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投河津发电:“一二三四”擂响人才强企战鼓
2012-02-09 16:09:3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企业对电力生产经营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河津发电分公司将人才的成长放在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把“育人”作为年度工作主题之一,确定2011年为“培训年”,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思路,整合资源,通过一套教材、两支队伍、三条渠道、四大保障“一二三四”举措,擂响“加强培训、积极开发、储用并重”的人才强企战鼓。
一套“教材”奠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个拥有4台300MW机组、投产发电十年的电厂来说,“器”就是涵盖4台机组10个专业共15个分册的“培训教材”。要达到“利其器”的作用,必须不断修编、充实、完善“培训教材”,以提高其含金量。2011年年初,该公司印发了《2011年生产培训任务书》,明确提出把2010年初步编写成型的培训教材,应用到生产技能培训过程,进行生产技术讲座、技术研讨、现场培训等技术交流活动,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修订的方式,以学促编,以编促学,相辅相成。
2011年,在河电演绎着一场修编“培训教材”的攻坚战。按照“先补缺、再加强、后精通”次序,各专业齐头并进,遵循“谁主编、谁主讲、谁完善”原则,按计划分专业全面推进。在培训过程中,选择技能较高、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作为主讲人员,他们以PPT形式,结合自身技术专长,直击设备薄弱点、难治点,将“培训教材”内容进行传授,发现教材编写中的不足及时进行修编。通过“编中学、学中编”,使培训教材更加完整合理,更能符合生产实际,更能满足培训需求。为确保教材修编质量,2011年9月,该公司再次组织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对“培训教材”进行二次会审,于12月开始交付印刷,为生产人员提供全套更完整的属于自己设备的学习资料。
河电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教材”的学习。全年参加学习培训人员6744人次,专题集中讲座举办26次、专业技术讲座95次、技术研讨159次、现场培训39次。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研讨培训,营造出“人人当老师,处处是课堂”的学习氛围,改善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生产人员学习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1A、4B等级检修机会,强化“培训教材”现场实践培训,各专业抓住设备解体的有利时机,将设备内部结构、试验检验操作、检修工艺、质量验证等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培训效果。
两支队伍强素质
教育培训的目的,关键是职工业务技术素质的提升。为了把职工培训教育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切合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河电围绕企业发展,采取整合资源,突出实用,近需施训,全力打造两支人才队伍,即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掌握先进检修、运行操作工艺的高水平的生产技能人才队伍。
生产技能人才培训:“盲兵不上战场”,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河电坚持“上岗先培训”的用人理念。理论学习上,主要以开设“专题讲座”、“集中培训”、“应急演练”等课堂,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进行。生产实践上,又以仿真机培训为主要手段,以机组等级检修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技能人员实战能力和应战能力。
开设“专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技能人员现场排查隐患和技术改造能力。结合生产现场安全隐患,组织了5次电气、3次汽机、4次锅炉、1次化学专题讲座,邀请电科院专家进行2次燃烧知识培训讲座、生产厂家励磁系统改造培训,春检期间时,发电运行部、燃化运行部、供水公司三个部门对春检电气规范化操作进行培训;分专业集中培训,提升技能人员分析操作中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方法。从年初开始,对电气等各个专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集中培训,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操作项目、二十五项反措的重点要求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了汽轮机主机油系统、电动机、6.3KV开关本体及控制、4#脱硫系统扩容改造、锅炉防磨防爆等主题知识讲座,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举办应急救援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不安全事件的能力及技能。采用老师集中讲解、示范和员工自己练习相结合方式,组织进行了心肺复苏法、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培训,参加人员达 400余人次。在6月份集中开展的专项应急救援演练活动中,分别实施 “水淹泵房”等应急演练、盐酸泄漏引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管理者就是培训者”。河电利用投产十年来积累的管理优势和储备的“师资力量”,让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技术培训,传授其技术上的、业务上的知识。授人以“渔”,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过程。该公司开辟了“干部讲坛”,让17名中层干部登台讲解部门任务项目,分阶段目标及保障措施,对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中层干部的领导能力;举办了八期培训班,组织生产方面中层干部、专工(作业长)、班长集中学习二十五项反措,系统学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织考试18次,600人次参加,以此促进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弥补管理岗位人员变动后给工作接续、工作质量造成的影响;聘请《漳泽电力报》责任编辑进行新闻写作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及通讯员写作水平;开展“党纪国法企规”集中教育活动学习,教育干部廉洁从业,遵章守纪;邀请公司法律顾问进行相关法律合同知识培训、开展A6协同办公系统等管理知识培训。
三条渠道助成长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员工素质的提升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河电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拓宽三条渠道,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在不同的工作业务中实战锻炼人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作风好、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技能优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拓宽专业人才开发渠道。组织岗位人员外出参加培训,获取岗位资格资质证书。2011 年组织15名集控运行机长参加岗位资格认证考试,37名员工参加煤质检验、特种工、热工计量检定、环境保护等专业的认证培训,均取得认证资格证书;大力开展技师、高技技师的申报考试工作,为5个生产部门25个工种员工配发新版职业技能指导书371本,利于技能人员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2011年河电通过技能鉴定报名审核、考试的有7个专业21个工种77名员工;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安排2名新人员参加了神木店塔电厂A级大修培训,给新员工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场所,有利于新人员快速成长。
