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田家庵发电厂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促人才兴企
2012-07-09 08:53:2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本网讯(张超) 为进一步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能,助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唐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着眼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从技术培训、岗位设置、专业搭配、绩效考评、选人用人等方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有益途径和方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保持长周期健康运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技术培训全面化。随着发电企业市场化的推进,对职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单一专业再精也很难适应生产需要。为此,该厂把对职工技术培训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搭建一切平台,创造一切载体,全面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为使职工技术培训更加全面,该厂坚持“全员通岗”的原则,对各级管理人员要求既要做到技术全面,又要具有管理才干;对运行人员,要求“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对设备维护人员,要求逐步做到“跨专业、跨岗位”消缺除险,提升个人综合维护水平。截至目前,包括外部项目基地在内,该厂各基层单位均创建了职工教培中心,搭起了全员培训的大舞台。
岗位设置规范化。受外部市场人员轮换影响,部分人员的岗位设置存在不确定性,为保障各生产主体单位都能保持长期平稳运营态势,本着“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该厂党委厂部结合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对有关生产班组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性和业务能力,合理设岗定级,为职工做到“尽责尽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机制环境。在外部项目基地,为有效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项目生产形势,在职工“定岗”上更加注重其综合表现:一是业务能力是否过关;二是主动作为意识是否强烈;三是履职尽责精神是否持之以恒。至少要具备这几点,才能顺利通过“试用、考评、确定”等选人定岗流程,最终获得企业赋予的岗位。
专业搭配合理化。人员流动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不同专业、岗位的配合问题。为使各生产单位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尽快实现“稳定”,该厂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各专业人员流动情况,责成相关单位时刻关注本单位人员结构变化,及时向厂部汇报,以便统筹安排,提前进行岗位预设,组建专业队伍。为了建立专业配合的长效机制,各基层单位均建立了“人才档案”,对每个人的专业、岗位、年龄等都做了记录,实行动态管理,为人员调配组合提供了重要参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厂每年的人员流动中,涉及专业重新搭配组合的职工近两百名,但从未发生因配合不当给安全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事故发生。
绩效考评公平化。作为最能体现职工劳有所酬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该厂高度重视,几年来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和补充,力求紧跟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让全员劳动充分彰显“公正、公平”。在加强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该厂始终坚持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外部项目倾斜,向生产骨干倾斜,力争通过“绩效杠杆”把职工的工作业绩、能力、态度等全面反映出来。为了深入推进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该厂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分公司“两全”方案实施细则,建立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两个体系、两个机制、一个平台”,推行“两全双挂,三线考核”。
选人用人科学化。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该厂始终遵循“尽责尽人才”的人才观,扎实推进企业由人力资源大厂向人力资源强厂的转变。选人用人是人力资源优化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此,该厂从体制机制框定、职工意见参考、试用期检验等关键环节予以把关,力争创造一个人才选拔、成长的好环境。每年对集团公司“112”人才及各级技术人才的遴选、对各级技术职称的申报认定,尤其对各专业管理人才的选用,该厂都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对全员公示,最大限度地提高透明度,从而在职工中形成“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人人愿为”的人才成长环境。目前,该厂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大提高了制度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话语权”。
技术培训全面化。随着发电企业市场化的推进,对职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单一专业再精也很难适应生产需要。为此,该厂把对职工技术培训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搭建一切平台,创造一切载体,全面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为使职工技术培训更加全面,该厂坚持“全员通岗”的原则,对各级管理人员要求既要做到技术全面,又要具有管理才干;对运行人员,要求“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对设备维护人员,要求逐步做到“跨专业、跨岗位”消缺除险,提升个人综合维护水平。截至目前,包括外部项目基地在内,该厂各基层单位均创建了职工教培中心,搭起了全员培训的大舞台。
岗位设置规范化。受外部市场人员轮换影响,部分人员的岗位设置存在不确定性,为保障各生产主体单位都能保持长期平稳运营态势,本着“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该厂党委厂部结合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对有关生产班组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性和业务能力,合理设岗定级,为职工做到“尽责尽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机制环境。在外部项目基地,为有效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项目生产形势,在职工“定岗”上更加注重其综合表现:一是业务能力是否过关;二是主动作为意识是否强烈;三是履职尽责精神是否持之以恒。至少要具备这几点,才能顺利通过“试用、考评、确定”等选人定岗流程,最终获得企业赋予的岗位。
专业搭配合理化。人员流动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不同专业、岗位的配合问题。为使各生产单位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尽快实现“稳定”,该厂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各专业人员流动情况,责成相关单位时刻关注本单位人员结构变化,及时向厂部汇报,以便统筹安排,提前进行岗位预设,组建专业队伍。为了建立专业配合的长效机制,各基层单位均建立了“人才档案”,对每个人的专业、岗位、年龄等都做了记录,实行动态管理,为人员调配组合提供了重要参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厂每年的人员流动中,涉及专业重新搭配组合的职工近两百名,但从未发生因配合不当给安全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事故发生。
绩效考评公平化。作为最能体现职工劳有所酬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该厂高度重视,几年来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和补充,力求紧跟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让全员劳动充分彰显“公正、公平”。在加强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该厂始终坚持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外部项目倾斜,向生产骨干倾斜,力争通过“绩效杠杆”把职工的工作业绩、能力、态度等全面反映出来。为了深入推进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该厂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分公司“两全”方案实施细则,建立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两个体系、两个机制、一个平台”,推行“两全双挂,三线考核”。
选人用人科学化。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该厂始终遵循“尽责尽人才”的人才观,扎实推进企业由人力资源大厂向人力资源强厂的转变。选人用人是人力资源优化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此,该厂从体制机制框定、职工意见参考、试用期检验等关键环节予以把关,力争创造一个人才选拔、成长的好环境。每年对集团公司“112”人才及各级技术人才的遴选、对各级技术职称的申报认定,尤其对各专业管理人才的选用,该厂都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对全员公示,最大限度地提高透明度,从而在职工中形成“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人人愿为”的人才成长环境。目前,该厂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大提高了制度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话语权”。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