绩评定工作。
培训手段多样化。综合运用“参观学习、专题讲授、案例分析、模拟再现”等各种培训手段,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采取“走出去”培训战略,先后派出人员分赴苏龙、天生港、常州、谏壁、铜陵、蚌埠等电厂“取经”,对标先进,寻找差距,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针对专业间不能交叉、不能涵盖的业务问题,开展跨专业培训,消除了业务“死角”。利用近年频繁的大小修,开展“互访式”现场培训,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各专业实际需求,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运行操作和检修案例进行授课、讨论和分析,加深理解,强化提高。
扎实的培训工作,使石横公司技能人才不断涌现,在集团、山东公司技能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2009、2012年度分别荣获集团300MW火电机组运行值班员竞赛团体、个人“双冠王”。仪控队陈明涛在集团单机3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热控竞赛中获个人二等奖。在国电山东公司举办的300MW仿真机技术比武和煤质化验技能竞赛中,石横公司团体、个人均获第一名。
人才储备 积蓄企业发展后劲
石横公司牢固树立“人人能成才、个个有舞台”的人才理念,针对人员大量输出后岗位配置瓶颈和空白,创造性地开展了“人才储备”工作。几年来,这一工作的成功实践,使石横公司步入了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轨道,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有效激发了队伍潜能与活力。
在对全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和企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人才储备方案》,对职工队伍结构进行了有机整合和调整,建立起了人才储备的“绿色通道”,使存量人员发挥出更加强劲的竞争力。
抓好重点生产岗位人员储备工作。该公司组织开展了对辅助生产岗位人员的转岗系统培训工作,培训包括汽机、锅炉、电气等核心专业内容,确保在一线岗位出现空缺时,辅助生产岗位人员能随时递补,保证人才梯队建设合理有序。经过半年时间的培训,一次性向集控运行、热工、继保等重点生产岗位输送人才80余名,人员全部胜任岗位需求,并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抓好辅助生产岗位人员储备工作。对从事后勤岗位人员,加强宣传疏通,引导后勤职工向辅助生产岗位靠拢,积极寻求个人发展空间。同时,定期组织开展适应性业务学习,提升人员岗位技能。经过层层筛选,先后有62名多经、后勤人员转入辅助生产岗位。良好的人员流通渠道和培养模式,提升了人员技能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
依托雄厚的专业技能,石横公司实现年发电量超百亿,创出安全生产5000天的国电同类型机组最高纪录。在做好6台机组运行维护工作同时,先后出色完成了蓬莱公司#1、2机组大修维护、濮阳热电公司1号机组炉侧大修、费县公司1号机组对外承揽检修任务、泰安抽水蓄能电站设备维护工作。2012年,又有18人走出国门,参加印度GMR卡玛郎加电厂运行调试工作。 (徐海霞 许桂芸)
作为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石横公司,被誉为电力发展的人才输出基地。特别是2006年划归集团公司后,先后向兄弟单位输送人员184名,有力地支援了国电事业的发展。面对近年来骨干人员大量输出、技能人才普遍困乏的人员现状,石横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绿色通道”,走出了一条搭建平台、强化培训、加强储备的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出一支优秀的人才舰队,让这座有着中国发电里程碑意义的老厂重焕勃勃生机。
搭设平台 为人才涌现创造条件
人才是企业兴衰之基、发展之本。石横公司将1700余名职工当做企业的宝贵财富,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人才涌现搭设平台、创造条件。
为给职工打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石横公司通过几年的努力,健全了以公司总经理为主任的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公司、部室、班组“三级培训网络”,为抓好人员培训提供保障。制定了《职工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标准》、《教育培训单项奖励管理办法》等制度,把培训列为经济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的主要考核内容,使培训关切到职工的岗位变动、职称晋升等,直接与职工切身利益相挂钩。专门出台了《“228人才工程”实施细则》等,对于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相应补贴,拓宽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能人员的成长通道。通过完善机制、加大激励,调动起职工提升素质、自觉成才的积极性。