开辟专业人才提升渠道。组织993人次参加了手摸温度、振动等技能竞赛,其中个人综合竞赛2次考试共分10个专业22场次,单项技能竞赛2项;组织进行了热控检修单项技能竞赛,有3名选手参加了漳泽电力组织的热控检修单项技能竞赛,李军娟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荣膺集团公司热控检修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达到“以竞促培,以培促升”的效果;组织16人参加集团公司鉴定站组织的年度技能鉴定考评工作,通过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提升技能人员的素质。通过岗位竞聘,2011年有29名员工得到提升,走上更高的工作岗位。
创新专业人才发展渠道。把公司生产技术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各专业带头人、技能考评员、有经验的工人师傅纳入到企业内训师队伍中来,为各类人员提供展示岗位成才机会;鼓励生产人员参加“科技引领――节能低碳煤电技术创新与经验”为主题的高效燃煤年会,两篇论文被中国电机学会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收录到年会论文集,展现各种技能人员的才能;对101名技师(高级技师)、65名“双师”人员名单进行公布,进一步拓展员工岗位成才渠道;根据新人员的学历、专业结构和拟分配去向等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三级培训方案,通过“师徒帮带”完善激励机制,使59名永济委托工和44名毕业生能够快速成才。
四大保障促发展
多年来,河电领导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干部潜心研究,经过多少次内外调研,进行了无数次反复推敲,在实践中又进行不断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可持续的”人才培训模式。从制度控制到学习激励转变,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培训运作体系,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完善了培训教育委员会和三级培训网络保障体系。通过调研分析、下达培训目标任务、定期检查考核等形式,强化培训工作的落实;二是完善了制度保障体系。按照集团公司培训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先后制订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标准》、《教育培训与人才评价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各类技术竞赛、调考奖励办法》等制度,对三级培训网的培训目标、任务、责任及奖励考核进行规范,增强各级培训机构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力,提高员工参与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建立健全激励体系,形成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体系;四是规范了各类培训管理流程,明确了报表格式和培训台帐记录内容,做到了培训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切实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润物细无声,培训结硕果。河电有职工580人,达到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521人,持有高级或中级职称173人、高级及中级技师127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业务素质技能,成为河电发展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河电快速健康发展的不懈动力:2011年河电#1机组获得了全国火电300MW等级金牌机组等“五连贯”的辉煌,设备效益稳固提高,发电利用小时同区域最高,供电煤耗同比下降1.91克/千瓦时,小改小革活动创效500多万……
一套“教材”奠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个拥有4台300MW机组、投产发电十年的电厂来说,“器”就是涵盖4台机组10个专业共15个分册的“培训教材”。要达到“利其器”的作用,必须不断修编、充实、完善“培训教材”,以提高其含金量。2011年年初,该公司印发了《2011年生产培训任务书》,明确提出把2010年初步编写成型的培训教材,应用到生产技能培训过程,进行生产技术讲座、技术研讨、现场培训等技术交流活动,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修订的方式,以学促编,以编促学,相辅相成。
2011年,在河电演绎着一场修编“培训教材”的攻坚战。按照“先补缺、再加强、后精通”次序,各专业齐头并进,遵循“谁主编、谁主讲、谁完善”原则,按计划分专业全面推进。在培训过程中,选择技能较高、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作为主讲人员,他们以PPT形式,结合自身技术专长,直击设备薄弱点、难治点,将“培训教材”内容进行传授,发现教材编写中的不足及时进行修编。通过“编中学、学中编”,使培训教材更加完整合理,更能符合生产实际,更能满足培训需求。为确保教材修编质量,2011年9月,该公司再次组织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对“培训教材”进行二次会审,于12月开始交付印刷,为生产人员提供全套更完整的属于自己设备的学习资料。
河电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教材”的学习。全年参加学习培训人员6744人次,专题集中讲座举办26次、专业技术讲座95次、技术研讨159次、现场培训39次。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研讨培训,营造出“人人当老师,处处是课堂”的学习氛围,改善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生产人员学习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1A、4B等级检修机会,强化“培训教材”现场实践培训,各专业抓住设备解体的有利时机,将设备内部结构、试验检验操作、检修工艺、质量验证等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培训效果。
两支队伍强素质
教育培训的目的,关键是职工业务技术素质的提升。为了把职工培训教育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切合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河电围绕企业发展,采取整合资源,突出实用,近需施训,全力打造两支人才队伍,即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掌握先进检修、运行操作工艺的高水平的生产技能人才队伍。
生产技能人才培训:“盲兵不上战场”,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河电坚持“上岗先培训”的用人理念。理论学习上,主要以开设“专题讲座”、“集中培训”、“应急演练”等课堂,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进行。生产实践上,又以仿真机培训为主要手段,以机组等级检修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技能人员实战能力和应战能力。