该公司始终把培训作为企业给予职工的一项重要福利用心经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培训设施和教学建设,兴建了电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基地。新上运行和热工仿真机,通过利用仿真训练进行模拟生产实际的“形象培训”。以原甲站的热工实验室为基础,建设成集电工、钳工、焊工等多工种为一体的长期培训场所,对检修人员进行跨工种全能培训。通过内外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等方法,促进各类人才的迅速成长。
近年来,该公司累计举办各类适应性培训班90余期,开展各类技术讲课300余次。全员岗位培训率达到91%,持证上岗率100%。先后有135人达到全能值班标准,取得集团公司颁发的300MW运行仿真机培训资质。
强化培训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石横公司意识到,人才输出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但如果存量人员的技能培训跟不上,造成整体业务水平下降,影响则是巨大的。为此,石横公司在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培训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训速度,以科学化、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增强自身 “造血”功能,以保证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培训过程科学化。该公司按照“全员培训与个体特训结合、培训数量与培训质量协调、全能人才与专业人才并重、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配套”的培训思路,确立“氛围熏陶、注重实践、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工作方法,做到培训有的放矢,过程控制科学。不定期的升岗考试、每季度的业务考试将职工的学业务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重学习、求进步”的良好氛围。结合等离子点火、脱硫挡板拆除等重点工作,将培训内容不断深化,实现循序提高。同时,集控运行值班员技能竞赛、钳工制作和测绘、热工电气二次接线、水质分析化验以及低压电机检修竞赛等贯穿全年工作中,以结果检验过程,以业绩评定工作。
培训手段多样化。综合运用“参观学习、专题讲授、案例分析、模拟再现”等各种培训手段,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采取“走出去”培训战略,先后派出人员分赴苏龙、天生港、常州、谏壁、铜陵、蚌埠等电厂“取经”,对标先进,寻找差距,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针对专业间不能交叉、不能涵盖的业务问题,开展跨专业培训,消除了业务“死角”。利用近年频繁的大小修,开展“互访式”现场培训,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各专业实际需求,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运行操作和检修案例进行授课、讨论和分析,加深理解,强化提高。
扎实的培训工作,使石横公司技能人才不断涌现,在集团、山东公司技能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2009、2012年度分别荣获集团300MW火电机组运行值班员竞赛团体、个人“双冠王”。仪控队陈明涛在集团单机3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热控竞赛中获个人二等奖。在国电山东公司举办的300MW仿真机技术比武和煤质化验技能竞赛中,石横公司团体、个人均获第一名。
人才储备 积蓄企业发展后劲
石横公司牢固树立“人人能成才、个个有舞台”的人才理念,针对人员大量输出后岗位配置瓶颈和空白,创造性地开展了“人才储备”工作。几年来,这一工作的成功实践,使石横公司步入了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轨道,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有效激发了队伍潜能与活力。
在对全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和企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人才储备方案》,对职工队伍结构进行了有机整合和调整,建立起了人才储备的“绿色通道”,使存量人员发挥出更加强劲的竞争力。
抓好重点生产岗位人员储备工作。该公司组织开展了对辅助生产岗位人员的转岗系统培训工作,培训包括汽机、锅炉、电气等核心专业内容,确保在一线岗位出现空缺时,辅助生产岗位人员能随时递补,保证人才梯队建设合理有序。经过半年时间的培训,一次性向集控运行、热工、继保等重点生产岗位输送人才80余名,人员全部胜任岗位需求,并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抓好辅助生产岗位人员储备工作。对从事后勤岗位人员,加强宣传疏通,引导后勤职工向辅助生产岗位靠拢,积极寻求个人发展空间。同时,定期组织开展适应性业务学习,提升人员岗位技能。经过层层筛选,先后有62名多经、后勤人员转入辅助生产岗位。良好的人员流通渠道和培养模式,提升了人员技能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
依托雄厚的专业技能,石横公司实现年发电量超百亿,创出安全生产5000天的国电同类型机组最高纪录。在做好6台机组运行维护工作同时,先后出色完成了蓬莱公司#1、2机组大修维护、濮阳热电公司1号机组炉侧大修、费县公司1号机组对外承揽检修任务、泰安抽水蓄能电站设备维护工作。2012年,又有18人走出国门,参加印度GMR卡玛郎加电厂运行调试工作。 (徐海霞 许桂芸)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