开设“专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技能人员现场排查隐患和技术改造能力。结合生产现场安全隐患,组织了5次电气、3次汽机、4次锅炉、1次化学专题讲座,邀请电科院专家进行2次燃烧知识培训讲座、生产厂家励磁系统改造培训,春检期间时,发电运行部、燃化运行部、供水公司三个部门对春检电气规范化操作进行培训;分专业集中培训,提升技能人员分析操作中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方法。从年初开始,对电气等各个专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集中培训,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操作项目、二十五项反措的重点要求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了汽轮机主机油系统、电动机、6.3KV开关本体及控制、4#脱硫系统扩容改造、锅炉防磨防爆等主题知识讲座,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举办应急救援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不安全事件的能力及技能。采用老师集中讲解、示范和员工自己练习相结合方式,组织进行了心肺复苏法、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培训,参加人员达 400余人次。在6月份集中开展的专项应急救援演练活动中,分别实施 “水淹泵房”等应急演练、盐酸泄漏引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管理者就是培训者”。河电利用投产十年来积累的管理优势和储备的“师资力量”,让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技术培训,传授其技术上的、业务上的知识。授人以“渔”,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过程。该公司开辟了“干部讲坛”,让17名中层干部登台讲解部门任务项目,分阶段目标及保障措施,对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中层干部的领导能力;举办了八期培训班,组织生产方面中层干部、专工(作业长)、班长集中学习二十五项反措,系统学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织考试18次,600人次参加,以此促进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弥补管理岗位人员变动后给工作接续、工作质量造成的影响;聘请《漳泽电力报》责任编辑进行新闻写作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及通讯员写作水平;开展“党纪国法企规”集中教育活动学习,教育干部廉洁从业,遵章守纪;邀请公司法律顾问进行相关法律合同知识培训、开展A6协同办公系统等管理知识培训。
三条渠道助成长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员工素质的提升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河电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拓宽三条渠道,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在不同的工作业务中实战锻炼人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作风好、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技能优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拓宽专业人才开发渠道。组织岗位人员外出参加培训,获取岗位资格资质证书。2011 年组织15名集控运行机长参加岗位资格认证考试,37名员工参加煤质检验、特种工、热工计量检定、环境保护等专业的认证培训,均取得认证资格证书;大力开展技师、高技技师的申报考试工作,为5个生产部门25个工种员工配发新版职业技能指导书371本,利于技能人员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2011年河电通过技能鉴定报名审核、考试的有7个专业21个工种77名员工;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安排2名新人员参加了神木店塔电厂A级大修培训,给新员工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场所,有利于新人员快速成长。
开辟专业人才提升渠道。组织993人次参加了手摸温度、振动等技能竞赛,其中个人综合竞赛2次考试共分10个专业22场次,单项技能竞赛2项;组织进行了热控检修单项技能竞赛,有3名选手参加了漳泽电力组织的热控检修单项技能竞赛,李军娟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荣膺集团公司热控检修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达到“以竞促培,以培促升”的效果;组织16人参加集团公司鉴定站组织的年度技能鉴定考评工作,通过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提升技能人员的素质。通过岗位竞聘,2011年有29名员工得到提升,走上更高的工作岗位。
创新专业人才发展渠道。把公司生产技术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各专业带头人、技能考评员、有经验的工人师傅纳入到企业内训师队伍中来,为各类人员提供展示岗位成才机会;鼓励生产人员参加“科技引领――节能低碳煤电技术创新与经验”为主题的高效燃煤年会,两篇论文被中国电机学会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收录到年会论文集,展现各种技能人员的才能;对101名技师(高级技师)、65名“双师”人员名单进行公布,进一步拓展员工岗位成才渠道;根据新人员的学历、专业结构和拟分配去向等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三级培训方案,通过“师徒帮带”完善激励机制,使59名永济委托工和44名毕业生能够快速成才。
四大保障促发展
多年来,河电领导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干部潜心研究,经过多少次内外调研,进行了无数次反复推敲,在实践中又进行不断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可持续的”人才培训模式。从制度控制到学习激励转变,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培训运作体系,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完善了培训教育委员会和三级培训网络保障体系。通过调研分析、下达培训目标任务、定期检查考核等形式,强化培训工作的落实;二是完善了制度保障体系。按照集团公司培训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先后制订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标准》、《教育培训与人才评价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各类技术竞赛、调考奖励办法》等制度,对三级培训网的培训目标、任务、责任及奖励考核进行规范,增强各级培训机构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力,提高员工参与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建立健全激励体系,形成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体系;四是规范了各类培训管理流程,明确了报表格式和培训台帐记录内容,做到了培训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切实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润物细无声,培训结硕果。河电有职工580人,达到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521人,持有高级或中级职称173人、高级及中级技师127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业务素质技能,成为河电发展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河电快速健康发展的不懈动力:2011年河电#1机组获得了全国火电300MW等级金牌机组等“五连贯”的辉煌,设备效益稳固提高,发电利用小时同区域最高,供电煤耗同比下降1.91克/千瓦时,小改小革活动创效500多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